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

飞天乐伎

作者: 周伟洲 丁景泰

    飞天乐伎 壁画伎乐天之一。飞天是壁画中最有特色的一种装饰画。从最早的北凉时期石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清代。飞天形象源于印度,随同佛教传入中国。据佛经所示,飞天是天龙八部中的“紧那罗”和“乾达婆”,为能歌善舞的天人。飞天移植到中国,嫁接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如飞游霄汉、羽化升仙的道家思想等。敦煌莫高窟249窟窟顶的雷公就绘有双翼,击鼓表示雷鸣;距敦煌不远的酒泉丁家闸墓葬壁画,亦有羽人升仙的图形。在中国早期洞窟中还可见印度飞天痕迹,但很快消失,尔后飞天形象往往与天宫伎乐巧妙地融为一体,注入了音乐意识,成为佛经中的“香音神”或“散花天”;也有持乐器演奏,发出美妙香音者。而后者,即把持乐器之飞天,则名之为“飞天乐伎”或“飞天伎乐”。此词最早见于《洛阳伽蓝记》卷二。其在石窟壁画中的位置,以敦煌莫高窟为例:绘于窟顶、藻井范围内或窟壁四周上端,中心柱、佛龛内外,以及经变画上部天空中。其形体的衍变,大致早期(北凉至北周)绘得比较率意自由,形体粗犷笨拙,有浓厚的西域风格。身体的飞动凭四肢的摆动,或靠衣裙的飞舞,无飘带,且多为男性特征,上身袒露,也有全身赤裸者;所持乐器品种不多,造型及乐器细部不甚准确,也看不出演奏细节。中期(隋唐)从隋代开始,飞天身体逐渐灵活,形态变化明显,由男性逐渐转为女性,衣裙裹足,有飘带飞动,多为牙旗状,线条粗放而有棱角。进入唐代后逐渐丰富,形成高潮。此时画工高手,技法勾线、敷色极为讲究,构图也多样,表现了女性体态婀娜,形成当时仕女画的艺术风格。其造型特点为脸型圆润丰满,体态雍容,衣带线条流畅,轻盈飘逸。所持乐器品种也日益丰富。基本按隋唐燕乐的乐器编配,而且比较写实,乐器细部交代清楚,可以看出演奏表情。晚期(五代、宋、西夏、元时期)则已进入程式化的衰落阶段。特点为白描勾线,施以淡彩的仕女画风,线条已臻成熟。飞天的表现在于飘带的逶迤,加以云层、花草图案的陪衬,但构图变化不多,相袭雷同,缺乏生气。所持乐器品种剧增,且描绘演奏状态上有突破,不仅可以看到乐器的形态特征,还可见其演奏技法,以及细微的表情,充分表明当时的音乐水平。

丝绸之路大辞典/周伟洲 丁景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