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北革命根据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调查资料——榆林的党团组织和群众斗争

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大革命失败后,党在榆林的组织几乎全部被破坏。1927年底,榆林中学、榆林女子师范、榆林单级师范等学校的党、团组织相继恢复。同时,在榆林南部重镇镇川也建立了党的支部,归属中共米脂区委领导。1928年3月,中共榆林县委和共青团榆林县委成立。首届党的县委由6人组成,书记李文芳,组织委员白树堂,宣传委员叶贤英,青年委员兼团县委书记赵亚农,妇女委员雷云祥。下辖榆林城关和横山两个区委。同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成立后,中共镇川支部改建为镇川区委,直属陕北特委领导。榆林县委成立后,即积极扩大组织,由城市向农村,由学校向社会,发展了一批党、团员。
  1928年9月28日,在米脂县城出席中共陕北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榆林县委书记李文芳被捕,保释出狱后,在团特委工作。同年底,胡颖民接任中共榆林县委书记,组织委员窦绍祖,宣传委员范嗣庵,青年委员刘秉钧,妇女委员雷云祥。每逢“五一”、“五四”和苏联十月革命等重大节日,榆林党、团组织都要用合法的名义召开纪念会,组织党团员秘密散发传单。同时组织榆林各校学生自治会,开展驱逐反动教师徐绍林、反对职中校长高崇山、反对女师校长李正斋的罢课斗争。各校的党、团员发展到七八十人。
  1930年1月,中共陕北特委调派胡颖民去三边搞兵运工作,石作奇接任中共榆林县委书记职务。此时榆中、职中、女师、街道各有一个党支部,榆中还有一个团区委。同年2月,井岳秀将榆中校长马济川与绥德四师校长柳砚琛对调,使得在榆中工作、学习的一些党、团组织领导成员失去了合法隐蔽的条件,陕北特委机关随之迁到绥德。柳砚琛到榆林后,解散了榆中的平民学校,使多年来党在榆林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遭到破坏。接着又任命国民党特务孙士英为榆中训育主任,监视和破坏榆中党团员和进步青年的革命活动。
  1930年12月,以赵伯平为书记的中共陕北特委机关再度移住榆林城内。次年4月,陕北党、团特委发出纪念红五月的通知,榆中党、团组织在抄写校对宣传材料时,被特务孙士英发现,引来国民党军警将中共榆林县委书记石作奇等14名党、团员和进步青年逮捕入狱。榆林县委和榆中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大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被迫离开榆林。陕北特委也受此影响,无法在榆林立足而转入佳县农村。
  榆中大逮捕事件后,榆林党、团组织经过较长时间的恢复和整顿,于1933年9月成立了中共榆林特别支部,主要负责人有榆中学生王聚贤等。榆林特支受中共陕北特委直接领导,下辖3个学校党支部,有党员17人。
  1929年中共陕北特委红石峡扩大会议后,陕北党的兵运工作随之开展起来。1930年初,中共陕北特委在井岳秀八十六师的军官教育团中组建了以姜海龙为书记的党支部,在师炮兵营组建了由张怀树负责的党支部。同年秋,又在师直属工兵连组建了以何格兰为书记的党支部,在师补充营组建了以梁毓珍为书记的党支部。
  1930年下半年和1931年,在八十六师的中共党组织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和中共北方局的指示,曾两次试图举行暴动,但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施。
  第三次暴动计划在1932年9月15日举行,如果暴动成功,即沿咸榆公路南下黄龙山,建立根据地。不幸被叛徒告密,井岳秀下令进行大搜捕,张怀树等6人于9月19日惨遭杀害,时称“东山惨案”。
  榆林县是井岳秀总部的驻在地,反动统治严密,所以榆林的党组织没有建立起工农武装和苏维埃政权。但榆林党组织一直活动在井岳秀反动统治的心脏里,使国民党统治当局坐卧不安。
  

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