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内蒙古突厥墓地石人简述

作者:王博,祁小山







  自20世纪50年代始,中国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就进行了境内的石人调查,同时做了一些发掘工作。最初张郁曾在锡林郭勒草原和阴山以北作过调查, 1972年吉发习、郭素新和丁学芸三人发掘和调查了阿巴嘎旗巴彦图嗄石人、石堆墓,1975年郑隆、田广金先后对乌兰察布盟北部的四子王旗、商都县、察右后旗和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西乌珠穆沁旗等地石人墓进行了调查。1993年盖山林在锡林郭勒盟的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以及东乌珠穆沁旗等地,调查发现了一些石人和石堆墓①。
  从一些资料报道情况来看,石人墓主要有石棺墓和石堆墓。石棺为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发掘出土了马蹬,认为是突厥时期墓葬。石堆墓之石堆有的呈椭圆形。也有的呈圆形。经发掘出土了木炭、灰烬、马的牙和趾骨等,另外,也发现了人骨。认为是公元5~8世纪的墓葬。
  内蒙古石人资料我们见到的不多,下面将收集到的一些石人作些介绍。
  阿拉善石人② 在俄文版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荒原的召唤》发表了阿拉善石人,是1871年拍摄的照片。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石人照片。石人为圆雕,颈、肩分界明显。弧眉,渐宽的鼻,弧形髭。右臂屈于胸前,手执杯;左臂屈于腰带,手似握刀(见图3.5.1)。
  正镶白旗石人 石人残缺,能看出头颈、脸面器官。脸型长方,窄直鼻,椭圆形突眼,三角形嘴(见图3.5.2)。
  巴彦图嘎1号墓石人 发现于阿巴嘎旗巴彦图嘎。石人系高1.7米。不规则灰白色厚石条刻制而成,仅见阴刻线雕刻出了人的圆型脸面,眼、鼻和嘴都比较清楚。该墓地为石堆墓,石人原立于石堆圈内,面向东。石堆呈椭圆形(见图3.5.3)。
  胡吉日图石人 发现于阿巴嘎旗胡吉日图西北3.5千米处,石人处于石堆墓的北部,仅暴露出人的头部,眼、鼻、嘴刻得均较细致。
  三八井石人 发现于阿巴嘎旗三八井东南1.5千米处。石人处于石堆墓的北部,为黑色火成岩凿刻而成,露出地面高0.55米,刻石宽0.5米。石人为一宽圆脸型的妇女上身像,面向南偏东70度。人像头部轮廓明显,头顶似披发。上身宽厚丰实,乳房凸出。
  巴兰恩特利格石人 发现于阿巴嘎旗巴兰恩特利格台地,东南距巴特博冬营盘250米。石人立于石堆北部,露出地面高0.58米,面向南偏东32度。刻石为黑色三角形石柱,人头顶有一圆髻,头后部似有披戴,左手下垂,右手置于胸前,执一杯。石人胸部,有两个微凸起的圆圈,似为乳房。石人风化严重,衣着不清,面部的眼、鼻、嘴也不清楚(见图3.5.4)。
  乌花托那冬营盘石人 发现于阿巴嘎旗乌花托那冬营盘西南,四周没有石堆墓,据说此石人是牧民从附近搬来的。石人高0.8米,宽0.4米,厚0.13米。刻石为黑色火成岩,表面风化呈蜂窝状,衣饰不清。石人左手下垂,右手置于胸前执一杯状器皿(见图3.5.5)。
  内蒙古石人墓族属问题也比较复杂,这一带也是游牧居民活动的地区,戎、狄、林胡、楼烦、匈奴、东胡、鲜卑、乌桓、柔然、突厥、回鹘等都曾先后居住于此,而且大漠南北为其中心。从时间上考虑,内蒙古墓地石人主要是突厥石人,但是也不排除存在柔然、回鹘石人的可能性。
  图3.5.1 公元6~8世纪。墓地石人。1871年调查的石人照片。石人为圆雕,颈、肩分界明显。弧眉,渐宽的鼻,弧形髭。右臂屈于胸前,手执杯;左臂屈于腰带,手似握刀。见于邱陵、杜根成《普尔热瓦尔斯基》,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图3.5.2 突厥时期。墓地石人。发现于内蒙古正镶白旗境内。盖山林提供照片。石人残,能看出长方形的脸面,突状眼,窄直鼻。有髭,合字形口。
  图3.5.3 公元5~8世纪。墓地石人。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巴彦图嘎。石人高1.7米。不规则的灰白色的条石雕刻。阴刻出了人的圆形脸面,眼、鼻和嘴都比较清楚。
  图3.5.4 公元5~8世纪。墓地石人。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巴兰恩特利格。黑色火成岩雕刻。露出地面高0.55米,宽0.5米。石人为一宽圆脸形的妇女,头顶似披发。上身宽厚丰实,乳房凸出。
  图3.5.5 公元5~8世纪。墓地石人。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乌花托那冬营盘。石人高0.8米,宽0.4米,厚0.13米。黑色火成岩。左手下垂,右手置于胸前,执一杯状器皿。
  ①丁学芸:《阿巴嘎旗巴彦图嘎石人.石堆墓》,《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②邱陵、杜根成:《普尔热瓦尔斯基》,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王博,祁小山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