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遗址概况
作者:李最雄

土遗址的相当一部分是指古代建筑被毁后遗存下的土建筑部分。中国古建筑中,一大类是木构建筑,但木构建筑最难保存。绝大多数木构建筑已毁,只遗存下夯土、土坯墙体及室内地面等。古建筑的另一大类是砖石建筑,但其基础大多以生土或夯土建造。
古建筑土遗址中,著名的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两处人类居住遗址,即西安东南郊的半坡遗址和甘肃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半坡是我国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6000多年。遗址于1953年发掘,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历史和科学价值。建筑土遗址主要包括房屋遗址(墙壁残段、椽痕迹、堆积泥块等)、圈栏遗迹、窖穴和窑址等。秦安大地湾遗址是仰韶时期的一处人类生活居住遗址,最著名和最具有科学价值的是1978年发掘出的F901、F405房屋遗址和Y403陶窑。在F901和F405房址中,有夯土墙及体量较大的夯土和外敷泥层的柱洞等,特别是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泥和人造轻骨料建筑的混凝土地面。另外,建筑中还有重要的一部分是保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及陕西省境内的许多汉唐时期的殿堂遗址。
土遗址除上述的古建筑土遗址外,还有下列几类:
(1)古城
古城土遗址是生土、夯土、土坯和版筑泥建造的墙体、墙基、窖穴和窑等。如新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高昌古城和河北易县的战国古城遗址等。
(2)长城、关隘、烽燧及土塔等
这一类型的土遗址以敦煌西北的汉长城、阳关、玉门关及其附近的烽燧、土塔最具有代表性。玉门关是以粉质黏土夯筑基础或墙体,其夯筑层非常均匀,每层厚约8~10cm,夯筑密实。汉长城是由原地含有较多碎石的沙土夯筑,由于沙土黏性差,在夯筑时采用的工艺是先夯筑一层沙土,再铺一层芨芨草、芦苇或灌木枝条等,这正如现代混凝土建筑中的钢筋,起增强土建筑物物理力学强度的作用。烽燧和土塔也是以粉质黏土或沙土夯筑基础和部分墙基,然后以土坯砌建墙体和塔体。
(3)陵墓
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最具有代表性。西夏王陵土遗址包括巨大的粉质沙土夯筑的坟土、陵院的墙体、土塔和部分木构件遗迹等。
(4)出土的坑、穴、窑、窖
这一类的土遗址有两个典型代表,一个是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皇兵马俑土坑。坑道是在生土层中挖建的,上面是木构建筑,木建筑被烧毁后留下土坑遗址。部分坑壁被火烧后呈土红颜色,坑壁上残留木构件遗迹。另一个土坑遗址是河南省三门峡的虢国墓地车马坑。车马坑于1990~1992年发掘,整个坑长67m,宽18m,呈“凸”字形,坑内出土了17辆完整的和一些残缺的战车,战车现以土构外形保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遗址土质属黄土类粉土,出土后由于干缩作用,遗址表层严重风化开裂,对车马土体外形损坏严重。
丝绸之路上的土遗址保存形式有两类,一类是遗存在地面上的,如古城、长城、关隘、烽燧及土塔等,这类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保存最多。由于甘肃和新疆气候干燥、少雨,才使这些土遗址幸存下来。丝绸之路上的土遗址另一类是保存在地下的,如上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外,还有一部分遗址如坑、穴、窑、窖等。新疆境内,现以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土建筑遗址22处,分别是:吐鲁番高昌时期(500~640年)的高昌古城和雅尔湖古城(又称交河故城),若羌县汉—唐时期的米兰遗址、汉—晋时期的楼兰古城和罗布泊南古城遗址,吉木萨尔县的唐代北庭故城,库车县的魏晋—龟兹回鹘时期的苏巴什古城和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民丰县的西汉—东晋时期的尼雅遗址和汉—唐时期的安迪尔古城遗址,尼勒克县青铜器时期的奴拉赛铜矿遗址,于田县的圆沙古城遗址,尉犁县汉—晋时期的孔雀河烽燧群,疏附县汉—唐时期的莫尔寺遗址,巴楚县汉—唐时期的托库孜萨来遗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晋—清时期的石头城遗址,焉耆回族自治县晋—宋时期的七个星佛寺遗址,洛浦县南北朝时期的热瓦克佛寺遗址,哈密市唐代的白杨沟佛寺遗址,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唐代的大河古城,乌鲁木齐县唐—元时期的乌拉泊古城,吐鲁番市唐—宋时期的台藏塔遗址等。
区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古代土建筑遗址约有60余处,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
