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北革命根据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调查资料——清涧的党团组织武装斗争和苏维埃政权

中共清涧县委党史研究室


  (一)党的组织。1928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成立后,即将中共清涧区委改建为县委,书记师应三。翌年2月,陕北特委张家岔扩大会议后,清涧县成立了4个党的区委,10多个农村党支部,党员发展到300多名。1931年,由于国民党的破坏和中共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县委停止活动。
  1933年初,中共陕北特委在清涧东区和绥德南区的交界处建立了中共绥清中心区委,负责人是崔田民、崔正冉等。翌年1月,绥清中心区委改为县委,书记崔文运,组织部长张家修,宣传部长王士英,秘书长白如冰。
  1934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崔田民到清涧,筹备召开清涧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先后在薛家楼、邓家川召开两次筹备会,研究党代会有关事宜。4月中旬,中共清涧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周家山召开,会期两天。出席会议代表有:刘玉春(系工人)、唐洪澄(贺生春)、李景林、马万里、李光白、王文良、王玉贤、张绍修、张家修、苏保元、王国华、王尚业等四五十人。大会由崔田民主持,成立了中共清涧县委,书记刘玉春,组织部长唐洪澄,宣传部长李光白,农委和军委负责人张家修,交通部长张绍修,工委委员李向海,赤卫军总指挥苏保元,秘书长李景林。会议确定以曹家坬为中心建立西区苏区(共80多个村子),以王家山、袁家沟为中心建立东区苏区(共100多个村子)。
  (二)红二支队的建立。1933年8月,中共绥清中心区委在清涧苏家渠召开扩大会议,传达特委高起家坬扩大会议精神,讨论了建立工农游击队等工作。会后,在绥清地区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罗永宽任支队长,高朗亭任政委,王聚德副支队长兼经济员。1934年1月21日经绥清县委决定,红二支队和红一支队部分人员袭击清涧解家沟,处决于9个半(因一个未死)催款委员、衙役和土豪劣绅,第一次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公开打击反动政府和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人民群众扬眉吐气,高高兴兴地过了一个春节。是年3月21日拂晓,在东区数百名赤卫队员的配合下,红二、四支队攻打店则沟李成善民团获胜,缴步枪10余支,拔掉了这一据点。赤色区域由东到西逐步扩大,革命活动由秘密转向公开。
  (三)清涧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活动。1934年9月12日,清涧县首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鹿儿原村召开,清涧县赤卫队总指挥部、县贫农会和东一区、东二区、中一区、中二区、北区、南区、城区的500余村共派出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选举产生了清涧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白世杰,副主席王文随,军事委员白炳忻(马义),肃反委员黄石山,土地委员王占山,文化委员惠子明,经济委员张子良,粮食委员吴台亮,劳动委员王光山,秘书刘呈云。县革命委员会和党县委一起流动办公。
  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县上组织干部深入农村,热情宣传苏维埃政权的优越性,大讲只有跟共产党走穷人才能有出路,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打倒地主、军阀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在广泛发动组织群众的基础上,成立贫农会、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互济会、妇女会等,召开群众大会,除恶霸,斗豪绅,开辟村庄,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
