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第一野战军
西北战场国民党军主要将领名录
钟仁
胡宗南(1896—1962) 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主要策划者和指挥者,国民党军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军阀。原名琴斋,后改名公明,再改宗南,字寿山。浙江孝丰鹤鹿溪(今属安吉县)人。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团长,隶属何应钦的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部。1928年初,参加蒋介石举行的第二期北伐,在刘峙指挥的第1军团任第22师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任第1师师长。1932年,率第1师到鄂豫皖苏区“围剿”红四方面军。1936年升任第1军军长,驻防徐州。1937年8月,日本侵略上海时,任第17军团军团长,奉命率部到淞沪前线对日作战。1938年7月至10月,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武汉会战失败后,撤退到陕西,驻防西安,并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后升任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所统辖的国民党正规军4个集团军,共40多个师,45万多人;分布在陕西、甘肃两省,其势力则深入到了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因而当时之人称其为“西北王”。抗日战争中,除担任黄河河防,拒阻河东、山西日寇外,还积极执行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封锁陕甘宁边区。1947年7月,蒋介石为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命令胡宗南集中防守黄河的6个师,再加上原来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的两个集团军共计四五十万人,准备分兵九路闪击延安,并作了多次试探性的挑衅进攻。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反对下,蒋被迫停止军事进攻,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1944年,胡宗南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势力范围扩大到河南。胡是国民党中黄埔系首领之一,在国民党军队中实力最强,是蒋介石的嫡系“王牌”之一。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日本投降后,胡宗南派部队占领石家庄、北平等地,抢先“受降”,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华北地区。解放战争时期,胡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积极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内战。1947年3月,集中了34个旅23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其中以整编第1军和第29军15个旅14万人直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3月19日侵占延安,被国民党政府授予“河图勋章”,并晋升为陆军上将。之后,在与我第一野战军进行的两年半的较量中,成为彭德怀的手下败将,被逐出西北。于是胡率残部逃往四川,到川后,被蒋介石任命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代理长官和参谋长,企图作最后挣扎。1949年11月至12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一、第四野战军各一部,发动了西南战役,消灭胡宗南和其它国民党残余部队70万人,解放了川、康、滇、黔广大地区。胡宗南残部退到西昌。1950年3、4月间,西南军区部队一部发动西昌战役,解放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西昌,胡残部10余万人被歼。1950年3月26日,即西昌解放的前一天,胡宗南只身飞往台湾,1962年病死。
罗列(1907—1976) 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参谋长,陆军上将。号冷梅。福建长汀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次年10月毕业,留校任少尉排长。北伐战争开始,随东路军入苏、浙,先后参加了建德、桐庐、龙潭等战役。1930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新兵训练处中校大队长。1932年改入陆军大学学习,1935年毕业后复入陆军大学兵科研究院深造。毕业后,留校任兵学教官。1937年抗战开始后,任第1军少将参谋长,参加上海保卫战。次年升任第17军团参谋长,转战皖豫两省。1939年,任第34集团军参谋长,旋调任第48师师长。1941年调任军校第八分校校长。1945年,升任第1军军长,晋中将军衔。1946年后,率国民党西北军进犯山西、陕西、四川等革命根据地。1947年率部进攻延安。1948年接替董钊任陆军整编第1军军长。1949年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参谋长。年底撤至四川,成都解放后至西昌,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参谋长,胡宗南潜逃台湾后,代行指挥权。川康解放后,1951年化装潜逃台湾。到台后,历任台湾当局国防部中将参议、第三厅及第一厅厅长。1955年任副总参谋长,并赴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大学特别班受训。1956年后,任第1军团司令官、陆军总司令、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联合作战督察委员会主任、三军联合大学校长。1970年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策顾问。1976年9月8日病死于台北。
