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北革命根据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回忆录——忆红三支队—3

王兆相


  九坬村、太和寨战斗
  马佩勋等同志还带来陕北特委改编特务队为陕北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三支队的决定。1933年11月7日,在松树峰,贾怀光代表陕北特委宣布将特务队正式改编为陕北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三支队,队长王兆相,政委马万里,队员近20人,有枪五六支。
  三支队成立后,围绕活动方式问题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游击队力量弱小,缺乏经验,不能跟敌人硬拼,不能让党组织和群众受不必要的牵连和损失;一种意见则认为既然干共产党红军,就不能怕这怕那,应该和敌人公开大干,不要怕群众受损失,受了损失可以逼得他们起来造反。这两种意见的分歧,影响到本地和外来干部以及支队领导之间的团结。
  1934年农历二月,神木县委成立。春节前夕,陕北特委派刘晓春来神木传达了特委的决定:由高朗亭任三支队队长、刘晓春任政委;调马万里和王兆相回特委工作。显然,这是特委为解决两种意见之争而采取的组织措施。我因路线不熟未立即去特委,向县委请假回了家。
  不久,县委书记贾怀光来信,说三支队公开活动后屡受挫折,几位领导干部陆续回了特委,命我重返三支队任队长,他自己亲任政委。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三支队总结经验教训,恢复了隐蔽活动的方式,群众也积极地协助我们。比如,我们到哪个村宿营,这个村的群众就预先把狗关起来,或把狗嘴封了,不让它吠叫;有的群众跟在我们背后用树枝、扫帚把我们的脚印除掉。群众对我们的行踪守口如瓶,使敌人象聋子、瞎子一般。一次,我们住在高家塌村一个独户人家,敌人突然来了,主家不慌不忙地把敌人让进另一孔窑洞,点烟递水招待起来,敌人转了一圈,看不出什么破绽就走了。他们哪里知道,我们就在隔壁窑洞里严阵以待呢!当然,我们也有许多活动是公开的。如向群众作公开宣传;打了土豪,公开给群众分粮分物;对民愤很大的地主,坚决公开镇压;民愤不大,分了浮财就放了。
  那时,敌人在盘塘镇、沙峁镇、万户峪、沙峁头各驻一个连,贾家阳崖有一个地主民团。他们往往是哪里出事往哪里跑,又一次次扑空,真是堵不胜堵,防不胜防。而我们则配合地方党组织,到处组织农会、赤卫队、少先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秘密发展党、团员,建立村政权。结果敌人在那一带的基层政权基本上被我们摧垮了,处于瘫痪状态;受压迫的老百姓开始直起腰杆,扬眉吐气了。
  4月间,根据地方党的指示,三支队首战驻沙峁镇的警察队失利,牺牲战士白明千。在部队撤到呼家庄时,陕北特委派杨文谟回到三支队,接替贾怀光担任了三支队政委。杨文谟在红二十六军任过指导员,打仗勇敢,有作战经验,尊重地方党组织,他来当政委,大家很高兴。虽然沙峁镇主动出击受挫,但大家毫不灰心,决心再战。一天,部队驻在孟家墕村。早饭后,大家正在议论如何镇压附近村庄的恶霸和白军时,黄家墕村的黄进山满头大汗地跑来报告说,贾怀德民团大队长王全誉,带着5名团丁回到了九坬村,要我们快去收拾这个家伙。
  我们当即决定出战。在战前班长会上,杨文谟说,“咱们枪少、子弹少,看不见敌人不要打枪。要向敌人喊话:不要为王全誉卖命,交枪不杀,还给路费。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为解放穷人的。仗打响后,人人都要听指挥,要紧紧包围住敌人,不要让他们跑了。”接着我作了战斗部署,一班和二班分别从东西两面包围敌人驻的房子。
