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莫高窟第85窟壁画修复*范例——环境监测及质量评价

作者:李最雄

























  (一)环境监测
  85窟的环境监测采用了美国Getty保护所提供的全自动气象监测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中央控制器CR10、数据存储器SM714、无线电通讯系统,此系统可连接温度、相对湿度、墙温、CO2等多种探测器,工作模式从数据监测、存储到传输都为电脑控制,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85窟的环境监测分阶段进行,开始于1994年4月,先进行常规性监测,在洞窟中布设两个探头,即洞窟中央布设一个温湿度探头,在主室的北壁布设一个墙温探头(图11-6)。
  1998年4月对85窟环境监测探头进行了调整,除了中央的温湿度探头,增加了主室西北角、西南角和窟门三个温湿度探头,变动了主室北壁上的墙温探头的位置,并另增添两个墙温探头,分别布设在主室西北角、西南角和窟门上,与壁面和窟门门框上的三个温湿度探头相对应(见图11-7)。
  为了探查洞窟围岩水分活动对壁画病害的影响,1998年5月增加了洞窟岩体水运移的监测工作。特在洞窟中不同部位地下和岩壁10㎝处安设13个温湿度探头,位置如示意图11-7和图11-8所示。
  (二)监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85窟两个阶段近4年的连续环境监测,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必要的统计、制图处理,结合现有的环境监测资料,对85窟环境特点及气象规律做分析研究。
  1.1995~1999年85窟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
  汇总和分析1995年全年、1996年全年、1997年全年和1998~1999年5月的85窟环境监测数据,用MS Excel绘制图表,所绘制的图包括按年度月平均、最大、最小逐点绘制的洞窟温度(图11-9~图11-11)、相对湿度(图11-12~图11-14)和墙温变化图(图11-15~图11-17),并做出了年度统计表。此外还绘制了1995~1999年5个年度的降水量柱型图(图11-18)。
  2.洞窟环境数据年度变化的走势
  从绘制的图表可以看出:
  (1)窟内气温变化和壁面的温度变化很一致,两曲线十分相似。
  (2)年内洞窟中的温度以1~2月间为最低,3月份后逐渐走高,到8月份达到最高,9月份开始温度开始下降。年中增温变化较之降温的变化相对平缓,时长多近一个月。
  (3)窟内气温年平均在10.95~12℃间,墙面温度年平均为10.42~11.95℃,较窟内气温低0.5℃左右。气温的年较差均为15℃左右,相对而言窟中壁面温度的年较差要小一点。
  (4)夏季窟内气温相对墙面温度高1℃左右,到了冬季墙面温度反而高出气温约0.5℃。
  (5)从年中统计的标准差中可以看出,窟中温度在夏季7、8、9月最炎热,三个月波动较小,冬季1、2月最冷的时候次之,在春、秋季及临近的月份中波动较大。
  (6)窟中的相对湿度变化是冬季相对湿度最低,随后逐渐增加,到7、8月达到最高,9月以后又复降低,其变化同莫高窟降水的年度变化是相一致的。湿度最高达85.2%,而最低值小于10%,变幅很大。年平均相对湿度在27.1%~30.2%间,其中春、冬季在20%~30%左右,秋季可以达到43.7%以上,而在夏季则在31%左右。
  (7)用月平均气温、墙温和相对湿度数据,依1500m的假设海拔高度,计算出窟内空气的水汽含量和壁面空气水汽含量(见表11-2、表11-3,图11-19、图11-20)。从表11-1中可以看出,夏季窟内的水汽含量较高,同壁面水汽相比,可相差0.4~0.8g/m(3),冬季有一定的翻转,但相差不大,1995~1997三年平均曲线靠的很紧,春、秋季窟内的水汽分压要比同期壁面上的水气分压略高。
  3.洞窟环境因素的年间变化和季节变化
  各年度间温度曲线表现出十分相似的变化,月平均最大值在16~17℃,月平均最小温度在0~5℃间,而且月最大、月平均和月最小的变化保持很好的平行,距离在2~3℃之间。