裴昌会(1896—1992) 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国民党陆军中将。字同野,山东潍坊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就读于北平民国大学商预科。1918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后,在湖北第2混成旅由排长升到少校团附。1926年下半年起,历任五省联军金陵军官学校教官兼区队长,五省联军教育处长,第4师参谋长。1931年任第54军160旅少将旅长。1934年升任第9军副军长兼第47师师长。1938年冬,任第9军中将军长。1942年5月任第4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同年6月入重庆陆军大学特六期学习,毕业后任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1945年8月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郑州日俘管理处处长。1948年4月,任西安“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兼第5兵团司令官。1949年9月改兼第7兵团司令官。在此期间,曾率部多次与我第一野战军作战,均告失败。1949年12月23日,率第7兵团在四川德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川北行政公署副主任兼工业厅厅长,西南纺织工业管理局局长,重庆市副市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政协重庆市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3月,在重庆病逝。
高桂滋(1891—1959) 国民党军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字培吾,陕西定边人。早年毕业于陕西军官学校。曾任陕北镇守使署连长。后参加胡景翼靖国军任营长、团长、旅长。其后投靠南京国民政府,任独立第8师师长。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第4军团第47军军长。1932年所部被缩编为陆军第84师,任师长。1933年任第32军副军长,归商震指挥。1936年赞成中共关于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提议,与红军订立“各守原防、互不相犯”协约。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战区第17军军长,后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第38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年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参与策划、指挥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9年拒绝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参事室主任,陕西省人大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盟陕西省委员会委员等职。1959年1月6日病逝。
刘茂恩(1898—1981) 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陆军上将。字书霖,河南巩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先后任中校教官、连长、营长,上校团长。1927年4月,任第4军军长。北伐后,任第2集团军暂编第20师师长。1930年任陆军第15军军长。曾参加中原大战、讨石(友三)战争等。后任河南省政府委员。1935年被国民党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后兼任鄂豫皖边区第二绥靖区司令官。1937年初,兼任豫皖苏军事整理委员。抗战爆发后,任第13集团军团长,率部入山西参加忻口战役。1939年任第5集团军副总司令,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参加中条山战役抗击日军。1944年率第15军防守洛阳,兼任豫西警备司令;后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省主席、河南省保安司令及警备总司令。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与反共内战。1947年6月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在胡宗南指挥下,策划、筹谋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1948年9月,到南京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1月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常委。1949年逃到台湾后,任台湾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1981年4月病死。
石敬亭(1884—1969) 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陆军上将。字筱山,山东利津人。早年毕业于东北武备学堂。在北洋陆军第六镇任下级军官时,与冯玉祥关系密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了冯玉祥发动的滦州起义,失败后,改投绥远混成旅先后任参谋、骑兵营长、团长等职。民国后又回到冯玉祥部任第16混成旅军事教导团教官、教导团团长、第4混成旅旅长、第5师师长、第5军军长。国民军五原誓师北伐时,任政治部部长。1927年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6方面军总指挥。1928年任第2集团军总参谋长,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4月,代理山东省政府主席。1930年参加了中原大战,并担任陇海铁路督办。1932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35年底参加了宋哲元组织的冀察政务委员会。1937年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3期,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1945年8月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以后又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参与了胡宗南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进攻的军事活动。被选为国民党第五届、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解放前夕逃至台湾。1951年被聘为“总统府”顾问。当选为国民党第八届、第九届评议委员。1969年1月病死。
