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墓室岩彩艺术-人文地理
作者:李洁
河西走廊[1]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又叫甘肃走廊。其间主要城市有敦煌、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等历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
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汉武帝使者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历时10余年。公元前121年,西汉大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河西走廊,将匈奴驱赶出去,咽喉之道得以畅通无阻。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处(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9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时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是嘉峪关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丝绸古道兴亡更替的见证。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千米处,是汉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
酒泉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2]与马鬃山[3](北山)之间。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古老的西氐、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先后在这里游牧狩猎,互争雄长。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50多年间,酒泉一带为匈奴放牧地,故又称匈奴右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大败匈奴后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酒泉、武威、张掖、敦煌、阳关、玉门关),修长城,设亭障,移民屯田,发展农耕,开通丝路。从此,在这片神奇的绿洲上,孕育发展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关隘要塞、长城烽燧、大漠驼铃、画工青灯、石窟佛陀,悲壮的征战、开拓的艰辛、传奇的故事、豪迈的诗篇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掀开了这里开拓发展的新篇章。
[1]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又因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海拔1500米左右。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走廊分为三个独立的内流盆地:玉门、安西、敦煌平原,属疏勒河水系;张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属黑河水系,小部分属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平原,属石羊河水系。
[2]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
[3]马鬃山:甘肃河西走廊北端,以海拔2583米的马鬃山主峰为中心的准平原化干燥剥蚀低山、残丘与洪积及剥蚀平地的总称。东至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弱水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罗布泊洼地东缘,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残丘,北迄中蒙边境。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