  相对湿度年间变化较大,原因是年间的降水变幅比较大,春、夏季月最大、月平均和月最小三曲线间距较大,到秋、冬季三曲线的间距变小。
  由于洞窟相对较封闭的缘故,洞窟内的环境变化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显著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即使在最炎热的8月,最高温度也只有20~21℃,墙面的温度更低,还不到20℃,而在寒冷的1~2月,基本温度在O℃度以上。另外1998年在85窟新增加了温、湿度探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很大是由于在门上安装了一个探头,它与窟外的温度基本一致,所以不论平均、最高还是最低都与1995~1997年有偏差。
  在不同的季节,窟内温度的波动有所不同,秋季和春季波动较大,而在夏季和冬季波动较小。
  从相对湿度的变化看,窟内湿度在夏季相对较高,特别在遇到降水时,其相对湿度可高达80%以上,而其余季节变化较小,即使有少量的降水,窟内相对湿度最大增幅也不过50%左右,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
  4.降水对洞窟环境因素的影响
  莫高窟年降水很少,平均只有50㎜左右,但年间的变化很大。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有时一两场雨的降水量就占据了全年降水的80%。在冬季有时会有几场大范围的降雪,而在其他月份的降水很少,有时会有十分稀少的降水,但没等地面湿润就结束了,这种降水在气象站得不到记录,但会提高窟区的相对湿度,使洞窟记录的相对湿度有比较大的起伏。
  降水最直接的影响是提高了洞窟中的湿度。窟中相对湿度每次大的起伏都与降水有关,同时降水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度的变化,导致温度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
  把1998年85窟1500m假象高度计算的水汽曲线同1995~1997年85窟监测数据所计算的水汽曲线叠加在一起如图11-21所示。可以看出,其变化的趋势是一样的。窟内空气和壁面水汽变化曲线相当吻合,窟外空气在7月份以前含量低于窟内,7~8月含量接近窟内,8月以后又变小。
  5.岩体水分监测分析
  85窟中的壁画病害其中问题较严重的是酥碱起甲的问题,普遍认为壁画酥碱同洞窟壁面岩体中的水分有关,因此搞清楚洞窟岩体中的水分运移规律,对搞清楚发生壁画酥碱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理壁画的酥碱病害,防止壁画发生此类病害有着深远的意义。
  综合现象表明,莫高窟岩体的水分来源有:窟前河床下渗水、窟前灌溉水以及降水,但洞窟岩体深处是否真正存在液态水,一直没有定论。由于测定水分有相当的困难,所以寻找比较好的方法研究洞窟岩体中的水分运动规律,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次我们布设13个埋入岩体10㎝的温、湿度探头,以追踪存在于岩体中的水汽运动规律,发现岩体存在液态水的可能,为进一步探讨洞窟岩体中的水分规律提供参考。
  13个探头的布设情况是:前室地面下和西壁上各1个;主室中四个角和西面佛像的背后地面各1个,计5个;主室的东壁上2个,西壁的佛像背后自下至上有4个;西披上有1个。
  从图11-22 1998~1999年岩体10㎝深度的温、湿度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岩体中的温度从5月到7月逐渐上升,8~9月达到最高,9月以后又逐渐降低。主室中埋在地面下的几个探头相对而言在图中出现的位置较低,而且彼此间曲线靠得很近,说明这几个探头的变化相当一致。埋在墙上的探头则不同,特别是西壁上的几个探头,布置的位置是自上而下,而在图中的出现也是顶上的位置最高,低下的位置比较低。在前室中的6、7号探头由于比较靠外,在图上的位置比较高,而以前室西壁上的探头的位置最高,由于5~10月总体的温度变化是温度在不断升高的,那么,这种图上的位置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不同位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差异,前室中的探头所受到的影响最大;上部的较下部容易受影响;靠门的比不靠门的容易受影响;而地面下的则较稳定。