盛文(1906—1971) 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参谋长,胡宗南的助手,国民党陆军中将。湖南长沙人。1921年入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附设中学,毕业于1924年,入北京大学政治系。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6期。1931年任职于第7师、第10师,其间曾随部参与对赣南红军的“围剿”。1935年于陆军大学第11期毕业。1937年在程潜部任第10师30旅副旅长兼代旅长。其间,曾参加过忻口会战,灵石、曲沃、侯马战役,抗击日寇。1939年2月后,任天水行营少将高级参谋、代理天水行营总务处中将处长、参谋处中将处长、第34集团军参谋长。1940年,出席国民党军第二次参谋长会议,大肆攻击八路军,受到蒋介石的单独接见。1942年秋,任第37集团军第36军第59师师长,1944年第59师改编为陆军第123师,仍任师长。1945年12月初,调任第1战区长官部中将副参谋长。1946年2月,升任参谋长。1947年10月,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第1战区长官司令部改为西安绥靖公署,仍任参谋长。在此期间,协助胡宗南策划、指挥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1948年4月,调为国防部中将部附。1949年1月,任汉中指挥所主任兼第3军军长,5月辞汉中指挥所主任,12月任成都防卫总司令。12月底所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溃。1950年2月去香港,旋去台湾,任国防部参事。1965年退役,任高雄六国大饭店董事长,1971年8月病死于台北。
董钊(1902—1977) 胡宗南集团主力整编第1军军长,陆军中将。字介生,陕西长安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第2军任连长、营长等职。北伐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职。1930年,任第48师国民党党务特派员。1931年,任第28师参谋长,1934年升任该师师长。曾先后在鄂西、湘西、黔、滇、康边与中国工农红军作战多次。1936年秋,由湘鄂边移防豫西灵宝。西安事变时,任“讨伐”军先锋。1937年6月,入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抗日战争爆发后,结业返部,兼任西安警备司令及防空副司令。1938年参加鲁南台儿庄会战。9月升任第16军军长,仍兼第28师师长,担任武汉北面守备。10月,参加罗信战役。1940年11月,入国民党中训团受训。1942年4月,任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1943年9月调晋陕绥边区任副司令。1944年冬,入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1945年升任第38集团军总司令,授中将军衔。抗战期间参与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和摩擦破坏活动。1946年5月,所部改编为整编第1军,任军长,在胡宗南指挥下充当西北内战先锋。同年7月,率部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与陈赓部在晋南、晋西作战。1947年3月15日,率部攻占延安。其后,在人民解放军的打击下,屡吃败仗。1948年,调任第18绥靖区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1949年初,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5月率省府所属机构退至汉中。年底逃往台湾,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77年9月病死于台北。
刘戡(1906—1948) 国民党胡宗南部主力整编第29军军长,陆军上将。字麟书,湖南桃源人。1924年入黄浦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分到教导团,参加东征。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1931年底,升任陆军第83师师长。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后又调赴江西,率部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1935年4月,被国民党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36年10月,晋授陆军中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率部赴山西作战。1939年3月,升任陆军第93军军长,1940年8月,兼任第14集团军副总司令。1941年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第13总队总队长,后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6期受训。1944年6月,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1月,调重庆卫戍区任副总司令。1946年1月,免重庆卫戍区副总司令职,任整编第29军军长。1947年3月,胡宗南集团向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刘戡率部充当先锋进攻延安。1948年2月,西北野战军发起宜川战役,刘戡奉命率两个整编师救援宜川,在瓦子街被西北野战军包围,全军被歼。刘戡畏惧被俘,自杀身亡。年41岁,同年5月,国民党政府追加其陆军上将军衔。
钟松(1901— ) 别号常青,浙江松阳人。胡宗南集团三大主力部队之一——整编第36师师长。毕业于浙江省立第11师范学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炮科。曾任陆军第12团团长,国立第20旅旅长,第61师师长。1939年6月,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42年,任第76军副军长、第2军副军长。1945年,任新编第7军军长、第36军军长,整编第36师师长。钟松在任整编第36师师长期间,在胡宗南的指挥下,于1947年3月向我陕甘宁边区大举进攻。后在榆林战役中号称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36师遭我西北野战军歼灭性打击。钟松等人化装潜逃。此后,任第2编练司令官,西安警备司令,江浙“反共救国军”副总指挥、“反共救国军”指挥官。浙江省政府委员、代省政府主席。解放前夕逃往台湾后入“国防大学联战系”第三期受训,之后任行政院侨务委员会委员。晚年侨居荷兰。
