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柏孜克里克石窟

作者:邵如林 邸明明






  北距高昌故城30余公里的火焰山中,坐落着著名的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是“山腰”的意思。而柏孜克里克石窟,正处在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主峰北坡山腰中的木头沟峡谷内,是迄今保存较好的高昌回鹘时期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佛教遗迹。根据石窟内遗存的大量回鹘王族壁画,可以认为这里应是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的皇家寺院。
  柏孜克里克石窟依山傍水,开凿在木头沟西岸弯月形的断崖上,编号洞窟83个。其中有供僧侣坐禅修行的“毗诃罗窟”,有供信徒礼拜的“支提窟”,此外还有一些纪念高僧的隐窟和僧房等。开凿年代自6世纪直12世纪,繁盛时期则是高昌回鹘时期。唐代称“宁戊窟寺”,13世纪后,随着高昌回鹘王国的势力渐衰和伊斯兰教的传播,柏孜克里克石窟也渐趋衰落,塑像几乎全部被毁,壁画破坏也十分严重。20世纪初,德国人勒柯克和英国人斯坦因先后数次来到柏孜克里克,劫取了大量精美壁画和珍贵的文物,使窟内残存壁画面积只剩下1200多平方米。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和大量的回鹘文题记,是研究高昌回鹘历史、文化、艺术十分珍贵的形象资料。其后室开窟,前室用土坯砌成,顶部为穹窿顶的独特的建筑形制,在中国石窟建筑艺术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内所发现的摩尼教、景教壁画和经卷,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保存摩尼教艺术品为数不多的地点之一而受世人瞩目。

永远的丝绸之路:走过新疆/邵如林,邸明明著.-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