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介绍南区合作社—南区合作社的发展历史


  南区合作社从创办到现在已经经过了11个结算期,大体上它经过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自1936年12月开办到1939年2月,第一至第六结算期,南区合作社从一个专营消费业务的合作社逐渐扩大到4个社,9个经营单位,初步形成一个兼营生产消费、信用、运输的综合社。这是第一阶段。
  早在1935年,南区即成立过一个合作社,因战争,群众所入股金全部损失。1936年冬,延安县政府又提出在南区的沟门上成立合作社,半摊派半自愿地在人民中收集了159.9元苏票的股金(每股3角),有社员160人,合作社主任是王天经同志,会计刘建章同志,采买李生章同志。当时市面流通的是法币,合作社收售群众的苏票,向贸易局购办货物,故第一期3个月即长毛利200元,除优待抗属,慰劳前方,捐助学校之外,每股3角即分利1角8分。
  因为合作社第一期就分了很多红利,卖货又收受苏票,所以营业很好。当时主任王天经同志主张限制每人买货数量,刘建章同志则主张为了扩大合作社影响和发展合作社,不必限制。争论的结果县政府把王天经同志调换了,由刘建章同志担任南区合作社的主任。从此放手卖货及发展股金,至第二期结算已经有969元股金了。
  1937年春,在沟门上以200元资本开了牲口店。为了招揽脚户来住店,给一些长脚户放合作社运输队的旗子,到盐池驮盐,名义上是南区合作社的运输队。到1938年已经有这样100多个牲口了。这是南区合作社组织运输事业的开端。
  1937年6月苏票收回,合作社的股金全部由苏票转成法币,合作社贴钱500余元,股金也扩大到1600元。这时候合作社人员从主任起常常背包袱下乡卖货,调查人民经济情况,宣传入股。刘建章同志统计本区人民每人每年要买布、盐、农具、洋火,用洋40元。在第三期社员大会上提出每人加入20元股金,合作社就可以供给全区人民全部日用必需品。这个计划因为集中股金困难,货物涨价,未能实现。
  1938年5月在柳林子设一饭馆,营业部及牲口店。合作社社址移至柳林子。8月,因铧价上涨且群众买铧困难,提出扩股500元向韩城买铧。结果买来铧2000叶,每叶售价6毛(市价9毛),为群众节省600元。
  1938年底因本区没有油坊、粉坊,乃在沟门上成立了榨油磨粉坊。合作社投入一部资本,其余是向化学工厂、工合办事处借的。1939年2月光华商店投资1万元成立了一个抓羊绒的“羊场子”。从此,南区合作社开始兼营生产事业。
  1938年8月,见人民借钱困难,乃提出办理信用合作社。入股的500多户,股金1000余元。后来因资金数目太小,不敷放款周转,提议把这些股金并入消费社,另由消费社提出400元专无利借给有紧急需要的社员。这是南区合作社第一次试办信用合作社。
  在此期间在三十里铺与一挑担小商人合伙成立一个货物分销处。同时因三、五、六乡划归本区,在罗家崖投资700元成立了一个分社。
  这一时期合作社的经营,已经扩大到4个地方:柳林子、沟门上、三十里铺和罗家崖。一共有9个小单位和联络私人脚户100多放旗子的牲口。这时候合作社实际上已经兼营生产、消费、运输、信用等业务了。
  南区合作社的创办,它的股金也是半自愿半摊派从群众中收集的,有些群众把入股当作了负担,也有的人把合作社叫做“活捉社”。南区合作社在这个时期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是如何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改变人民的认识。所以它在头几期不提公积金而全把盈利分给了社员,苏票转变成法币时合作社又贴洋500多元,合作社减价出卖犁铧货物给群众。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群众看到入股可以分到利,而且合作社真正是给他们办事的时候,合作社在人民中的信仰逐渐建立起来了。
  这个时期合作社是迅速扩大了,但是它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因为社数的增加,固定资本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合作社的流动资金感到极度缺乏。各个分社虽然建立起来了,业务范围也扩大了,但是它们所起的作用还很小。总的说来,这时期合作社虽是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因为资金不足,所以很多单位还是空架子,亟待吸取新的资金来充实它。
  第二阶段。
  迄今为止,南区合作社扩大股金的方式,还主要依靠向农民群众中普遍收集,每人的股金还有限制,不得超过20股。现在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合作社迅速扩大的要求了。在南区的一些农民和小商人的手中本来是有一些资金,而且这些是可以吸收到合作社中间来的。不过按着合作社章程,他们就不能,而且也不肯入股。为了合作事业的发展就必须抛开这些章程的限制。