张耀明(1905—1972) 国民党军进攻陕甘宁边区主力第1军副军长,陆军中将。陕西临潼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下级军官,参加北伐数次战役,递升为团长。1932年夏,率部参加“围剿”鄂豫皖边区红军,任陆军第4师独立第1团团长,后任步兵第75旅旅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1935年5月晋升陆军步兵上校军衔。1936年率部入山西“围剿”红军,同年10月晋升为陆军少将军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25师师长。1938年3月,率部参加鲁南台儿庄战役。同年秋,任第52军军长。1939年,率部参加湘北之役,后移驻云南,隶属于第9集团军。1943年,任第9集团军副总司令。1944年,任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陆军第38军军长。抗战后,所部改编为整编第38师,任师长。1947年胡宗南率部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时,任第1军副军长兼第38师师长,进犯延安。1948年9月,晋升陆军中将。11月任南京卫戍总司令。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率部逃往台湾。11月又飞往成都,任台湾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年底,四川大部已被解放,蒋介石又命其返回台湾。到台后,身心交瘁,无法工作,1972年11月于台北病死。
陈武(1906—1983) 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所辖之第5兵团副司令官,陆军中将。广东海南岛琼山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分配到教导第1团当见习排长。曾两次参加东征、平定刘杨叛乱,由见习排长升为排长、副连长、连长。1926年底,任武汉分校第5期炮兵大队副大队长,后调北伐军东路军,任副营长、营长。1928年4月,参加第2期北伐,任团长。同年冬,赴日本留学,就读于陆军步兵学校。1933年回国,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年底参加镇压在福建反蒋抗日的第19路军,任第83师第249旅少将旅长。曾率部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率部围攻张学良、杨虎城部队。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开赴河北,支援第29军对日作战。9月,任陆军第85师副师长。10月,参加了忻口战役。1938年4月,任陆军第83师中将师长。1942年升任第93军中将副军长。1944年冬,任第97军中将军长。1947年春,任胡宗南部队进攻陕甘宁边区的主力部队整编第1军副军长,兼整编第90师师长。3月,率部占领延安。1948年10月,任第5兵团中将副司令兼第90军军长。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逃往台湾。到台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中将高参等职。1983年6月于台北病死。
李振(1900—1988) 国民党军西安“绥靖”公署第18兵团司令官兼第65军军长,陆军中将。字晋坤,号载宏,广东兴宁人。1919年起任桂军班长、排长。1924年任广东东路讨贼军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1936年底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3期学习。1939年任国民党军委会少将高参、中训团副大队长。1940年后,任第65军副军长、军长,第18兵团司令兼第65军军长。曾率部参加反革命内战。后经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于1949年12月在成都起义。建国以后,历任川东军区副司令员,西南军区高参室副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省人民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革第三届、第四届侯补中央委员,民革第五届、第六届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1月于成都病逝。
姚国俊(1904— ) 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第18兵团下辖之第38军军长,陆军中将。陕西醴泉人。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师副连长,参加北伐。1928年至1931年,先后入中央军校、陆军大学受训。1931年12月以后,历任中校副团长、上校训练班主任、参谋主任、师参谋长等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战争,历任少将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集团军参谋长、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38军少将副军长、中将军长。曾在胡宗南指挥下,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对抗,陕西解放后,率部抵成都。1949年12月,在成都策动第7兵团司令裴昌会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成都黄埔同学会副会长等职。
杨德亮(1904—1985) 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部第17军军长,陆军中将。云南昭通人。1925年考入黄埔学校第三期。1926年毕业,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潮州分校学员队中尉队长,此后历任上尉参谋至上校团长。1934年,任第1师第5团团长,率部进驻兰州,兼任兰州军警督察处处长。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曾率部堵击红军长征北上和“围剿”红军西路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升任第191师少将师长,驻防西北。随后入陆军大学将官甲级班第一期学习深造。1940年升任第42军中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曾率部参加包围、进攻陕甘宁解放区。1947年,任西北行辕平凉前进指挥所主任。1948年调任西北行辕参谋长。1949年3月,任第17军军长。解放前夕,逃往台湾。1985年8月病死。
