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敦煌文献的发现——土地庙文书发现记

作者:刘进宝



  敦煌遗书,主要是指1900年藏经洞发现的大批遗书而言,除此之外,还应包括1944年土地庙残塑中发现的少量文书。
  1944年7月初,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为建职工宿舍,准备拆除中寺后院中的土地庙,先将庙内土地、山神、牛王、马王、药王等五尊残塑像搬出,放置在土地庙外西墙根下。8月30日上午11时许,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职工(警长)窦占彪打破其中三尊残塑,发现残塑体内中心支柱上缠裹着一些经卷,当即由警长窦占彪和泥工秦司等将这些经卷持送到所长常书鸿的办公室。常书鸿让研究人员苏莹辉、刘荣曾共同检视包封。16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常书鸿、董希文、李浴、张琳英、陈芝秀、邵芳、苏莹辉、陈延儒、辛普德、刘荣曾等留所全体同志在考古组启封检点,“并敦请中研院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组夏作铭(鼐)、向觉明(达)、阎述祖(文儒)三先生莅场监视,以昭郑重”①!由苏莹辉、李浴、刘荣曾记录登记。
  关于土地庙文书的发现,最早最基本的记录是当时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之报告: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于民国三十三年八月三十日
  发现藏经初步检验报告
  本所因修建职员宿舍,于八月三十日上午十一时,在后园土地祠(该庙为清末中寺主持王喇嘛所修)残塑中发现六朝残经多卷,当经鸿召集全体职员并邀请现正在千佛洞工作之西北考察团考古组向达、夏鼐、阎文儒三先生参加检验,详细记录。计共得六朝残经杂文等六十六种,碎片三十二块;其中有题记年号者,计北魏兴安三年五月十日谭胜写弥勒经,北魏太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写佛说灌顶章句拔除罪过生死得度经及北魏和平二年十一月六日唐丰国写孝经残页三种。此外尚有六朝职官名册残页,均甚名贵,观经匆促编造初次查验目录。该项残页现妥存本所,此次发现,实为史坦因、伯希和等盗窃藏经后敦煌之创闻,本所成立于盗窃俱空之际,有此意外收获,致使震动世界之“敦煌学”又增加若干研究资料,亦中国文化之幸也。
  常书鸿谨志于莫高窟
  三十三年九月一日
  参加检验本所职员:常书鸿 张琳英 刘荣曾 李浴
  陈延儒 苏莹辉 邵芳 陈芝秀
  董希文 辛普德
  监验人:向达 夏鼐 阎文儒
  纪录:苏莹辉 李浴 刘荣曾②
  另外,著名敦煌学家、当时作为监验人之一的向达在同年就发表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发现六朝残经》③一文,对此也有简单记述:“难为王道土当时除隐匿不少外,并将经卷任意置于新塑佛像府(腹)中。最近国立敦煌研究所于八月三十日所经(得)六朝残经,即王道土藏于佛像腹中者也。
  “研究所后园原有一土地庙,中杂置土地及龙王像。研究所近将土地庙改为工人住室,工人遂于弃置外间之新塑二残像中发现残经一大捆。此间塑像,显以二木杆缚成十字,于木杆上缠以芦苇或芨芨草,然后再傅以泥土,加以搏捏。今此发现残经之塑假,即以经卷替代芦苇,是以外傅之泥土破裂,经卷即赫然外露。研究所予以初步点查,计编六十八号,凡七十余段。”
  8月31日,窦占彪又持来经卷一包,说此乃研究所临时雇员泥瓦工马志华、秦志和将另两尊残塑打破,从土块夹缝中获得的。
  1944年8月30日和3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从五尊残塑中所获经卷,经过检查清点,计有佛家经、咒、疏等79件,编为61个目录号。孝经2件一个编号,诗经、记账单、北朝幢将花名册、抄经起讫记录等各一件,各占一个编号。此外,尚有写卷碎片32件,分做两包,各占一个编号,由苏莹辉整理编目。
  土地庙文书的发现,当时即引起了学术界重视。中央社为此发的《六朝藏经敦煌发现》④的消息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于八月三十日修建职员宿舍,于后园土地庙残塑中,发现六朝藏经杂文共六十六种、碎片三十二块……此种意外收获,致使震动世界学者之‘敦煌学’,更增加若干资料。”苏莹辉当即介绍了土地庙遗书的发现始末,并很快发表了藏经目录。⑤
  土地庙发现的遗书共68卷,除苏莹辉所编目录之第11号《诗经残卷》1951年在首都举办敦煌文物展览时携至北京,一直为故宫博物院保存外,其余67卷均藏敦煌研究院。1977年《文物资料丛刊》第一辑公布了施娉婷、刘忠贵整理的《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遗书目录》,该目录包括土地庙遗书。为了与藏经洞遗书相区别,在每卷卷名末尾注一“土”字,混编于院藏目录之中。