  1939年6月,合作社改组三十里铺的分销处为“兴华社”,合作社入股200元,吸收私人入股800元(8股)。订立了合同,规定:(一)每股100元,最多不加限制;(二)入股退股完全自由;(三)业务性质不限定;(四)工作人员由入股者直接推选;(五)盈余除酌提公积金外按股分红;(六)工作方针受南区合作社的指导,成为它的一个分社……县政府因为这些办法不合合作社原则,主张打折,刘建章同志力争的结果,改为了“兴华号”。
  这就是南区合作社试行“合作社民办政策”的开始。所谓“合作社民办政策”本质上就是当群众还不肯接受合作社的一套章程办法的时候,就用类似商业上旧有的合股、朋伙的办法,由合作总社投资一部分与私人合作,或是完全由当地群众自愿合作,合作社的章程办法也由群众自愿规定。在和私人合伙中间,合作社的力量壮大了,它吸收私人到合作社工作,解决了干部不足问题,可以利用他们的经验和社会关系。在合作之后就可以教育这些合伙的私人,逐渐把合伙转变成一般的合作社。南区的各个“民办社”,今天都已经取消了旧的合同,合伙的私人绝大多数也都成为合作社的职员了。
  1939年下半年,政府允许南区合作社试行民办,于是合作社先后办了三十里铺的兴华社,沟门上的民合社,柳林子的民生公药社,南庄河的和合社酒坊,罗家崖的新民社。这些社都是合作社投资一部分,又吸收当地群众大小资金入股,很短期间扩股10余万元(从前至第六期止才有股金3200元)。这样各个分社的业务都充实起来了。同时合作社又在延安县的西区赵家崖成立了一个分社,在新市场投资成立了一个“公益心”杂货铺,在七里铺成立了集成过载栈,在柳林子成立了南区合作总社。1942年在延安市成立运合过载栈,在金盆区松树林成立民办社。
  由于分社的发展,总社的力量也扩大了,它得以全力来进行各种生产运输和各种社会事业。
  1941年6月因边区周围经济封锁加紧,布匹缺乏,合作社提出本区布匹自给,开办“新合工厂”,并发动全区妇女纺纱。办毡坊2处,织口袋坊1处,皮坊1处。在罗家崖试办养鸡厂1处,因鸡瘟失败。皮坊亦开工未久停办。1942年成立织袜子工厂1处。
  运输队的经营改为“三七入股,对半分红”的办法,与光华商店及私人脚户实行运输合作。1940年底有运输队11队,160头骡子。
  这个时期合作社的业务扩张到包运公盐,包交公粮,代交负担,帮助人民农业生产等等方面。合作社在人民中的信仰更空前提高了。
  1942年秋,合作社遭水灾损失极重(值当时物价130余万元),但由于人民的拥护,政府的帮助,刘建章同志的苦心经营,到年底就大体恢复过来。
  至1942年年底第十期清算,这是第二阶段。总分社股金已达252万元,成了19个经营单位(不计运输队,此外“和合社”已停办,赵家崖分社和松树林分社已分别划归西区和金盆区)。
  这一阶段合作社的发展不但是量的,而且是质的,它的关键则是“民办政策”。
  第三阶段。
  1942年年底西北局高干会之后,展开了全边区的生产运动,边区的合作事业在“学习南区合作社”的口号下也大大迈进了一步,南区合作社本身在这个时期也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1942年下半年刘建章同志就担任了延安县县联社主任的工作。1943年为了完成全县加重了的运盐任务,就南区合作社运输队基础扩大为全县运输大队。利用全县公盐代金,包运全县公盐。1943年3月在沟门上成立正式信用社1处。1943年年底成立全县供销社1处。
  1943年,袜子厂、毡坊,织口袋坊,都先后停办。
  这个阶段,南区合作社实际上成为了延安县全县的中心社的性质,它的业务区域不仅在南区而且推广到全县和延安市的一部分了。
  关于这一阶段的情况和经验,留待下面详述,此处从略。
  南区合作社从开办迄今是在不断发展中,今天它已成为边区第一个模范合作社了。但这并不是说它的发展是一往顺利的,相反它是在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中向前发展的。在第一阶段它必须在极困难的条件下转变人民对合作社的认识,取得人民的信任;在第二阶段它必须克服物价上涨,合作社迅速扩大,资金周转不灵的严重困难;1942年它因水灾受了极重的损失;在第三阶段它在组织全县运盐工作上必须应付金融波动、盐价不稳的严重困难;在各阶段中它又必须克服各种合作事业上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位主义。南区合作社的历史就是在克服种种困难求得合作事业发展的历史。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延安地区供销合作社,延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