徐汝诚(1909— ) 胡宗南集团之第57军军长,陆军中将。原名午生,浙江余姚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炮科。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中历任排、连、营长,军令部第一厅第二处科长等职,参加过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和“围剿”工农红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对日作战,历任军参谋长,新编第18旅旅长,新编第46师师长,新编第2军副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调任国防部第五厅少将副厅长。1948年8月,任胡宗南集团整编第1军之整编第203师师长。1949年,升任第57军中将军长,曾率部多次进攻解放区,在1949年5月的陕中战役中,第57军军部被歼后潜逃。新中国成立前夕,跑到台湾,先后任第67军军长、第6军军长、第3军军长、国防部第一厅中将副厅长、中央军校校长、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部司令、参谋总部第三参谋次长、参谋次长、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
徐保(1908—1948) 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整编第29军下辖之整编第76师师长,陆军中将。别号养安,河北怀安县人。毕业于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4期,后又入陆军大学第1期。曾任国民党军第22师排长、连长等职。北伐中,参加龙潭、徐州战役及讨伐奉系军阀的豫西战役。1930年夏,参加了蒋冯阎中原大战及后来的讨石(友三)战争。1932年参加淞沪抗战。以后参加了在鄂皖、陕甘宁对工农红军的作战。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第1师副师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分校总队长。1945年4月,任新8军新编第37师师长,授少将军衔。抗战胜利后任第8师师长。胡宗南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后,任整编第29军之整编第76师师长,与西北野战军作战多次。1947年11月参加固守陕北榆林之战。1948年初,率部防守胡宗南集团补给基地宝鸡。4月25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2纵队会攻宝鸡,至26日,将守军全部歼灭,亦被击毙。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曹日辉(1904—1955) 国民党军西安警备司令,西安“绥靖”公署第18“绥靖”区司令,陆军中将。湖南永兴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1926年参加北伐,任第21师营长、副团长。1928年后,任第22师政治部主任、陆军第1师独立旅副旅长等职。1930年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1932年率部“围剿”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部。1934年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受训。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陆军第1师步兵第2旅旅长、第78师副师长、第53师师长、第90军副军长兼汉中师管区司令。曾参加淞沪抗战、中条山战役等。1939年被国民党政府授予少将军衔。1942年入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21期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第23军官总队总队长、西安警备司令、第18绥靖区司令。1948年晋升为中将军衔。曾率部与西北野战军作战。1949年逃至台湾,任台湾国防部中将参议、“国大”代表、国民党台北市党部主任委员等职。1955年4月21日于台北病死。
张治中(1890—1969) 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国民党军二级上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字文伯。安徽巢县人。出身贫苦的农民兼手工业者家庭,幼时曾流浪为生。辛亥革命爆发后,到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1917年,到广州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在此后的8年中,一直在部队带兵,先后担任过连长、营长、旅参谋长、师参谋长等职。黄埔军校成立后,任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入伍生团团长,学生总队队长,军官团团长;还兼任过国民革命军第2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26年7月,参加了北伐战争。1928年夏,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不久调任国民党中央军校训练部长、教育长,主持校务。1930年兼任教导第2师师长,追随蒋介石参加军阀混战。1932年1月,兼任第5军军长,参加了上海抗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治中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没有直接参加过反共内战的少数人之一。1937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上海,张治中被任命为第9集团军总司令,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1939年2月,被调到重庆,任蒋介石(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主管军事,对国共两党间的军事和一切关系问题都一一参预。1940年,张治中调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临时干事会书记长,总管全国部队和军事学校的政治工作。并提出了“一切为了战斗,一切为了胜利”的指导思想。