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新洋片”在农村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美术怎样与群众结合?不但早就成为我们经常谈论的问题,而且已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文教大会开过以后。文协的这次使用“拉洋片”的形式下乡,正是希望能在这个尝试中获得一条美术与群众结合的途径。
我们于二月底出发延长、延川、子长一带,在五十一天当中走了三个城、六个区、十个村,共演出四十二场,每次观众平均约二百人。
“新洋片”是连环画加以说唱,是美术及音乐结合的一种形式,它和流行民间的旧“洋片”(西洋景)不同的地方,是没有凸透镜的装备;是制成舞台式的镜箱,画片在后面推拉,画片也比较大,横长三尺二,宽二尺半,这样可多容纳观众,同时可看几百人;在演唱上也很简单,一个人表演,两个人在后面伴奏音乐和换片子,舞台是块布景片搭成的,装卸携带都很轻便。
“新洋片”是旧形式的利用,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不但能看,而且能听,这种声色具备,悦耳娱目的形式群众很容易接受。所以群众非常喜欢它,欢迎它,每到一处,锣鼓一响即挤满了观众,也有看数次之多犹感不厌者。延川孙志汉就是这种观众中的一个,在城里看了跟到禹居区又看,还买了一张纸要我们给他抄“丁有财”的唱词,最后说:“回去教娃娃们唱。”有两个青年相互交谈说:“洋片比看戏还好懂,看着比戏还有意思。”确实,群众能从洋片上得到很多新知识,如“怎样养娃娃”,“掏谷槎”,且能看到听到许多新闻,如国民党顽固派只会压迫人民不抗战,英勇善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从万里长城打到南海边,建立了十几个解放区等。当看到汽车、大炮时,他们尤感到新奇有味,“原来是这样的”。因此观众自始至终都静悄悄的,中途而去的人很少见到。以下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观众是怎样聚精会神地看和听,“操心听,把洋片上的事情记下,随后讲给我,我当时记不下”,这是一个延川的老婆恳求一位小学教员的话。延川大棠村张凤台看完洋片,请我们到他家里吃酒,要求把“怎样养娃娃”的道理仔细讲给她。“你们早来六七天我的娃就不会撩了,”她很痛惜的说:“受风了,以后婆姨再生娃娃,一定亲自用新法接。”马家婆姨看完洋片问我们:“生娃娃后怎样吃鸡蛋?”(本来这里的老百姓生娃后不吃鸡蛋)
在洋片的宣传教育下,群众的政治觉悟更提高了,如在永坪演过后,街头巷尾,群众三五成群地都大谈起国家大事来:“八路军打到洛阳——泌阳——中央军真鬼子熊!”一个河南小贩听到洛阳一带也成了边区,很感动,帮助我们特别积极,自动维持秩序,号召群众用手罩在眼上看……当群众知道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还有十六个(当时未宣布十九个)解放区,莫不为之振奋!都说:“真有办法。”但当国民党顽固军的军官同姨太太吃酒行乐投降敌人的片子出现时,台下顿时充满一阵强烈的咒骂声!
从这次的工作经验及群众的反映,证明了洋片确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是适合于分散农村的宣传形式,不仅轻便灵活,人手简单,无论人多人少随时随地甚至刮风下雨在窑洞里也可以演出,且能适应客观需要,及时反映当地情况。更应该强调的,这种形式既能深入农村而又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正如老百姓所说:“你们来了也不过多添两双筷子。”诚然,农村,尤其是较偏僻的小村落,是很需要文化的,目前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虽然尽了很大努力,成绩也很大,但离客观的需要还相差很远。不过,若是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文教工作,人数比较多的团体,就不容易很深入地活动,因为给老百姓的负担较大,即使有些农村能勉强应付过去,也难经常支持。因而,类似洋片这种轻便而收效很大的形式更有研究和大大推广的必要了。
延川县委宣传部长曾经这样说:“洋片反映问题更具体,如养娃娃的办法,掏谷槎的说明,既形象而又具体,对老百姓最适合!”因为称赞这种工作形式又提出推广的意见:“应向各专县建议,派出人来训练,两个人一队,脱离生产,专去农村,箱子能减轻到一人能担更好,即使很偏僻的农村也能去,作用是很大的,老百姓的负担也没问题,画片由延安供给。”永坪白□长说:“这种方式好,你们宣传一次顶我们十次,群众不但能听而且亲自看了,看了就信啦。”“这个形式好,前次医疗队来宣传怎样养娃娃,政府帮助动员妇女,结果只来了十几个人,今天锣鼓一响,就自动来了五六十。”