  1934年10月,陕北特委决定选择清涧袁家沟进行分配土地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组由陕北特委负责人郭洪涛领导,中共清涧县委负责人刘玉春、唐洪澄,清涧革命委员会负责人白世杰和李光白、王占山、刘呈云、李身修、辛兰亭等10多人参加。因袁家沟村的群众大都外逃了,加之工作组内部对有关分配土地的政策看法不一,袁家沟试点未能进行。试点工作迁移到袁家沟附近的圪垌坬村。圪垌坬村共住31户,120多人,耕地面积2058亩(686垧),大部分土地被白林碧占有。当时还没有得到上级划定阶级成份和分配土地的文件,试点工作组决定凡生活来源全部依靠剥削者为地主,大部分依靠剥削者为富农,其他是中农或贫雇农。分配土地的原则是: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分配给雇农、贫农,地主不分地,富农分坏地,红军战士和贫雇农分好地。富裕中农和中农的多余土地,也要拿出来分配。因规定不完全符合客观情况,试点工作在这个村反复了三四次,最后划定了圪垌坬村阶级成份:富农1户,中农10户,贫农17户,雇农3户。
  分配土地试点工作结束后,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决定由白世杰,李身修、辛兰亭3人负责,在榆山上村举办训练班,培训各区、乡搞分配土地工作的干部。每期20天左右,培训干部10至30人。紧接着在全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分配土地运动,以区、乡为单位,先大村,后小村逐步进行。广大贫苦农民怀着对地主豪绅的深仇大恨,斗地主、分田产,胜利地完成了土地分配工作。
  清涧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在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和分配土地的同时,加强了红色政权武装力量的发展工作。分配土地斗争的胜利展开,贫苦农民尝到了有田耕种、当家做主人的甜头,对红色政权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在各级苏维埃政权工作人员的热情宣传、积极组织下,送子参军、送郎入伍者层出不穷,青壮年极力要求参加红军,消灭蒋介石的反动力量,保卫红色政权。1934年11月,红二支队改编为红二团,归属于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后,清涧又重新组建了新红二支队。到这一年年底,清涧扩红7次,东一区、东二区的青壮年大都参加了红军和赤卫队,农村主要靠妇女、少年和老年人种田和做后勤工作。
  (四)共青团的组织。1934年春夏之间,随着根据地的迅速发展,组建了共青团清涧县委。团县委的领导成员有王月明、张方海、白治民、贺生祥、刘潍、贺建山、鱼振东、白应武等。同时成立了3个团区委:东区团委,书记贺树槐;中区团委,书记白治民;城区团委,书记白清江。共青团的主要任务是:整顿和发展团的组织,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之下,宣传群众,扩大苏区,建立各种群众组织,给党组织培养输送干部,动员青年参军参战。1934年6月,高杰村白振纪烈士遗属刘景如,带领本村的白云凡、白茜、白凤梧、白烈飞、白健、白凌云、白国英、白怀英、白守春9名姑娘(当地群众称10姐妹),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继承烈士遗志,离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陕北特委和县委的领导下,她们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宣传男女平等,反对买卖婚姻,帮助妇女剪短发、放脚,教唱革命歌曲;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妇女慰劳队,慰问护理红军伤病员,给红军战士缝衣服、做军鞋,帮助烈军属种地。当时流行着这么一首歌曲:“三月里,三月三,如今世事不一般,男当红军女宣传,团结一心闹共产,人人都喜欢。”
  (五)清涧县赤卫军总指挥部和县儿童团总指挥部的建立。1934年6月,赤卫队、儿童团纷纷建立(约有百十个),赤卫队员、儿童团员不断增加。为了便于统一调动、统一指挥,在梁家渠召开了清涧县赤卫军、儿童团大会,清涧各地赤卫军和农民代表到会参加。会议由中共陕北特委委员马明方、崔田民主持,会期1天。成立了清涧县赤卫军总指挥部和清涧县儿童团总指挥部。苏保元当选为县赤卫军总指挥,白治民当选为县儿童团总指挥。儿童团的工作很活跃,站岗放哨,查路条,监视地主、豪绅和反革命分子的活动,参与禁烟、禁赌等项工作,在保卫根据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清涧兵工厂的建立。1934年8月,经白炳忻、白玉璧商议,聘请铁匠赵文方、姚文德2人(河南人),在刘家山锻打了一批长矛、大刀(后迁到东白家畔)。后派赵文方回河南动员来17名懂技术的铁匠,并带来部分制造枪支的原料。1935年冬,清涧兵工厂合并到中央供给部的兵工厂(驻瓦窑堡)。
  

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