1942年、1944年代表国民党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和谈,均因蒋介石无诚意,谈判没有结果。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成为国民党中央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46年3月以后,张治中历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北行营主任、国民政府主席西北行辕主任、西北军政长官等职,并兼任新疆省政府主席,在西北任职四年,管辖甘、宁、青、新四省。在此期间,他曾将被盛世才关押的131名共产党干部和家属全部释放,并用专车护送到延安。1949年4月,张治中被李宗仁任命为南京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同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和谈代表团在北平举行会谈。双方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8条24款,但被南京政府拒绝,和谈失败。国民党政府宣布开中党籍,并发出通缉令,于6月26日发表一篇《对时局的声明》,毅然投向人民。根据周恩来的邀请,留居北平。9月,根据毛泽东的吩咐,致电新疆军政负责人陶峙岳、包尔汉等要他们归向人民。于是,陶峙岳等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为此,被毛泽东于1955年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1969年4月,在北京病逝。
马步芳(1903—1975) 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国民党陆军上将、军阀。字子香,甘肃临夏人。早年入宁海军官训练团,结业后任宁海巡防第2营营附。1921年,任宁海防第15营营长。1926年,任甘边宁海镇宁使署一等参谋。1928年任第26师第77旅副旅长。1929年,任独立第77旅旅长,其后任第9军暂编第1师师长。1931年,任新编第9师师长。1932年兼青海省政府委员,旋任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1933年底,免青海省政府委员。1934年3月,任陆军新编第2军军长,5月兼任陆军第100师师长。1935年6月,复兼青海省政府委员,10月又兼西北“剿匪”第二防区司令兼第5纵队司令官,参加“围剿”红军西路军。1936年1月,被授陆军中将,4月兼青海省保安处处长。1936年秋冬,红军西路军进军甘肃、青海等省,率优势兵力“围剿”西路军,残酷杀害被俘的西路军将士数千名。因其反共有功,遂兼青海省主席。1937年抗战爆发后,所部编为陆军第82军,任军长。1938年任青海省政府主席。1943年第82军与其兄马步青率领的骑兵第5军合编为第40集团军,任总司令,其兄任副总司令。1945年5月,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48年9月,兼西北军政副长官。1949年5月,代理西北军政长官,7月正式升任西北军政长官,并加上将军衔。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已进军甘肃、青海。马步芳企图进行最后的垂死挣扎,负隅顽抗,但其部相继被歼,后逃往重庆,国民党政府责其“擅离职守”给予撤职处分。马步芳遂于1949年底,逃往埃及。1957年8月,任台湾驻沙特阿拉伯“大使”。1961年6月辞“大使”职。1975年7月死于沙特阿拉伯。
马鸿宾(1884—1960)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国民党军陆军中将,回族。字子寅。甘肃临夏人。父马福禄,叔马福祥。11岁起随叔从军,先驻西宁,后移兰州、银川,当过侍从武弁、马队队官。1915年任甘肃新军司令兼炮兵营长,授陆军少将衔。1921年初,马福祥离宁夏赴绥远任都统,马鸿宾继任宁夏镇守使兼新军司令,任职期间,明禁暗运鸦片,获取暴利。1927年4月,宁夏镇守使建制取消,其部改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22师,任师长,进驻甘肃。1927年9月,被冯玉祥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第24军军长,驻陕西。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委他为宁夏省主席,冯败后,马鸿宾遂投靠蒋介石,被委为暂编第7师师长兼甘、凉、肃边防司令,甘肃省代理主席、主席。1930年冬,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调河南。1933年12月,被任命为第35师师长,次年9月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34年春,马鸿逵、马鸿宾联合青海马步芳与孙殿英大战宁夏,在蒋介石支持下,将孙部逐出宁夏。1935年至1936年春,对长征到甘肃的红军进行堵截,遭到失败。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北划为第8战区,与马鸿逵部合编为第17集团军,任副总司令兼第81军军长。1938年率部入绥西,兼任绥西防守司令。1939年冬至1940年冬,与日军多次激战。1942年任绥西防守副总司令。1945年6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后,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曾奉命向陕、甘中共所占地区进犯。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军宁夏,第81军为大势所趋,停止抵抗,在中卫宣告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宁夏军管会副会长,宁夏省副主席、甘肃省第一副省长、省民委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二届代表。1960年10月于兰州病逝。
