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资料选编
南泥湾劳军观感
杨清
(二)拥军拥政,抚恤优抗
南泥湾劳军观感
(1943年3月7日)
我们这次往南泥湾金盆湾一带慰劳驻军,觉得该地部队屯田情况及各种经济建设之长足进步,欣欣向荣和朝气焕发,甚为愉快。当此各地部队积极执行党中央、朱总司令南泥湾政策号召之际,特将对那里生产方面的观感、略志于后,以供参考。惟是时间短促,视察未周,材料很多,挂一漏万,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同志们指正。
(一)荒地被开发了
南泥湾是延安县金盆区的一个乡,西界鄜甘境内洛水与延水的分水岭,北靠临镇川与延水的分水岭,东与金盆湾地区接攘,南迄固临境内黑蛇川与临镇川的分水岭,纵横各八十里,计六千四百方里。中心地区由三道河川构成:南盘龙川自西而东,九龙川自南而北,汇合后称南阳府川,东北至金盆湾,流入临镇川。河川南岸有肥沃的川地约有一万五千余亩,全区可耕地面积共达一百余万市。余为广大的森林地带。
传说七十年前曾是人口稠密地区,后因变故几至人烟断绝。1940年前,仅有二、三十家老户集中于南阳府川下游一带。若干年来老百姓所以裹足不前的原因:一是怕吃柳根水,小孩成柳拐子,婆姨不生娃娃;二是怕霜害,庄稼难成熟,1941年5月28日还有霜,9月上半月早霜又临,总计全年气候温和适于种植的日数仅一百天左右;三是怕土匪和野兽,豹子和野猪时常出没。
然而这一切自然界的障碍,都可以用我们劳动力将它改变的。自1940年以来,党和政府即积极筹划开发它。计1941年至1942两年来,由于朱总司令的号召亲自察看和指导,先后有×个团×个营×个支队的战斗部队到此屯田。其次地方工作同志积极执行政府移民政策,居民已増加到二四三户,分布在三道河川里。延安各机关学校到这里办的农场数达三十余个。已经开辟出来的土地约计一万五千亩,其中川地占九千亩。由于人口增多和森林开发的结果,野兽为害已大见减少,土匪已绝迹,气候也开始有了些变化,1942年5月10日以后即无霜,9月20日第一次霜降,全年早霜与晚霜的时间距离已增为一百三十天左右。至于柳根水问题,现在部队机关的办法,是尽量吃井水不吃河水,吃开水不吃生水,将来还可以帮助老百姓这样作,问题大体上可以解决的。延安科学界医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们已响应李富春同志的号召,分别到这里从事调查研究,将来定有所发现。
南泥湾的自然面貌已经开始改变了,如无特别变故,再加上一二年的努力,便会是经济繁荣、军民富庶和丰衣足食的地区了。这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榜样,是有很大意义的。
(二)屯田部队的成绩与经验
我们很兴奋的看到了我们屯田部队辛勤劳动的成绩,他们的这些成绩,是从克服了许多困难得来的。初来时还是树木丛生,野鼠群游,地气潮湿,他们选择较干燥的草地支起帐幕暂住,首先打好窑洞,才从事生产,当时生产还没有基础,只能从群众及政府机关方面,借到少量工具,依靠同志们的生产热情和集体的劳动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①开辟出来了五十亩以上的新鲜土地,还经营各种副业。
去年在农业生产方面至少有如下的收获:(一)自绐了一部分食粮马料和干草;(二)菜蔬几乎全部自绐;(三)增加了肉食,×团每连平均有十五至四十个猪。××团某营平均三人一个猪,各单位还喂有鸡鸭鹅等;(四)种的小蔴子解决了一部分食油问题。
他们还积极帮助群众生产,据所知零星材料,仅×团去年就帮助了群众义务劳动一千五百个工以上,群众非常感激,自动送匾额。××团还帮助政府推行移民政策,试办安庄稼安了五家难民,其他各团也在计划照办。近阅报载,“徐堡”团已决定安插二十户难民。
他们还发展了手工业,除各部分都有木工场而外,还有办得较大的榨油厂、纸厂、纺织厂,以及个别的铁匠炉,豆腐干作坊以及其他等等。
运输业商业也经营了一部分。
这些生产事业,既解决了各部队自己的困难,又帮助了边区经济的发展,既适合自己的需要,又适合群众的需要,这是公私两利,是完全符合党的建设根据地的经济政策的。是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的。
可是由于屯田事业还是首次创办,还难免有些缺点,今天研究这些缺点的经验教训,对于正在屯田的各地部队或许是有些帮助的。去年的经验主要有下列几点。
(一)关于生产的政治动员及劳动思想教育问题。一般的说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做得不差,所以才能得到那样好的成绩。但也有不够深入的地方,比如还有个别的干部及战士生产情绪不很高,怕生产,觉得这样生产下去前途渺茫,逃亡与请求退伍的个别现象尚未完全消灭。因此他们今年对于这一问题特别抓紧,利用各种机会来进行生产政治动员及劳动教育。比如这次林主席及慰劳团去,他们就抓紧这个机会开了许多大小会议,林主席作了许多报告,都着重的说明生产的重要问题,检阅大会也就是一个生产动员大会。在林主席及慰劳团留别书上有这样一段话:“你们不仅英勇善战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而且会发展生产战胜自然界的障碍,今天在前方打日本是大事,在后方发展生产也是大事。生产可以渡过难关,支持抗战;生产可以保障供给,达到丰衣足食;生产可以改善军民关系,使军民更加团结一致抗战;生产可以锻炼思想意识,从实际行动中去体会劳动是创造世界的真理。你们在前方抗战曾打了许多胜仗,是光荣的;现在后方生产成为发展经济的模范,也是光荣的。”王旅长在一个干部会议上批评那些个别的懒汉,是“非劳动者的意识”。这些对于教育都是有意义的。现在干部战士生产情绪都很高,这就奠定了今年完成任务的基础。
