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伎乐 壁画伎乐天之一。一般指早期壁画中一种固定的形式:即石窟上端,环窟四周所绘带状宫门栏墙,在呈天宫圆券城门洞状的方格中,各门洞踞一奏乐或跳舞的天人,头有光环,多为半身像。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等,均可见到此图像;时代从两晋、南北朝,一直延续至隋代。此后,这种形式逐渐消失,被飞天伎乐所替代。其造型多为男性,粗犷、质朴、生动,头上束髻,上身赤裸,或着裙、袈裟。脸型及服饰有明显西域特征。有持各种乐器,或持花和彩带的,或扭动身体作舞蹈状,造型变化丰富多样,有强烈的图案装饰效果。在绘画技法上,西域的明暗法与中原的勾线敷色法相兼并用,充分发挥了古代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和构图布局才能。其依据和来源于印度传来的佛经。但在中国逐渐发生了变化,无论造型、服饰、画法及所持乐器都中国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