马鸿逵(1892—1970) 国民党西北长官公署副长官,国民党陆军上将。字少云,甘肃临夏人。1910年毕业于兰州陆军学校。1914年任昭武军营长,驻防宁夏。1915年升任宁夏新军统领,旋赴绥远任第5混成旅旅长。1923年12月,授将军府锐威将军。1924年调驻宁夏。1925年任国民军联军第8军第7师师长。1927年任第2集团军第4军军长。1928年任第64师师长,11月任山东省政府委员。1929年7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员。1929年脱离冯玉祥部投靠蒋介石,升任第15路军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1931年6月,任宁夏省政府委员兼主席。1932年4月,任蒙藏委员会委员,7月任第35师师长。1935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曾率部“围剿”陕北红军。西安事变时,积极联络西北地区国民党高级将领马步芳等26人,通电拥蒋,得蒋赏识,授陆军上将军衔。1937年11月,任第17集团军总司令兼第168师师长。1939年2月,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1941年9月,任全国水利委员会委员。194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委员。1947年7月,被派为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委员宁夏选举事务所主席委员,9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宁夏选举监督。1948年9月,兼任西北行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行宪国民大会代表。解放战争期间,与马步芳一道率部协同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在国民党失败前夕,还企图固守宁夏,但也作了外逃准备。在银川解放前,逃往台湾,台湾当局给他“撤职查办”的处分。以后去美国,以养马度日,1970年1月死于美国洛杉矶。
郭寄峤(1902— ) 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国民党中将。安徽合肥人。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炮科。在卫立煌的关照提拔下,由排长依次递升为师长、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卫立煌的第14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后接任第9军军长,江西战区副司令,后为山西、山东、河北等战区司令官,先后任第1、第4、第11、第8军团司令。隶胡宗南、刘峙等部,先后参加忻口会战、中条山会战和豫西、陕东等战役。1942年一度担任重庆卫戍副司令兼参谋长。抗战末期,投靠陈诚,并加入“干城社”,成为陈的心腹。1945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是年秋,被派往新疆负责军事。1946年4月,调任西北行营副主任,7月任国防部参谋次长,10月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协调西北其他国民党军队,抵抗人民解放战争。1947年晋升为陆军中将军衔。1949年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新中国解放前夕,逃往台湾。到台后历任台湾国防部长、兼美援运用委员会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曾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第六届、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1972年离职。
马继援(1919— ) 西北国民党军第82军军长,马步芳之子。字少香,经名努日,甘肃临夏人。19岁读高中时,被委任为青海南部边区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因尚未毕业,由另一人代行职权。高中毕业后,1939年任第82军独立骑兵第3旅上校旅长;同年4月,任青海省议会秘书长。1940年6月,任青海省政府委员。1941年升任第82军少将副军长。1944年入重庆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和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一期受训,毕业后仍任青海省政府委员,国民党青海省党部副主任委员。1946年第82军改编为第82师,任师长。1949年7月,任西北行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解放战争期间,曾率部进犯陕甘宁边区,在扶眉战役及兰州战役中为国民党军主要指挥官。兰州解放后,先逃到香港,后去台湾,任“国大代表”,国民党中央常务顾问。
马惇靖(1908—1972) 国民党西北长官公署所辖之第81军军长,陆军中将。马鸿宾之第三子。甘肃临夏人。早年当兵,于青海军官教导团毕业后,又去陆军大学将官甲级班第3期深造学习。1934年任上校团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81军少将参谋长。1938年率部开赴绥西参加抗战,在乌拉脑包战斗中痛击日军。1940年任第35师师长。1946年任整编第81师中将师长。1947年春任海固兵团指挥官,协助胡宗南进犯延安。1948年冬任第81军中将军长。1949年9月9日,在宁夏战役中,与其父马鸿宾在中宁县率部起义。10月1日,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军,任军长。1950年11月,调宁夏省军区任司令员。1954年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2年因病故于兰州。
马敦静(1910— ) 国民党宁夏兵团司令官兼宁夏政府主席,陆军中将。字平山,甘肃临夏人。早年当兵,并先后入青海军官教导团、陆军大学将官甲级班第一期学习。1928年任暂编第17师第6团上校团长。其后参加堵截长征中的工农红军和“围剿”工农红军西路军等。1937年3月,升任第168师第3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所部驻西北。1941年任宁夏保安处中将处长。1944年10月,任第11军中将军长。1945年底,兼任宁夏三青团干事长。1946年5月,率部积极参加反共战争,进攻陕甘宁解放区。1948年12月,代理宁夏省政府主席。1949年5月,任宁夏兵团司令官兼宁夏省政府主席。同年9月,率部固守宁夏失败,拒绝与马惇靖等人一道起义,仍坚持反共立场,于9月19日乘飞机逃至重庆,10月14日又飞逃台湾。到台后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后侨居美国洛杉矶。