昆仑山北麓,这一区域指阿尔金山北麓与塔里木盆地东缘之间以及昆仑山北麓与塔里木盆地南缘之间,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东部、南部以及和田地区17处。
天山以南,这一区域指天山以南东疆的一部分、天山以南与塔里木盆地北缘之间以及塔里木盆地西缘,即哈密地区南部、吐鲁番地区、乌市阿拉沟、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阿克苏地区以及喀什地区约32处。
天山以北,这一区域指天山北坡全线。包括哈密地区北部、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地区约12处。
甘肃境内现已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遗址有11处,分别是:
敦煌市的西汉玉门关(包括河仓城、汉长城及烽燧),安西县的魏—晋时期的锁阳城,金塔县的西汉——居延遗址(包括大湾城、地湾城、肩水金关),高台县的魏—晋时期的骆驼城和汉—唐时期的许三湾城及墓群,张掖市的东汉黑水国城遗址,武威市的白塔寺,敦煌市的西汉悬泉遗址,临洮县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遗址,广河县的新石器时代的齐家坪遗址,秦安县的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遗址和庆阳地区西峰镇的南佐遗址,陇南礼县西周—春秋时期的大堡子山遗址。
甘肃境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遗址约300多处,古城、长城、烽燧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土遗址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陕西省境内现已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遗址27处,分别是:
西安市及近郊的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商老牛坡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隋元灞桥遗址。临潼新石器时代的康家遗址和战国—汉时期的栎阳城遗址,长安市的周丰镐遗址,咸阳市的秦咸阳城,凤翔县的东周秦雍城,铜川市的唐—元时期的黄堡镇耀州窑遗址,临潼县的新石器时代的姜寨遗址,泾阳县的战国—郑国渠首遗址,华阴市、大荔县及韩城市的战国魏长城遗址,淳化县的汉甘泉宫遗址,靖边县的十六国统万城遗址,麟游县的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临潼县的唐华清宫遗址,大荔县的旧石器时代的甜水沟遗址,洛南县的旧石器时代的花石浪遗址,华县的新石器时代的元君庙、泉护村遗址,华阴市西汉京师仑遗址,澄城县的秦汉良周遗址,高陵县的唐东渭桥遗址,铜川市的唐玉华宫遗址。
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遗址约100多处,主要分布在宝鸡、咸阳和西安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保存的土遗址较少。
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现已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遗址有5处,分别是:银川市的西夏王陵,灵武市的旧石器晚期水洞沟遗址,西吉、固原和彭阳三县的战国—秦长城,石嘴山、银川、中宁、中卫、盐池和灵武等地的明长城和固原县的开城元代遗址。
宁夏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遗址共14处,主要分布在宁南山区。
青海省境内,现已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遗址有5处,分别是:海东地区民和县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厂塬遗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吐蕃时期的都兰热水大墓遗址,海东地区民和县的新石器时代的喇家遗址,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西汉时期的西海郡城遗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青铜时代的塔温他里哈遗址。
土遗址是遗址文物中最难保存的一类文物。土质文物,不论是生土、夯土,还是土坯,由于土物质易在水中崩解、松散,力学强度极低,时刻都遭受水、风和可溶盐的侵蚀破坏。特别是那些幸存在我国西北戈壁上的土遗址,常年不断遭受风蚀和暴雨冲刷的严重破坏,可属一等珍贵濒危文物。因此,对土遗址的抢救保护,是我国文物工作者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丝绸之路石窟遗址保护/李最雄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