(二)关于照顾地方经验,向老百姓学习问题。过去对于这个问题还注意不够,因此吃了许多亏。例如老百姓说包谷要种在川地,谷子要种在坡地,且要种小穗谷子,而我们有的同志将包谷种在坡地,谷子种在川地,或者种大穗谷子,结果都收成不好,甚至不收。去年我们每亩粮地的收获量一般还低于老百姓,而收获的蔬菜,由于不会保存,以致腐烂了一些。今年大家注意搜集老百姓的经验,××团曾请老百姓吃了饭,向他们请教,结果写出来了十几条。老百姓在这些地方为什么比我们高明呢?就是他们懂得本地方气候及土壤的特性。现在我们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受自然界的气候和土壤所培养,同时又受这二者所限制,一切农作物还必须依靠适应气候与土壤的特性,才能发育成熟。所以我们必须向老百姓学习,尤其是向本地的老百姓学习。我们是主张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作法改良的,但要改良成功,必须从现在的条件做起,从土法子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这就是要提高老百姓同时向老百姓学习的道理。
(三)关于劳动组织与劳动纪律问题。劳动力的组织有些还不够细密,比如一块地只有十亩,计划每人一天开五分,去二十个人就行了,可是全连开去,几个钟头开完后转移阵地,就浪费了多少时间。本来按照去年耕种面积用不了两个月,而有的单位却费时在三月以上。生产纪律也还有个别不够严密的地方,比如保护森林保护公产还有某些松懈,有些部分砍伐树木计划性差,有些单位种的包谷在未成熟前就零星吃掉了大半。关于劳动组织与纪律这两个问题,他们今年已有严格的注意,且已定出若干条规来改善之。
(四)关于与老百姓关系问题。初来时向老百姓借的东西如铁镢锅子等尚有未完全还清的,现在旅部已下命令立即完全还清,损坏了的照价赔偿,个别人员曾对老百姓态度不好的要赔礼道歉,春节中请老百姓吃饭,在拥政爱民大会上,王旅长代表全旅向老百姓敬礼,军民间土地关系问题正在合理的调剂。移民难民有困难不能解决的,由部队出款安庄稼,条件比一般老百姓安庄稼好得多。由于这些措置,军民关系日益亲密,老百姓帮助军队的地方会比前更多。军民关系越好,对部队生产将会越有帮助的。
(三)今年的展望
在旅部召开的讨论产生的干部会上,王旅长对今年的生产充满了信心,他非常坚决的说:“我们的战士都是红光满面的十七八至三十岁的小伙子,年轻力壮,比普班老百姓的劳动力强,做庄稼也要能赶上老百姓,今年我们不仅要种得多而且要种得好。”各团干部都说:“今年完成任务,不成问题。”大家在接受今年党提出来的生产任务时,情绪上是愉快而紧张。各部分都已作出了生产计划,这些计划都很具体实际,经过调查研究,且吸收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的。有很多优点值得各地同志参考:
第一,明确规定具体任务:每人种地七亩至十亩,保证打的粮食够吃五个月至六个月。××团规定每五人养一猪,每连得养两个母猪,每人养一母鸡,十个鸡里边要有一个公鸡。每营养一百个羊。
第二,精密计划劳动力和时间,这里不妨将某营计划介绍于下:“全营三一九人,不参加农业生产者:伙夫每连五人营部四人计十九人,木工班十七人,病号三人,共计三十九人。全劳动力二八〇人。种粮地二八〇〇亩、麻子地二四〇亩、菜地二二〇亩,共三二六〇亩。已有熟地一八二六亩,尚需开荒一四三四亩。全体劳动时间,计:开地二十六天,播种两天,锄草二十二天,秋收四天,共五十四天。经常农业由每连抽出十人专门经营,不参加整训,且加以优待。预计两个月劳动准可完成任务,并不妨碍训练。”
第三,彻底解决农具问题:王旅长命令各团必须拨款购置工具,保证每人有一把镢头一把锄头。每连购置几架犁、若干牛。
第四,干部全体参加:王旅长说各级干部要像作战一样,走在战士前面,春耕时他已决定亲自参加。
第五,公私两利:超过规定数目的生产品概归该生产单位。××团且明白规定保证生产品的百分之八十用在战士身上。又规定提倡私人生产办法:每个人种西红柿五棵,烟叶四十棵,南瓜四十棵,工余编柳条筐子,仅抽百分之五十归公。
这些办法有很多好处:可以加重干部的责任心;可以保证充分的教育时间;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刺激生产热情的高涨;可以造就完成今年生产任务的优越条件。现在大家已经在今年的生产号召下鼓舞起来了,每个指战员都已经涌进这个浪潮中来了。我们看到某部战士正在规划把密生的丛林变为肥沃的川地。他们用锯子把树锯倒,用斧子把稍子扫清,堆起来放大火烧完,然后刨根翻地,相形之下,顿觉古人所谓“斩荆棘、辟草莱”实不足以比拟我们战士劳动规模的伟大。
南泥湾是向前飞跃着,今年冬季,我们将目睹这支劳动军队的伟大成果。
(见《解放日报》1943年3月13日)
①意思是赶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荒山。以后用来形容开创新事业的艰辛,见《左传宣公十二年》。
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资料选编/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