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图乐伎 伎乐人之一。出行图是中国古代早期绘画的一种题材。在汉代以来的古墓葬、石窟内描绘当时贵族车马巡游、追骑狩猎、旗勇吹铙、步卒军阵、威武喧闹、鼓吹歌舞的社会生活风貌,以展示个人身份、地位与权势,也是表现对佛的供养。图中的乐舞者称为出行图乐伎。出行图最为集中的是敦煌石窟,计有张议潮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莫高窟156窟)、曹议金统军图、回鹘公主出行图(莫高窟100窟)、张淮深出行图(莫高窟94窟)、慕容归盈出行图、慕容公主出行图(榆林窟12窟)等。出行图多绘于洞窟下部,呈横长卷状。篇幅大,人物多,内容丰富。上述出行图以张议潮和宋国夫人出行图最为精美。张议潮是晚唐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因收复河西有功,受到朝廷诰封,宋国夫人即是他的夫人。这两幅出行图是描绘当时他们出行之盛况:全画分为三段,前面为骑兵乐队及仪仗队开道,军乐队为古代鼓吹铙歌之属,有八人鼓吹开路,其中四人吹画角,四人打大鼓。之后,即是一组歌舞表演,舞伎着吐蕃服饰,跳长袖女舞,旁有小型乐队,站立伴奏。这种舞伎和乐伎,属于古代之“营伎”。画中段为张议潮在侍卫前呼后拥之下,骑马行进。后段队伍绘辎重和狩猎场面。与张议潮出行图南北相对的北壁,即宋国夫人出行图。其前部以歌舞、百戏为先导,有两组乐队,一为百戏伴奏乐队,一为歌舞伴奏乐队。乐伎均为当时权贵家中蓄养之“家伎”。百戏场面中,有一大力士头顶长竿,竿上三童子,攀援其上,做各种惊险动作,古代称之为“寻橦”。敦煌遗书P.3777号《凡节度使新受旌节仪》中,记录了当时地方官吏出行仪式、礼仪程序、人员配置、队列位置、军乐阵容编制等内容。其中有关“州府伎乐队舞”的记录,与这两幅出行图对应相符。可见当时绘制出行图及所安排之乐队歌舞等,是有一定典章制度的文字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