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塑像工艺研究——唐代使用随葬俑的规定

作者:J.G. 马勒(美)


  3.12 唐代使用随葬俑的规定〔1〕
  初唐时期使用随葬俑的官方标准如下:
  三品以上90事(件)
  五品以上60事
  九品以上40事〔2〕
  塑像的高度为1尺。车驾的大小,乐队成员、武士以及侍从人员的服饰等都依据墓主官阶的高低而定;这些俑像为陶制或木制,高度为7寸之内(第57页——原文页码,汉译者按)。
  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九年(742年)发布的圣旨中减少了随葬俑的数量,但其规格保持不变:
  三品以上减至70事
  五品以上减至40事
  九品以上减至20事
  原来未作规定的平民允许使用15事
  唐宪宗元和(806年—820年)初年规定:
  三品以上90事,包括四方神和十二生肖俑
  五品以上60事,包括四方神和十二生肖俑
  九品以上40事,包括四方神和十二生肖俑
  平民15事
  四天王的高度不超过1尺;其他俑像不超过7寸(第56页——原文页码,汉译者按)
  “四方神”指的无疑是四个方向的守护神,即印度佛教中的四大天王(Lokapāla)。这表明来自印度的观念在中国图像塑造中的重要性有所增长,而佛教在当地民俗实践中的影响也有所提高(参见图版39)。131
  晚唐时期的唐武宗(Wu-tsung)会昌元年(841年)规定:
  三品以上100事,材料为木制,四方神的高度不超过1尺5寸,其他俑像不超过1尺
  五品以上70事,四方神的高度不超过1尺2寸,其他俑像为8寸
  九品以上50事,四方神的高度不超过1尺,其他俑像为7寸
  平民25事,所有的高度都在7寸以下
  以上这些规定引自皇帝发布的具有法律效能的谕旨。从他对以往规定遭到破坏的悲叹中可以看出,当时其实已经超过了朝廷规定的标准(第58页——原文页码,汉译者按)。
  在唐懿宗咸通(Hsien-t’ung)十一年(871年),奢侈之风大行;超过1尺高的俑像开始使用并施以漂亮的彩釉。规定也发生了变化,平民被禁止使用它们。俑像用陶瓷制作,不得使用木器和金属器,不得用真正的丝绸和锦缎制作衣服,也禁止使用禽肉献牲(第55页和56页——原文页码,汉译者按)。
  长兴二年(932年)〔3〕皇帝发布诏令说:
  五品和六品的官员为三十事;
  七品官员二十事,京官和六品以下候补官员为十五事(第73页——原文页码,汉译者按)。
  该书的作者指出,国立北平大学收藏的两件俑像证明上述规定根本无效,因为它们的尺寸都超过了官方的标准。
  (1)封泰墓出土物:
  2件文官俑……38寸(英美制)
  2件武士俑……36寸(英美制)
  2件马俑
  2件骆驼俑
  (2)戴令言墓出土物:
  1件文官俑……51寸(英美制)
  1件武士俑……52寸(英美制)
  1件马夫俑
  2件骆驼俑……40寸(英美制)(第60页——原文页码,汉译者按)
  作者所使用的度量制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他们有时会如上文那样注明为英美制,有时又不作特别说明;直接引述的古文献所指的应该是唐制。正仓院藏品中所保存的唐尺虽然不是正规的,但大致有29.6厘米长,每尺分为10等份单位(寸)而不像英国尺那样为12英寸;每寸大约9毫米,比美国现代尺的标准要短一些。〔4〕132
  也许人们会认为大型的带釉华丽俑像只是在9世纪晚期才开始使用,但是据我所知,在带有纪年墓志的唐代大臣刘庭训(Liu T’ing-hsün)〔5〕(卒于728年〔6〕)墓中出土的两组俑像,以及多伦多皇家昂塔利奥博物馆(R.0.M.A.)所藏杨将军(693年下葬)墓出土的那些俑像,〔7〕却显示出情况并非如此。这些俑像平均高30英寸或更高,而且被精致地上了釉。
  〔1〕根据郑德坤、沈维钧所著的《中国明器》,第55-73页。我们在以下所译各类目后均标出该书的页码。
  〔2〕汉译者按:此处原文据李隆基撰、李林甫注《大唐六典》卷23,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425页。
  〔3〕汉译者按:长兴是后唐明宗的年号,本文作者在此显然混淆了唐朝和后唐的区别。
  〔4〕Harada,J.(参见原田),Catalogue of the Imperial Treasures of the Shosoin.(《正仓院皇家珍宝图录》,vol.I,p.16.
  〔5〕他的字为庭训(T’ing-hsün),曾任忠武将军,河南府、怀音府长上折冲都尉等职。他卒于开元十六年八月十六日,时年72岁。其家族在两汉时期传了20代人,族人先后曾作过皇帝、大臣、法官和公爵。他本人曾担任过引驾、右卫司戈、左羽林军中侯。契丹鞑靼人犯边的时候,他曾率训练有素的手下出击,“就像赶面前的蚊子那样将他们赶上。”尽管他饱受他人的忌妒甚至一度病入膏肓,但还是活到了72岁。参见Hobson,R.Tang Pottery Figure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郝布森:《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所藏唐代陶俑》)一文中所引Waley,A.(瓦雷)之文,Burlington Magzine(《博林顿杂志》),1921年1月,第20-25页。都市森还提到了洛阳温寿成(Wen Shou-cheng)墓出土的另一组俑像,温系王室成员,卒于683年。他在巴黎曾见过这些小而精致的俑像,但是这些材料显然尚未刊布。汉译者按:刘庭训墓志全名为《大堂上柱国忠武将军河南府怀音府长上折冲上柱国河间郡刘府君墓志铭并序》,其文云:“公讳字庭训……公之先前后两汉廿余代,代为天子。至于三台四岳,八座五候,盖不足而称也。祖敬,豪饶二州司法、朝散大夫、滑州匡城令。……公以良家子补引驾、左卫长上、右卫司戈、左羽林军中侯。……属契丹作梗,侵扰边陲,恃蚊蚋之师,系雷霆之怒。……加忠武将军,迁崇信、怀音二府长上折冲都尉。公前后八任,历仕四朝,颇倦繁华,游心江汉。……医人秦缓,不救膏肓;术士华佗,无湔肠胃。才过杨雄之岁,旋及孔丘之年。以开元十六年八月十六日,终于杨府之旅亭,时年七十有二。”录文见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五辑,三秦出版社1985年,第354-355页。
  〔6〕前尤莫佛颇罗斯的藏品(Former Eumorfopoulos Collection),郝布森目录编号270-282号,释文见第20页。
  〔7〕墓志内容由馆长海伦·弗纳德(Helen Fernald)女士提供。
  

唐代塑像中的西域人/(美)J.G. 马勒著; 王欣译.—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