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第一野战军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野战军的14个军—(三)

钟仁

 
  (三)第3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一支部队,其前身为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组建于1946年11月,纵队的主体来自120师、山西新军和冀中第3纵队及晋绥军区所辖之部分地方武装。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地方武装到野战兵团的发展道路,经受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尤其是在敌众我寡和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第3军坚决贯彻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和西北五省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同志的正确指挥下,在晋绥陕甘人民的全力支援下,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次战役、战斗任务。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这支部队从晋、绥、察到陕、甘、宁、青,纵横7省,长驱1万4千多公里,作战300余次,歼敌13万余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挑起了内战,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晋绥野战军组成纵队建制,将原晋绥野司及晋北野司撤销。
  1946年11月16日,以原晋绥野司独立第2旅、独立第3旅和晋绥军区独立第5旅编成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许光达任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委员,贺炳炎任副司令员,李文清、邓家泰任副参谋长,杨尚高任政治部主任。
  独立第2旅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由红2军团改编而成的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1939年4月,张宗逊旅长,李井泉政委率第358旅机关大部和一部分部队前往冀中开辟新区。留在晋西北的第358旅机关一部和直属队等组成了以彭绍辉为旅长的新358旅,故称“彭358旅”,政委罗贵波,参谋长李夫克,下辖714团、独立第1团、第2团,警备第6团(前身为湘鄂西红军部队)和雁北第6支队。1940年春,第120师整编时,彭358旅改为独立第2旅,并兼晋西北军区第2军分区。抗日战争胜利后,第2军分区奉命组成晋绥野战军独立第2旅,旅长许光达,政治委员孙志远。1945年11月,独立第2旅与独立第3旅组成南纵队(又称“许、孙纵队”),年底,南纵队番号撤销。1946年11月,独立第2旅调归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建制,下辖第17、第36、第21团。
  独立第3旅的前身为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1943年5月,蒋介石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第358旅(兼第3军分区)奉命赴陕甘宁边区。10月,晋绥军区决定:重新组成第3军分区领导机关,由孙志远任军分区司令员,白坚(地委书记)兼政治委员,李夫克任参谋长。1945年8月,第3军分区奉命改编为晋绥野战军独立第3旅,旅长杨嘉瑞,参谋长樊哲祥。1946年11月,独立第3旅调归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建制。
  独立第5旅的前身为晋绥军区地方部队。1946年11月,为了便于作战指挥,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的进攻,晋绥军区决定由雁北军区第2、第5军分区抽调部分人员和部队组成独立第5旅。贺炳炎任旅长(1947年李夫克接任),王赤军任政治委员,下辖独立第1团(原雁门第2军分区),独立第3团(原晋绥军区第5军分区),第19团(原晋绥军区第6军分区,其前身是山西新军决死队第4纵队的部队),组成后即归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
  第3纵队成立后,率所属各部队转战于晋北、晋中、绥东地区,与进犯晋绥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作战。1947年5月,独立第5旅奉命进至陕西绥德地区,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8月初,第3纵队率独立第2旅,西渡黄河,进入陕甘宁地区与先到的独立第5旅会合,拨归西北野战军建制。独立第3旅继续留在晋西北,配合华北部队作战。至年底,在陕甘宁战场上,第3纵队(欠独立第3旅)先后参加了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在延清战役中,协同第1纵队攻克清涧城,歼敌守军整编第76师师部,第24旅旅部及其他部队,毙俘敌旅长廖昂(中将)以下5200余人。1947年冬至1948年2月,第3纵队在清涧地区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使全军指战员的阶级觉悟和战斗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新式整军运动结束后,西北野战军转入外线作战,第3纵队在野战军的统一指挥下,向陕西国民党占领区展开战略进攻,相继参加了宜川战役、收复延安、洛川战役、澄郃战役、荔北战役和冬季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1949年2月1日,第3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军长许光达,副政治委员朱明(后任政治委员),副军长唐金龙,参谋长李文清。独立第2旅改称第7师,师长唐金龙兼任,政治委员梁仁芥;独立第3旅改称第8师,师长杨嘉瑞,政治委员孟昭亮;独立第5旅改称第9师,师长朱声达,政治委员王赤军。全军共2.1万人。2月中旬至6月中旬,先后参加了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6月,编入第2兵团,第8师由晋北到陕西省泾阳地区归建。7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会同第4军、第6军及第18兵团部队歼灭国民党军第18兵团部及3个军之大部。7月中旬至8月初,在陇东追击战中,解放陇县、庄浪等镇。8月下旬参加兰州战役,配合第4军攻占狗娃山国民党军阵地,尔后第3军第7师率先攻入兰州城西关,抢占黄河铁桥,切断了国民党守军之退路,歼敌8000余人。9月1日向甘肃河西走廊进军。军长黄新庭率快速部队,于9月25日进占老君庙油矿,使中国当时唯一的石油矿区免遭破坏。9月下旬,第3军奉命停止西进,驻扎河西张掖、武威、酒泉地区,执行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及参加生产建设等任务。在此期间,对拨归第3军建制的国民党军起义部队进行收编改造工作。1952年6月与第1军合并,第3军番号遂撤销。军部改编为西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第7师、第9师合编为第1军第7师,第9师师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15师师部,第8师与第1军第2师合编,第8师师部改编为华北空军第27驱逐师师部。第3军在解放战争中,转战7省广大地区,参加战役、战斗百余次。

第一野战军/钟仁编著.—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