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
建立据点组织群众纺织
南区合作社从1941年开始发展妇纺,至1943年,纺妇曾发展到800多名。自去年提出提高纱的质量,并改工资为赚米办法,影响很多纺女停纺,后来改为赚布办法,纺妇又才增多,到11月,合作社停止放花后,就根本停顿。过去发展妇纺失败的原因,只为供给工厂织布,没有发动群众织布。过去纺1斤纱就赚1斤花,利益大,群众就纺,但合作社赔钱,同时群众认为给公家纺,就不免有些马虎,至少还有发出去的100多斤花收不回来。如稍园梁张自芳的婆姨给工厂纺了几斤纱,村里有机子的人家要借去织布,她说:“这纱不好,是给工厂纺的。你要织布时,等几天我给纺些好纱。”又该村贺兰子纺了些好纱,准备自己织布,但因机子争不上,又不肯把纱交到合作社换花再纺,就让纱搁起来。
南区二乡纺妇以麻塔为最多,共有25名,但因只给工厂纺,自己不会织,在去年曾有一个时期都不纺了。相反,观音桥的纺织是新发展的,因有山西移来的抗属老婆会织布,所以该村13户中就有10户纺纱,有几个本地妇女学纺织,大家信心都高。在其他有织布基础的地方如张家坪、王家沟等,纺纱也特别起劲。
今春合作社研究了以上的经验,就确定配合政府工作,帮助群众以家庭为主,发展自纺自织。而今年的工作是纺织并重,但以织为主。
南区合作社抽出100万元公益金来解决群众纺织中的困难,并指定负责干部张和堂和林旭2同志下乡专门帮助群众纺织,首先从稍园梁开始。该村住户33家,有16户纺纱,其中有6户没有办法,合作社借给棉花13斤,现她们已纺了45斤纱。她们做机子没钱,合作社借出2万元把机子做好,又派林旭同志给她们教织,有一个妇女已学得织好两丈多布。
此外,在下桥、观音桥、王家沟和虎头峁子等村已有会织布的人,但缺乏原料和机子,今春就借给棉花50斤,并借给边币20万元给作织布机。
南区合作社采取发展据点办法,在这些村子办好后再推广到别的村,在一两年之内求得普遍发展。
其次是帮助群众改用工具,在稍园梁,试做了3辆河南大纺车,速度比旧的快1倍,每天可纺到8两纱。
合作社买的棉花,如市价为8500至9000元,则合作社只售8000元,以便利纺织户。
工厂则在不亏本的原则下,提高纺纱工资,现在的办法:(一)领花1斤1两交纱1斤。头等纱赚布5尺、二等4尺、三等3尺;(二)领花1斤交头等纱8两5钱、二等9两5钱、三等l0两5钱;(三)用纱换花,头等纱1斤换花2斤,二等换1斤13两,三等换1斤10两;(四)用纱换布,头等纱1斤换布1丈3尺,二等换1丈2尺,三等换1丈1尺。用这作为推广纺织的辅助办法。
在帮助群众发展自纺自织中技术的教授非常重要。有了专人去帮助教授技术,则纺织自给运动是有成效的。(李林)
(原载1945年6月9日《解放日报》)
*标题是编者根据《解放日报》的报道加的。原标题是《南区合作社建立据点组织群众纺织 提高工资 减低花价 教给技术》。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延安地区供销合作社,延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