马呈祥(1904— ) 国民党警备总部整编骑兵第1师师长,陆军中将。字云章,甘肃临夏人。先后毕业于青海军官教导团、陆军大学将官甲级班第二期。历任马步芳、马步青部营长、团长等职。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曾率部参加堵击工农红军和“围剿”红军西路军等军事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第82军特务团团长。1942年任第40集团军骑兵第5师少将师长。旋升任骑兵第5军军长。1948年国民党军重新整编后,任整编骑兵第1师中将师长。1949年奉马步芳之命,率部进驻新疆,反对新疆的和平解放。新疆解放前夕,经巴基斯坦逃往埃及。1950年8月到台湾。到台后,历任“中国回教协会”青年部干事长、国民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澎湖防卫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官等职。1969年退役后,专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设计委员,并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马宗光(1903— ) 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所辖之第11军军长,陆军中将。甘肃广河人。1922年参加青海巡防队,任哨长、哨官。1928年该部被编为冯玉祥部第22军第75旅后,升任为营长、团长。1937年任骑兵旅旅长、中将骑兵指挥官。1945年后任国民党军168师师长。1949年3月任国民党军第11军军长。1949年9月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参议,省政协常委,是第四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第五届、第六届中央委员,民革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卢忠良(1903—1988) 西北国民党军第128军军长,陆军中将。原名卢永安。甘肃临夏人。1928年加入国民党。曾任马鸿逵部干部教导连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1936年2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军第128军中将军长,宁夏兵团援兰兵团指挥官,参与了内战。1949年9月,与马全良、马英才、马宗光等联合向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第一野战军发出求和通电,并签署了《和平解决宁夏问题的协议》,使宁夏以和平方式得以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高级参议,甘肃省农林厅副厅长,省农林局局长,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革第五届、第六届中央委员,民革甘肃省委主任委员,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邓宝珊(1894—1968) 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总司令兼华北“剿总”副司令。名瑜。甘肃天水人。1910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新疆参加了伊犁起义。1916年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1916年任连长。1918年参与发动了三原起义,组织陕西靖国军,任右翼前敌总指挥,响应护法运动。1924年参加冯玉祥组织的国民军,任国民军第2军第7师师长。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后组织国民联军,任国民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1927年任国民联军驻陕副总司令。1930年赴河南,随冯玉祥等参加反蒋的中原大战,任第八方面军总司令。1932年3月,应杨虎城之邀出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后一度代理甘肃省主席。1934年任新编第1军军长。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发表后,拥护共产党的主张,积极奔走于晋、冀、鲁三省,和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等会晤,敦促他们抗日。西安事变发生时,支持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项主张,赞同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张学良被扣于南京后,赴西安协助杨虎城做了大量工作,对稳定局势起了一定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政府军第21军团军团长。后改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率部驻防陕西榆林,和陕甘宁边区一直保持睦邻关系。曾多次到延安,同毛泽东、朱德等会晤,坚定了团结抗日的信念。国民党发动历次反共高潮,封锁边区、制造磨擦时,始终以团结抗日为重,拒不参与。1945年5月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全面内战爆发后,任晋陕绥边总司令兼华北“剿总”副司令,部队驻防榆林。1948年底,作为傅作义的全权代表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谈判,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1949年9月,协助傅作义、董其武等,实现了绥远国民党政府军的和平改编和绥远的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当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1968年11月27日于北京逝世。
左协中( —1967) 国民党晋陕绥边总司令部所辖第22军军长。1948年5月19日,在陕西榆林地区与该军参谋长张之英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军区副司令员。1967年逝世。
胡景通 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总部所辖之第22军副军长,兼第86师师长。字奎僧,陕西富平县人。青年时代投身军旅,在其大哥胡景翼指挥的国民党军第2军担任营长等职,参加反对直系军阀的战争,失败后投靠国民军联军。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后被派往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陕北保安指挥部少将指挥官。1943年,任骑兵第6师师长兼陕北保安指挥部指挥官。1947年升任第22军副军长兼第86师师长,率部驻守榆林,与西北野战军对抗。1949年6月,接受中国共产党主张,率部投诚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陕西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第一野战军/钟仁编著.—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