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解放军横扫千军的四十大战役上
中原突围 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 蒋介石拟“肃清”中原共军
姚有志 李庆山
解放战争中共中原区由江汉、鄂东、河南三块根据地组成。这里北接华北,东连华东,南通湖广,西抵川陕,扼长江中游,控制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北平至广州铁路中段,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1944年春夏之季,侵华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至越南交通线,将国民党的军队打得退往大西北和大西南内地,中共军队由陕甘宁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出动,进入河南和挺进粤赣湘边。1945年9月3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中共为避免国共内战爆发后,王震120师359旅,王树声129师3个支队和冀鲁豫军区,挺进黄泛区西的杨勇115师教3旅第8团等部队被国民党军各个击破,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迅速向李先念新四军第5师创建的比较稳固的根据地集结。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战略方针,李先念、王树声、王震等部的作战任务,系牵制国民党军1、5、6战区几十万军队于中原地区,以利八路军、新四军阻击蒋军深入华北,掩护中共军主力在东北战略的展开。
为此,中共中央于10月下旬将鄂豫皖中央分局,升格为中共中央中原局,郑位三代理书记,李先念为副书记。组建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王树声、王震任副司令员。除辖河南、江汉和鄂东2个二级军区外,将主力编成两个野战纵队,另3个独立旅和359旅。
部队整编后的中原军区在桐柏山区的发展,引起国民党当局的高度重视。蒋介石调兵遣将,命令第5、第6战区于11月内“肃清”中原共军。在北面,第5战区司令刘峙调第69、第41、第47军的8个师从舞阳、方城、南阳、确山一线向南推进;在南面,第6战区司令程潜调第59、第75、第77军的6个师自汉阳、应城、钟祥一线北上,企图南北夹击,把中原我军压缩在桐柏山区消灭掉。
为了争取主动,中原军区于11月9日开始了桐柏战役第二阶段的行动。初战攻占枣阳县城,俘敌30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以后的战事就不顺利了。王恩茂在12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向我进攻之敌其8个军、20个师以上,我们处于敌人包围之中。为了回旋作战,跳到敌人包围之外去打击敌人,创造新阵地,军区首长决心实行战役转移,不在现有地区恋战,准备转移到路区淮南地区。”(《王恩茂日记》)
党中央对中原我军的命运极为关注。12月19日,郑位三、李先念、王震联名请示中央:“配合华北确为重要,但以莫大伤亡减员,再坚持时间,确有不利。因此,提议主力靠拢军部(在淮北的新四军军部——作者注),此地留五千到一万人的(部队坚持)游击战争。”(《中原突围史》第1章)
中央考虑了中原局的请求,20日刘少奇复电郑李,先说中央正与国民党方面谈判,有停战的希望,因此希望中原军区部队的转移最好能在一个月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你们部队集中既不能消灭敌人,则不如分散坚持有利。但分散坚持则不需如此多的主力部队和干部。因此中央同意你们的主力向东转移到军部地区,留一部主力多带电台,配合地方游击队分散坚持鄂豫地区。望你们即作这种准备。”
关于转移问题,中原军区内部意见不一。郑位三、李先念不愿离开根据地,愿意留下坚持。王树声、戴季英于1946年1月1日、2日向中央连发两电,表示北上冀鲁豫要过几个渡口,不好通过,建议先南下大别山,再向皖东转移。王震于12月30日对王恩茂等领导干部交代:359旅准备转移到新四军军部地区,然后到东北与后续部队(指已在东北的刘转连、晏福生部)会合,如不可能,就送干部到东北去。
议论的最后结果是:1纵转移,2纵的13、14、15旅和359旅留下坚持,但359旅的多数干部也转移。考虑到部队的稳定,在未行动前,暂时不向团以下干部传达。(《王恩茂日记》)
1946年1月4日,359旅部队占领湖北礼山县政府驻地宣化店。这是个商业码头形成的集镇,没有城墙,经济状况是这一带比较好的。随后,郑、李率中原局机关驻到了这里。1月8日,中原军区的1纵、2纵在光山、经扶(今河南新县)以西的鄂豫边界会师。除在桐柏山区还保留了一部分部队坚持外,中原部队主力完成了向大别山区转移的任务,暂时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困。
李先念回忆:“如果不是为了牵制敌人,当我们结束了桐柏战役后,部队一直向东走,最多五天就可以到达苏皖解放区。那时候跟在我们后面的国民党部队只有一个军,打过去毫无问题。”(李先念:《要正确评价中原突围》)但是中原部队没有走,而是留下来继续坚持。因为国共双方的和谈取得了进展,即将签署停战协定。1月8日中原局致电中央:“由于停战最近有很大可能,又由于以部分主力到华北、华东三条路线没把握走通,我们已决定全部留原地坚持。大部分散游击,暂时集结4个旅作游击性的运动战。”刘少奇次日复电:“停战谈判已有结果,命令可能在日内下达。如果中途不发生大的变化,和平新阶段可能从此开始。但你们仍须准备国民党中途变卦,继续战争。你们停止东进、北上的计划,在原地坚持是对的。望你们在最近一星期内计划控制较大的地区及若干城镇,以便在停战时刻到后,你们有较大地区立足及生存。”(任质斌:《关于中原突围的几个问题》)
1月10日停战令下达后,国民党军还是没有停止行动。后面追来的部队迅速在我军外围展开,敌第47军抢在停火时限之前抢占了光山县城,对中原我军形成包围态势。虽然和平暂时实现,但是中原部队负担着牵制国民党大军的任务,一直处于严重的压力之下。任质斌同志回忆这段转移过程的情况时说:“三大主力会师后,进行了湖阳、双沟、祁仪等较大战斗。由于这几次作战没有达到全歼犯我之敌的预期目的,国民党军队气焰嚣张,步步向我紧逼,使我根据地逐渐缩小,财政日益困难。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中央曾同意中原部队主力实行战略转移,以大部主力去皖东。中原军区当时确定,王树声部3个旅、359旅转移到皖东去,与新四军2师会合。同时由王震、周志坚同志和我带第13旅护送,能回则回,不能回也留在皖东。5师的其余部队由先念同志和位老、陈大姐(陈少敏)率领留在中原地区坚持。我们到了平汉路东,刚打下了光山,党中央发来了1946年1月10日的停战令,说国共两党签订了就地停战的协定。于是,先念、位老发电报给我们,要我们到宣化店开中原局会议。在会上,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不走了。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执行中央的命令,一方面是舍不得离开老根据地。”(任质斌:《关于中原突围的几个问题》)
解放军横扫千军的四十大战役/姚有志,李庆山主编.—沈阳:白山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