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

箜篌

作者: 周伟洲 丁景泰

    箜篌 框箱型弹弦乐器。从古文献上看,最初名为坎侯或空侯。中国流传过两种形制箜篌:一是卧箜篌。早在春秋战国时,南方的楚国即流传,它是由琴瑟类乐器派生而出的,其形态特征为长方形共鸣箱,在面板上粘有品位。嘉峪关墓葬及敦煌五墩乡墓葬画像砖可见原型,后来消亡,由筝瑟代替。汉代乐府诗所称之“箜篌”,当指此。在邻国朝鲜,尚有遗存,称之为“玄琴”。辽宁辑安之高句丽墓葬壁画中,也见有其图形。二是竖箜篌,其与前述之卧箜篌,系两种在结构上完全不同的乐器。其为一种三角形框架,多弦乐器,竖立演奏。汉以前未见,以后则相当流行,南北朝时期的壁画、石刻、乐舞陶俑等图像资料中,多有发现。文献记述甚多。大约从南北朝以后,文献所记之箜篌即指此。它属于世界上的竖琴体系,应源自西亚两河流域。埃及甚至在公元一二千年前之壁画及雕塑中即有此图形。从时间上看均早于中国,当是随印度佛教文化,经丝路传入中原的。早期佛经中常用“维那”这个名称表述音乐,这就是印度民间流行的一种小型竖琴。尽管这件乐器源于西方,但在中国也有千余年的流传历史,逐渐被改造,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了。壁画中箜篌图形甚多,仅莫高窟就绘有200余只,有大小两种形制。明代以后,这件乐器就消失了,原因可能是其依靠狭窄的框架共鸣,在音量、音色上逊于其他乐器。如今在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已不复存在。

丝绸之路大辞典/周伟洲 丁景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