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陵鸟乐伎 一作迦陵鸟。伎乐天之一。指壁画中一种特殊的人首鸟身的造型,头为童子或戴冠菩萨头,身子似仙鹤,翅膀张开,或作舞,或持乐器奏乐,佛教里称之为伽陵鸟乐伎。伽陵鸟又称歌罗频伽、羯罗频伽、毗伽等,均为印度梵音转译。传说伽陵频伽鸟发出的声音美妙动听,故又名美音鸟。当年释迦牟尼在祇园精舍修行,此鸟回绕其间,且歌且舞,妙音天模拟其声,奏“伽陵频曲”,阿难传之,成为“林邑八乐”之一。因此在壁画中,多绘于说法图下方,宝池前的平台上,与经变画乐队相似的成对称两列的乐队,或只单身在乐队之间作舞;也有的绘在经变画说法图佛的周围,或左右对称的画两侧边沿;窟顶藻井中心,或空中似带翼的飞天,但极少。伽陵鸟虽出自印度佛经,但在中国与传统的文化意识,如道教的羽人、飞鹤、升仙有关。在中国西南、两广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及广西左江流域发现的岩画上,就有饰羽衣,作鸟翔状的羽人形象。壁画中伽陵鸟出现较晚,以乐舞形式出现大约在唐代,即随经变画的发展成熟而出现的。在当时唐代宫廷乐舞中,也有一些羽人内容,如“霓裳羽衣舞”“鸟歌万岁乐”等。可见此乐伎在壁画中出现,是中国文化意识的加工和演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