  关于土地庙遗书的性质,即是否为藏经洞遗书的组成部分?由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敦煌遗书运送北京时,王道士私藏了一部分;1912年初,日本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手中骗购了一些;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敦煌时,也从王道士手中骗购去600多卷。因此,当时一些学者即认为土地庙遗书是王道士藏匿的藏经洞出土文书。如前引向达文中即持此说。另外,当时西北考察团考古组成员、土地庙遗书监验人阎文儒也说:“1944年8月30日,我们在莫高窟住的时候,国立敦煌文物研究所(应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因建职工宿舍,在中寺后院土地庙残塑像内,发现了六朝残经六十七卷,残片一包……这像是王道士所造的,在塑像时为修功德,他特将许多石室中的卷子缠在像的中心柱内。在百劫之余,又出现于人世。”⑥傅振伦在《敦煌千佛洞文物发现的经过》⑦一文中也持同样的看法,即1944年“还在清末王道士所造的泥塑佛像身中,发现了六十九卷的写经”。从上引向达、阎文儒、傅振伦的论述可知,他们都认为出土经卷的土地庙残塑像乃是王道士所造,由此便意味着土地庙文书原为藏经洞旧物,是藏经洞遗书的组成部分。⑧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成立,我国的敦煌学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伴随着敦煌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土地庙遗书性质的探讨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84年8月,敦煌研究院李正宇为探明这一疑案,专门走访了土地庙遗书出土时的两位当事人——窦占彪和常书鸿。
  窦占彪告诉李正宇,他听当年上寺主持喇嘛易昌恕和中寺主持杨和尚说,他们的师祖师父讲,土地庙的五尊塑像原在今莫高窟画店西侧一座不知建于何时的庙里,此庙年久倾圮,清代修建中寺才把那五尊塑像搬到中寺后园,另建土地庙予以安置供养。常书鸿告诉李正宇,他听易喇嘛说土地庙是道光十七年修建的。
  李正宇根据访问的有关情况总结:“参酌窦、常二位先生转述的口碑资料,我们大概知道,土地庙建于道光年间,而土地庙中的五尊残塑,则是从别处搬来的,其塑造的时间又当在道光十七年之前很久。”并结合有关材料判断:“土地庙不是王道士所修,五尊残塑中所出经卷也不是王道士藏纳的。当然这宗遗书也不是藏经洞散出之物。”⑨
  对敦煌遗书研究有素的日本著名敦煌学家池田温也对土地庙遗书进行了详细探讨,他认为土地庙遗书皆属5世纪中叶,其内容多样而全为断片。如果王道士要挑选数十件残卷装入塑像的话,为什么他只挑选北魏中期的卷子,而且还都是零碎断片呢?因此,池田温“断定土地庙遗书之来源一定不由藏经洞遗书”。并根据各方面情况进行了推测:“5世纪写经之类,除敦煌以外吐鲁番及龟兹地方均曾有发现。其内容及形式大概相似,并无明记钞写人地之跋文,辨别颇为困难。土地庙遗书之制作地,固然敦煌地方可能性大,但是未得明证以前,尚应考虑其他地域为妥。”⑩
  既然土地庙遗书并非藏经洞旧物,那么作为整个敦煌遗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藏经洞遗书相比,有何特点呢?
  根据学者们对土地庙遗书的考察、研究,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时代:土地庙遗书都是唐以前的早期写本,它上起北魏,下至隋代,绝大部分属北魏中叶。而藏经洞遗书则以唐五代写本为主,北魏的资料比较缺乏,因此从时代上看,土地庙遗书具有较大的价值。
  第二,内容:土地庙遗书中没有道教、景教、摩尼教经典,意味着这批遗书收藏之日,道教、景教、摩尼教在敦煌尚未盛行,表明在北朝时期莫高窟还仅仅是一座佛教圣地。到了唐代,莫高窟不仅是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各种学术文化荟萃之地。因此,土地庙遗书品种单调、范围有限,不像藏经洞遗书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另外,土地庙遗书全是汉文文书,没有一件西域文字和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写卷:而藏经洞遗书除以汉文文书为主外,还有梵文、康居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吐蕃文等各种民族文字的写卷。
  第三,形式:藏经洞遗书除写卷外,还有印本、拓本,而土地庙遗书无一印本、拓本,装帧形式单一,它表明在北魏时代,拓印、印刷和装帧尚不发达,至少表明新的装帧技术尚未传到敦煌。
  ① 苏莹辉:《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发现北魏写经颠末记》,载《西北日报》,1944年12月1日。
  ② 苏莹辉:《敦煌学概要》(修订再版),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1981。
  ③ 原载《图书季刊》新5卷,1944(4)。又见阎文儒、陈玉龙编:《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④ 《西北日报》,1944年10月12日。
  ⑤ 苏莹辉:《记本所新发见北魏写经(附录)》,载《西北日报》,1945年4月24日、5月9日。
  ⑥ 阎文儒:《莫高窟与敦煌》,载向达等著:《敦煌》,学习书店,1951。
  ⑦ 《文物参考资料》第2卷(4),1951。
  ⑧ 施萍婷:《敦煌研究院藏土地庙写本源自藏经洞》,载《敦煌研究》,1999(2);又见氏著:《敦煌习学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
  ⑨ 李正宇:《土地庙遗书的发现、特点和入藏年代》,载《敦煌研究》(3),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⑩ 池田温:《1944年莫高窟土地庙塑像中发现文献管见》,载饶宗颐主编:《敦煌文薮(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