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资料选编
大量移民
雷志华 李忠全
(三)赈灾救济,优待移难民
大量移民
(1943年2月22日《解放日报》社论)
五年来迁入边区内地的移、难民,在十万人以上。他们有的是从沦陷区敌寇的压榨下逃出来的,有的是从后方灾区移来的,而多数是从绥德分区等地移到直属县的。边区政府对于这些难胞和贫民,一律优待,不但实行三年免征公粮,减少其他的劳动负担,并从各方面给予积极的扶助,使他们都能参加生产,安居乐业。因而虽然当他们来时是那样的贫苦,枵腹破衣,双手空空,到现在就是发达得最慢的,也能饱食暖衣,变成了自耕农,至于那些发展快的,则上升为富农。这是移民工作的一种重要意义——救济了边区内外的移、难民。同时,移民工作还有另一种更重大的意义,就是增加了整个边区的劳动力,大大地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增强了抗战的力量,五年来边区共扩大了240多万亩耕地,其中有两百万亩是靠移难民的力量开荒增加的。今年全边区要增产细粮8万石,百分之六十的任务,仍然是要依靠移、难民去完成。
由此可以了解:为什么今年边区政府特别重视移民工作。上月政府拨发了两千零八十万元农贷,决定以移、难民为主要贷放对象,最近特别奖励模范移民马丕恩、马杏儿为边区劳动英雄,并下令各县立即检查过去的移民工作,林主席、李副主席又手令各县,认真实行移、难民三年以内免征公粮的决定,现还听说边府正在制订一个更完善的优待移民难民条例,不日即将公布施行。
“惊蛰上牛”距今只有半个月了,春耕开荒很快就要开始。移民从事农业是有季节性的。如果移民迟至旧历二月底还未动身去到垦荒区,就会误了一年的生产。时间催促我们,必须迅速帮助绥德分区的移民南下,来到延安等县进行春耕。另一方面,垦荒区的党和政府,也要立即布置迎接移民的工作,并遵照党和政府的优待移民的政策与法令,检讨过去的工作,更加改进今年安插移民的工作。假使各方面问题(吃粮、农具等)配合不好,会耽误开荒,迟一天即会少开多少荒地。所以抓紧时间,迅速解决各种问题是必要的。今年绥德分区计划号召五千劳动力南移垦殖,又据最近消息,河南灾民逃来边区关中、陇东、延安等地的,已将两万人,这就使得我们的移民工作更为严重。
要在绥德分区各县,号召五千个劳动力移到中心县去,这并不是一件随便容易完成的任务,它是一件巨大而细密的组织工作。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广泛的宣传,利用实际的生动的例子去向农民解释。如像马丕恩父女、朱登明等人,离开家乡的情形,和现在回乡的情形,不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么?马丕恩父女,当一年前,从米脂逃荒到延时,除掩身之破衣外,一家六口人只有半盆小米,两个破被捲和一只铁锅,余无长物。后与边区政府农场安庄稼,农场给以一犋牛、镢头三把,及籽种、牛料和人的吃粮等等,并经常很周到的照顾他们全家的生活,收获后与马家公平合理分粮。致使马氏父女能安心努力生产,一年劳动两年余粮,全家生活大为改善,并打下了以后的生产基础。马丕恩已于日前穿了新棉衣,“锦衣还乡”招乡亲移到延安开荒。他本来是一个穷人,现在变得富裕了,他了解怎样才能“翻身改善生活”,并且要向他的乡亲们宣传:“到延安去:不要太保守了,没有可以怀疑的,为什么不到延安去呢?在上头,地少人稠,而在延安要地有地种,要粮有粮吃,要安庄稼就安庄稼,三年不出救国粮”。朱登明过去到延安时,是一个穷苦的难民,旧历年赶着毛驴,驮了粮食,回到绥德的薛家坪,买回窑洞,典进六、七垧地重振家业。经过他的有效宣传,有五百农民要“南下发财去!”延安县五年来增加了三万移民,大都是这样增加的:先来的移民发了财之后,影响他们的亲友也来了。绥德县府提出的口号“亲戚约亲戚,朋友约朋友,下南路,吃好饭!”是正确的。我们希望当地党政同志,要能深切了解农民的心理和特性,采用最灵活的工作方法去宣传和号召移民,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去组织移民,向农民解释他们心中的疑虑。辛切的帮助移民自愿南下开荒。那种粗枝大叶、强迫命令的方式,是一定要不得的。
现延安县,及关中、陇东等地,正在进行安置移、难民的工作。延安县在过去是移民工作做得最好的地方,该县干部重视移民工作,想尽办法去帮助移民,为移民解决一切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并曾节省了自己的食粮,用以救济难民;同时又能经常教育人民,使人民认识移民是对自己对整个边区有利的事情;虽然移民三年不出公粮等负担,但移民增加,本县的劳动力也就增加了,粮食收获增大,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大家的生活也会因之更为改善,而且三年之后,移民也要负担,大家的负担便减轻了。因此,该县人民多数都能有互助的精神,热忱地帮助移民,三年来,只以熟地而言,就租了两万亩给移民,食粮和籽种也借了二千多石,耕牛农具亦达五千。
几年来边区经济的发展,移民一年比一年的增多,证明党和政府的优待移民政策是完全正确的,证明只要干部坚决切实地执行优待移民的政策,移民工作和经济建设,就一定飞跃的发展。可是有些县区对于这一重要问题,不够注意和努力,其经济建设就差一些。这些县区应当向延安县的模范例子学习。
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资料选编/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