  相对湿度的曲线明显分为两部分:比较平缓的几条曲线所代表的是埋在地面下的几个探头,相比之下,布设在墙体上的几个探头波动比较大。而在图中位置的变化则与温度曲线的变化刚好相反,埋的位置较高的出现较低,反之亦然,即受外界影响大的较为干燥,相反受外界影响较小的探头部位相对比较湿润。
  在露点温度的变化图上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布设在地面下的探头和布设在墙体上的探头有所不同,其波动比较小。同相对湿度曲线比较,两组曲线靠的更近,说明地面下的几个探头所反映的岩体湿度比较一致,墙体上也是一样的,但相对而言墙体的水分要相对干燥一点,特别是5月和10月这两个端点上。有趣的是在温度图上,5月和10月几条曲线靠的比较近,在7、8、9月份曲线散开,而在露点温度图上,5月和10月两端点,两组明显分开,在7、8月份各曲线却靠在一起。
  6.探头间的温度、湿度数值变化
  (1)温度
  在温度曲线上,埋在地面下的6个探头,除了置于前室中的6号探头,其余5个探头的月平均变化曲线相当一致。自1998年5月~1999年5月6号探头平均温度是10.6℃,最高温度为17.6℃,最低温度为0.2℃;其他几个探头平均温度为10.8~11℃,最高15.5~16.5℃,最低3.7~4.1℃。在墙体中的7个探头的温度变化曲线较为散开,7~9号探头从外到里分布,依次的表现是7号探头曲线的起伏波动最大,然后是8号探头,再次是9号探头;10~13号探头自低到高布置,在曲线图上10号探头处在最下面,11号的曲线较靠上,12和13号探头曲线彼此很靠近,都在11号探头曲线的上面,说明越是靠上,温度就越高,从1998年5月~1999年5月期间的平均数值也说明了这一点,7个探头在1998~1999年的这段时间内测得温度平均为11~13℃,最高15.7~19.2℃,最低1.1~6.8℃。
  (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曲线,埋地面下的6个探头从1998年5月~1999年5月的一年中变化起伏不大,平均57.8%~63.2%,最高64.1%~72.1%,最低48.3%~57.5%,相差12%~20%。置于墙体中的7个探头的相对湿度则不同,在1998年7~8月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值,1998年5月~1999年5月期间平均34.4%~39.1%,最高49.8%~66%,最低19.7%~30.5%,相差26%~46%,明显高于地面下的6个探头的相对湿度值。7~9号三个探头自外向里分布,相对湿度曲线图中,7号最靠下,8号居中,9号则最靠上,说明越是靠里,相对湿度越大,处在前室中的7号探头由于最靠门,因此相对湿度最低。10~13号探头自低到高分布,在相对湿度曲线图上,10号探头曲线最靠上,11号探头次之,12和13号探头较靠下,表明10号探头位置的相对湿度较高,位置渐向上,相对湿度减小,而且4条曲线有依次波动变小的趋势。
  (3)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的变化基本上反映了与相对湿度变化相似的规律。从变化的数值上可以看出,7号的露点温度是最低的,其次是布设在主室壁面上的几个探头,而以埋在地面下的探头的露点温度比较小。5号探头的露点温度稍微高一点,表明该点水分相对较高。不同位置10㎝深岩体中探头所反映的水分含量变化按1500m假想海拔高度,根据所计算的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出85窟窟内外和岩体中的水汽含量,并绘制图(图11-22)。
  从图11-22上的曲线可以看出:地面下岩体中的水汽含量比较高,其中5号探头曲线的水汽含量最高。岩壁内的水汽含量在5~8月份与墙面、窟中央和窟外的水汽很靠近,但夏季以后高出墙面、窟中央和窟外的水汽。墙面、窟中央和窟外的水汽含量很接近,略有变化。三条曲线中,窟外水汽含量曲线最靠下,其次是窟中央,墙面的水汽曲线比较靠上,这反映窟内外水汽变化依次由外到内提高。各条曲线在夏季到来时相互靠近,但水汽含量都有增高的趋势。
