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朗等造像碑
作者:周伟洲 丁景泰
北魏始光元年(424)镌刻。高120厘米,上宽64厘米,下宽67厘米,厚30厘米,碑首已失。该碑四面造像,正面凿方龛,龛额为双龙交颈,口衔莲花。龙首侧各有一体飞天,手持莲花作飞舞状。龛内造释迦、多宝说法相,两佛内着僧祇支。左佛虽右袒,但外衣之右襟仍由臂后甩至前胸。右佛着中国式之双须下垂外衣,宽带束胸,佛衣为极细密的竖行线条组成,似受笈多风格的影响。有学者以为,右佛为道教造像。二佛共坐于禅座之上。床侧各有一胁侍。龛下正中部位刻博山炉,有二人对博山炉合十礼拜。博山炉下为阴线雕的“魏文朗乘马逐第一”的供养图。碑面最下层为一排供养人,皆像主的子息辈。龛之两侧刻“维摩变”,文殊、维摩诘均坐于屋下作问答状。龛内雕思维菩萨。龛下刻博山炉,炉之左右刻道女数人,再下为发愿词。左侧龛额为楣拱,正脊带双吻。内造一佛二胁侍,手印似为禅定印,结跏趺坐。龛下刻戴冠骑马人,马后有伞,有三位持矛骑护随后。右侧造上、下双龛,上龛额为屋顶,内凿一天尊,二胁侍。下龛为尖拱龛,天尊右手握左手腕,贴胸、长颈。胁侍者直立于两侧。天尊座下且有托座侏儒。在现存的北魏造像中,以此造像为最早,且为魏太武帝大举灭佛前的佛教艺术品。太平真君七年(446)魏太武帝下诏灭佛,以致塔庙之“在魏境者无复孑遗”。此碑也许就是这次浩劫中的幸存者。因此,它是研究魏太武帝灭佛前北朝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此碑现存陕西耀县药王山。
丝绸之路大辞典/周伟洲 丁景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