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的古典岩彩壁画艺术
作者:李洁
亚历山大东征时,古希腊在东方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并将地中海文明向美索不达米亚、阿富汗、印度等地延伸,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东方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而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等西方国家,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另一方面,波斯的势力和文化,也沿底格里斯河两岸从西亚往中亚推进,位于叙利亚沙漠的绿洲,丝绸之路终点的商驿城市巴美拉遗迹,既有希腊式的神殿也有阿拉伯、土耳其式的城堡以及来自中国的丝绸。离巴美拉东边不远的幼发拉底河西岸的杜拉欧罗波士还留着《科农及其家族的祭祀》(图27)的岩彩壁画。这幅壁画描写的是希腊商人科农及其家族与祭司举行祭仪时的情景。画面上的主人公虽然是希腊人服装,却具有埃及、波斯风味,人物采用正面姿态的处理手法,与强调正面描写的安息人物如出一辙,从中也可窥出早期安息绘画的特点。
早在公元前18世纪,西亚的马利壁画就已经开始使用坦培拉[1]画法,用鲜亮的颜料粉调和蛋黄之类的黏性材料,再掺入少量水溶解稀释后涂于画面,使其既有色彩韵味又有微妙的色调变化。所以,在公元前300~前200年间丝绸之路在西亚沿线一带的重彩壁画,已经融入了希腊、埃及、波斯、土耳其、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影响,较之原始重彩壁画直接在干燥的壁面上用矿物色涂抹造型,偏于写实的手法产生了许多变化(图28)。
就西亚岩彩绘画表现的形式而言,已经不同于土耳其北部早期亚述帝国使用的矿物色涂抹的壁画方法,而是采用土耳其南部的马利王宫壁画的表现手法。首先以部分水溶性颜料铺底、渲染人物结构,运用了类似克里特岛壁画的方式,将这些诸如番红花之类的植物染料渲染在画面上,某些情况下还作为矿物色的底色处理,并注重平面装饰性。这就使得《科农及其家族的祭祀》的画面呈现出水色的气韵和稍带东方装饰性的平面感觉。这种绘画形式还出现在同时代的西亚犹太教教堂及洞窟壁画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吸收了地中海爱琴文化的特点。
[1]坦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来源于古意大利语,意为“调和”“搅拌”,后泛指一切由水溶性、胶性颜料及结合剂组成的绘画,也常单用于鸡蛋等乳性胶结合剂组成的绘画。中国有“蛋培拉”、“丹培拉”等多种译音。也有根据使用媒介译作“蛋粉画”、“蛋彩画”等。坦培拉并非只使用蛋液,也使用其他材料作媒介,所以音译较为恰当。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