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乐 古代吹打乐名。始于秦汉之际,继先秦礼乐之后,宫廷、寺庙的青铜器乐队,已不适于行进仪仗之需要,于是由民间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鼓吹乐遂兴起。其主要特征为形式灵活,轻巧,音量大,气势磅礴,音色亦丰富多样。乐器配置各个时期亦不尽相同,但主要用角、笳、排箫、笙、横吹、鼓、铙、钲等吹打乐器。两汉时已形成相当完备的吹打合奏形式,名目有:黄门鼓吹、卤簿、骑吹、铙歌、短箫铙歌、横吹等。用于军队行进、典礼、宴会或庆祝节日。其音乐内容,则大量吸取了民间音乐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马上乐,与当时的“相和歌”“清商乐”也有密切关系。发展至隋唐,则已日益完善和丰富,分类亦愈细,并大量吸收胡乐成分。有鼓部、铙鼓部、羽葆部、铙吹部、大横吹部及小横吹部,并设有“太常鼓吹署”之类的专职机构。宋代宫廷则称为“随军番部大乐”,用于皇帝巡行,御驾仪仗之用。宋时禁军中设有“钧容直”及“鼓吹前部”“鼓吹后部”的乐队编制。至清代宫廷亦设有鼓吹署,乐名为“铙歌乐”,用于出师、祭祀、朝会及宴会之用。太平天国时设“典乐衙”即主管鼓吹乐。敦煌遗书中有唐、五代的鼓吹的记事,在壁画中,也有鼓吹乐之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