在这次短期尝试中,虽然得了一些收获,但是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因为仓促出发,一切准备工作很草率,如舞台装置的不够辉煌红火,致减低了它的号召和吸引力。片子太少,只有敌后和国民党统治区的两套,中途又添了“怎样养娃娃”,“掏谷槎’,群众感觉到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片子的内容应多样化,如卫生、时事、革命故事、劳动英雄等,这样可按照不同的地区(城市、乡村),不同的对象(妇女、娃娃、老汉等),决定节目。如“怎样养娃娃”农村婆姨特别喜欢,敌后战争或政治意味浓厚的故事,适合于青年及文化水平稍高的人,老汉特别爱看历史故事。一般的群众很喜欢看地图,尤其是能认识字的青年和老汉。我们为帮助解释敌后和国民党统治区两套连环画只有一张小型的地图,如以图解式的大型的地图来帮助群众了解敌我友的战场形势,收效当然更大了。有两套连环画用西洋画的表现法,光线明暗画景采用,群众多感模糊不清。(当然画得不够严肃细致,尤其在远处看,)“那是外国人吧!”一个老汉说。“怎样养娃娃”,改用平涂单线的画法,群众为清晰明快的画片所感染,也立即有了反映,“这娃娃多惹人,越看越想看”。不过,欣赏较高的观众,如干部、城市及文化水平稍高的群众(少数的),对单线平涂的画就感到不满足了,这是对用西洋画法的片子的表示。色彩鲜明,交代清楚的画面,婆姨娃娃特别喜欢。初次演出时,唱词生疏,语言也不是方言,一般的反映是“解不下”。群众因唱词听不懂致影响对画片内容的了解。说唱一定要用方言。洋片是综合性的形式,除美术、说唱、演技,音乐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一次,一切都是由三个画画的同志一手包办,演唱伴奏是轮流担任,在音乐的配合上不但很简陋,而且韵律感到不调和,混乱……另外唱词的长短,说唱的配合都是值得注意而应加以改进的。
在美术本身也获得一点经验,就是:群众都很喜欢看画,对于有头有尾的连续画特别感到兴趣,因为单幅画在表现上限制很大。要告诉群众更多的复杂多变的内容过程,是很困难,甚至是做不到的,因而给予群众的感染力便不大。但连续画画幅也不宜太多,以十幅左右为妥。而且只有真实地反映群众生活和解决他们的切身问题的作品,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如我们的“怎样养娃娃”到处受到群众欢迎,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根据目前边区群众欣赏习惯及接受能力,应采用他们最熟悉的单线平涂的表现法(加以适当的明暗也可),群众对画面的要求是清楚明快,画什么象什么,因而对事物的描绘务求写实,甚至画很小的东西也不能马虎,构图要丰满、完整,画景避免画半截腿的人,有尾无首的牛……主题要突出明确,与主题无关的装饰,衬景宁肯不要,不必要的夸张和老百姓不习惯的透视,如腿比头粗,倾斜的房屋等亦须避免。色彩宜鲜艳、明快、逼真。所谓气氛,暂时也无须过分强调。
今后为使得工作更深入的开展,并且能在群众中生根,只是洋片是不够的,应与其它工作形成相配合,在这里提出几点意见,供作参考:一、文化担子:将大量的文化食粮散播到农村去,如群众最喜爱的画报、年画、木刻、唱本、连环图画及各种小册子。在洋片开演前后向群众进行推广介绍。二、流动画展:洋片的画面较大,绘制麻烦,用费亦大,为帮助和教育群众了解更多的东西,应多收集和绘制多种多样的有关历史、生产、战斗、文教、卫生、备荒、时事教育等连环画(小型的亦可)挂图,配合洋片巡回展览,如人手不足可与当地小学民教馆合作。三、团结民间艺人和带徒弟:分散在各地的艺人如塑神匠、画匠、爱好和对美术有修养的学生、工作人员为数很多,应该和他们团结,帮助、改造,同时也向他们学习,必要时开办短期美术训练班,并与他们建立经常通讯关系。四、帮助地方:如多帮助小学民教馆画挂图连环画等。五、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目前边区的疾病和死亡是相当严重的问题,向群众宣传反对迷信讲究卫生,当然是必要的,不过只是空口宣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每当宣传团体下乡都配以相当数量的医务人员,不但有画给群众看,讲道理给他们听,并且能给他们治病,那么收的效果就不知大若干倍了。
(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