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册)
边区印刷厂的初级工人教育(1940.10.1)
西良
边区印刷厂职工会,为了便利进行教育,依照工人的文化政治水准,分为甲乙丙三类。文盲和小学程度的工人都归入丙类。现印刷厂丙类工人教育已走上了正轨,并且收到了相当的成果。虽然在学习上还有许多缺点存在,但这初步胜利的经验我愿意写出来,以供从事工会教育的同志参考。
印刷厂参加学习的成份,大部分是刚从农村做工不久的青工,成工次之,女工较少;年龄在二十岁以下的占百分之四十以上,文化程度一般都很低,相当于小学四年级的,仅仅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他们的特点是:年青、活泼;但因为走进工人队伍还不久,所以一般的说,和老工人比起来纪律性要差一点,在学习上表现了很大的散漫性。
在过去虽有了学习的组织,但那时的组织是非常松懈的,而且因为当时参加这一学习组织的,全厂仅有十七八个人,同时又因为教员的缺乏,只能不分程度高低而混合编制,因此在学习的进度上受到很大的障碍,讲课时适合于程度较高的,则程度较差的追赶不上,适合于程度较差的,则程度较高的又不感兴趣,所以上课时总是七零八落,真正学习组织的巩固,是在今年五一以后。
五月初有两个分厂搬回来,参加学习的人数比过去增多了两倍,因为人材的集中,教员的问题也解决了。根据过去的经验,在学习组织上开始着手科学的分组。分组的标准是将程度相差不远的编在一起,这样把五十八个人分成了三大组。为了健全学习上的领导,每组经过民主的选举产生了正副小组长,正组长领导学习,副组长督促按时作息,保证工友们每天两小时的自习或上课。
同时进行学习制度的建立。每天保证两小时的学习,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那时学习的时间规定在晚上,又没有严密的组织,认真去检查,同时工友们做了八个钟头的工,到了晚上已经相当疲倦,大部分不能保证两小时的学习,尤其是年龄较小的青工总希望多玩一玩。现在工会和厂方为了保证每天真正有两小时的学习,特地把生产与学习的时间加以调整,规定在清晨五点三十分至七点三十分作为学习的时间。每星期上两次课,每次上一百分钟;并保证每星期有八个钟头的自习时间。现在学习制度已经建立起来,而且正在巩固着,每当上课的哨子一吹,马上就会到齐,有的在吹哨子之前,就坐在俱乐部等候教员了。
丙类教育所用的教材。第一组是用国防教育社出版的国语课本下册;第二组用的是国语课本上册;第三组是采用新千字文第一册和第二册。此外还讲解时事与一般的政治问题作为补充的功课。
所采取的教学法由于这三组文化水准的不同,因而教学法也不能完全一致,文化程度较高的一组,多注意问题的了解,除上课外,经常提出问题来大家讨论,遇不正确的意见或发挥不够充分的,则由教员加以纠正和补充。文化水准较低的组,则多注意生活范围圈内的一般事物的了解,同时着重生字的记忆,在讲课前教员把每一个生字都用楷书写在黑板上,领导大家朗读,一直到读音正确时为止。课文则逐句讲解清楚。并多提些问题,让他们运用思考来解答,课后分配若干练习题目,以作自习时的具体学习内容;在下次上课前,根据所分配的练习题来检查,这样使得他们学习很紧张认真,而收到应有的效果。
过去文化课对于生字的学习,有些地方是不科学的,差不多都是把一个个的单字教了读音就算完事,至于这些生字怎样解释,怎样用法,就不大注意,因此,有些同志认得生字相当多,然而把这些认识的字组织起来的句子,他就会完全不懂,如果让他自己把这些认识的字组织成为能表达意思的句子,那更感困难了,这样的识字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学习生字的指导方法,应当建立在字句的了解和组织上,对于生字固然要记忆它的写法和读音,但同时也要了解生字在某一句里的意义及用法。因此,应当经常用些已经认识的字让他们去组织成一句话或一篇简短的文章,这样的学习才会使他们进步很快,所认的生字才有用处,而不至于“食而不化”。总之,启发式是最好的教学法,注入式的教学法应少采用为是。
在每次上课前,教员要抽出五分钟到一刻钟的时间,提出上次课文内的问题或生字,随便抽问几个人。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习的消化程度,另一方面能使每个人不仅仅在上课时应注意听讲,而且课后亦能自动复习课文和生字,养成学习的经常性。其次我们还建立了月底测验的检查制度,每到月终,就进行测验一次,有时采用竞赛性质的测验,以提高学习的情绪,使由被动的学习过渡到自觉的“挤”和“钻”,测验成绩优良者,给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造成了热烈的学习空气,大家都在翘望着自己能坐飞机。
目前丙类学习的进步不仅表现在学习组织的巩固,学习热潮的继续增长;而且表现在许多工友们对于工作积极性的加强,对工厂的关心,对自己所担任工作的重视,他们并了解这个岗位在抗战中也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反革命势力的一个阵线。于是大大提高了阶级的觉悟程度。
至于缺点方面,就是参加这一学习组织的工友因为他们之中大部分是刚离开农村做工不久的,所以还存在着很大的散慢性,特别表现在不能集体上自习,就是上也仍然有迟到早退的现象,“钻”和“挤”的自动精神还很差;但另一方面也有优良的条件:第一,他们都是富有朝气的青年,好胜心和记忆力都很强;第二,他们虽然存在着很大的散漫性,但因为他们处在铁的纪律的前进工人队伍中,那些原来的散漫性是会逐渐克服和消除的,在工会积极帮助和教育之下,这批年轻工人在学习上,一定能突飞猛进的,像他俩在工作上所表现的进步一样;自动的遵守学习纪律,一定会提高到同遵守劳动纪律一样的高度。那时整个印刷厂将获得更大的成果,那时我们将以更兴奋更快乐的声音把这喜讯广播给大家。
(《中国工人》第九期1940年10月1日出版)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册/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