  图11-22展示了1998~1999年份岩体中水汽变化,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岩体10㎝深处水汽的变化状况。
  7.岩体中的温、湿度变化与同期窟内外温、湿度变化的关系
  比较窟内外以及埋在岩体内的温、湿度探头所监测到的环境变化数值可以看到:
  (1)从窟外到窟中再到岩体内,温、湿度变化幅度减小。
  (2)通过所计算的水汽含量数值变化看,5~10月份岩体中的水汽含量高,窟中空气中水汽含量相对小一点,而窟外空气的水汽含量比较低。但以上结果只是从平均数值计算得到的,由于降水,在短时间内外界的湿度可以大大高于窟内湿度,其影响的相对程度到底有多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5月开始进行窟前灌溉,7月中旬~10月上旬灌溉达到高峰期,从1995年以来得到的监测数值看,窟内这段时间相对湿度增高,但从1998年5~10月洞窟地下岩体10㎝深度相对湿度变化的总趋势看,曲线十分平稳,只在6~9月略有增高,所以窟前灌溉对洞窟环境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8.洞窟水汽变化同降水和灌溉的关系
  从前期环境气象监测及相关水文地质调查的结果看,降水是85窟水的主要来源,另外考虑到窟前的灌溉也可能是窟内水的来源之一。因此在后期对这两个水的来源做了专门的监测,并结合窟内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1998年5月~1999年5月莫高窟降水和85窟窟前的灌溉情况见表11-4和图11-23、图11-24。
  从图上可以看到莫高窟降水以及窟前的灌溉高峰集中在8~10月,同85窟窟内外以及岩体内水汽含量的变化情况对比,水汽含量的年波动变化同降水和窟前的灌溉并非呈现一致的变化,而是和对应的温度变化有相当的关系。在几条曲线中,只有地面下几个探头所表现出的水汽变化同灌溉有一点关系,曲线峰值向后延展,在9~10月仍然保持较高的值。
  以上监测结果与降水及灌溉时间不相对应,可能与砂砾岩的饱水性有关。
  9.地下水分运动变化
  为了监测窟前灌溉水向85窟运移的情况,1999年6月在85窟窟门的前后、甬道和西壁前地下40㎝深处安装了5个温、湿度探头,所监测情况如下:
  (1)地下温、湿度的变化十分平稳。6~7月温度在缓慢上升中,从14~18号探头(图11-25),即位置从洞窟最里面到洞窟门外,温度越来越高。相对湿度从14~18号探头也是越来越高,门外的17和18号和门内的16号探头基本在100%,处于水分饱和状态。
  (2)从监测的情况可以看出,窟前灌溉水在灌溉期间在不断向洞窟扩散,但进入洞窟以后,水分的运动主要以水汽的形式存在,这可以从前室的16、6和7号探头的数据中,以及西壁方向的14、10、11、12和13号探头的监测数据得到证明。
  (三)结论
  探头重新调整和增设后,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连续监测,并归纳1995~1997年的环境监测数据,对85窟的环境以及水分运移状态可以概括结论:
  (1)在当前环境下,85窟窟内地表层、壁画地仗层及地仗层相连的岩体表层无液态水出现,其水分主要以气态水运移。
  (2)影响水汽变化的因素有两个,即窟前灌溉水与降水。灌溉水从窟前渗入地下,并不断向洞窟运移,但上升到窟内地表层时,则主要是水汽。降水通过岩体渗入和空气交换产生影响。从岩体水汽变化的情况看,特别是洞窟的壁面受灌溉和降水的影响不大,其水分的变化主要受制于连续的岩体供水系统的作用。
  从85窟环境监测所了解到洞窟水分状况和壁画病害的分布情况看,西壁的病害是否与历史上洞窟中进水所引起地仗层中盐分富积、或西壁岩体有裂隙水有关,这需要做进一步的探测和调查。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李最雄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