  吃过中饭,由黄进山带路,部队不多时就到了九坬村,按计划很快包围了敌人驻的院子。战斗不到1个钟头,俘敌3人,缴枪5支,子弹10多排,我方无一伤亡。只是王全誉跑了。战斗结束,杨文谟政委向俘虏们宣传了我党的政策,要他们回家去好好劳动,不要替地主老财卖命作恶,不然,我们就不客气了。给每人发了一块钱路费后就把他们释放了。
  九坬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三支队的士气。当时,敌人为了对付游击队,组织了许多地主武装,贾家阳崖、万户峪、乔岔滩、太和寨等地都有地主民团。太和寨民团团总王进成是个恶霸地主,民愤很大,22个团丁,多数是地痞、流氓和烟鬼,没什么战斗力,民团驻地也没有什么防御工事,距周围敌军据点很远。贾家阳崖贾怀德民团虽然离得较近,但贾与王之间矛盾很大;而且贾怀德本人比较开明,他的两个弟弟贾怀智和贾怀安都是我党党员。所以我们决定,九坬村战斗后再战太和寨民团。
  6月30日,我们先派贾怀安回去告诉贾怀德,三支队打击的目标是王进成民团,没有打他的意思,请他放心。但是,考虑到他离王进成民团太近,打起来他不增援王进成,国民党驻军不会答应,所以请他把民团拉到四五十里外的沙峁头去。贾怀德听从了我们的意见,当下就把民团拉走了。当我们到阳崖上村时,发现情况不明,就撤到白家沟。次日,我化装成锄地的农民,到太和寨村对面山上侦察地形。大和寨村在东西走向的山沟里,约五六十户人家,王进成民团驻在村子中间一座孤零零的小庙——三关庙里。庙的北面靠山,山坡上有块场院,设有岗哨,庙南是高墙,有南北两个门。
  回队后我向县委和支队领导作了汇报。提议在天亮以前,趁着那些烟鬼团丁熟睡之机,先摸哨兵让他带路,把敌人堵在被窝里,争取一枪不放就成功。大家同意后,县委的同志又决定动员几十名赤卫队员助战。接着,大家研究了作战方案,决定三支队在前主攻,赤卫队随后跟进;由我带领一路抓哨兵,如果抓不到就从南门硬攻进去;杨文谟政委带一路扛着梯子,准备上庙顶压制敌人;王进修(温治恭)带一路封锁北门。
  第二天拂晓,我们赶到太和寨村庙背后,小心翼翼地顺坡往下走。快到场院了还听不到什么动静,我估计敌人哨兵睡着了,就放开脚步跳进了场院,不料惊醒了敌哨兵,他迷迷糊糊地说:“谁?”我一步窜过去抓住敌哨兵的枪低声喝道:“不准叫喊,再喊我就打死你!”这时不知谁打了一枪,庙里的敌人立刻乱成一团。第一套方案行不通了,我大喊一声:“快往下冲!”就带着队伍去堵南门。转眼功夫,杨文谟政委那一路已登上庙顶,王进修那一路也堵住了北门。敌人刚想登上庙顶,被我方一阵排子枪压了下去。敌人上不去,冲不出来,就死守在庙里。当时我们没有重武器,也打不进去,这样相持了两三个钟头。我猛想起小说中描写的战争情形:四面围困,必然逼得敌方死守硬拼;网开一面,敌人必然逃跑,我方便能在追击中歼灭逃敌。我和杨文谟、王进修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北门放开。果然不出所料,敌人三五成群地跑出来。我们猛地发起冲锋,把敌人冲乱,又追了三四里路,俘虏了20个人,缴获20支枪,只有地主王进成及其马弁两个人没有抓到,我方牺牲1名战士。
  战斗结束后,太和寨群众召开了庆祝会。乡亲们端出新蒸的窝窝头和红枣稀饭慰劳红军。大家高兴地说:“这下可给老百姓除了一个大害啦!”对于那20个俘虏,我们让他们吃了饭,又给每人发了一块钱,放他们回家了。
  太和寨战斗以少胜多,震动了敌人,鼓舞了人民,红军的活动远近闻名。此后,三支队打出红旗公开活动了。
  *本文是王兆相《战斗在窟野河两岸——神府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前七节,原载《神府革命根据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标题是本书编者加的,并有删节。
  

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