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

文学全文图书 文学参考书目

玄奘原序

作者:玄奘

     
  细数三皇的教化事业,远观五帝的文字记录,庖羲在东方创造文明之初,皇帝无为而治之始,先王管理民众,分封而治。既而唐尧奉天承运,恩泽流布四海。自此以来,徒然流传记事之书,先贤事迹只能在史书中听说,哪里还能遇得上有道明君,以无为之道治理天下呢?
  我大唐效法天道,治理天下;顺应潮流,掌握纲纪;一统天下,光耀寰宇。我大唐的皇帝就是三皇再世,他的光芒照耀八方,仁德远播,瑞风扬及远方,就如同天地养育人民,风雨滋润万物。东夷朝贡,西戎驯服,帝业永传,拨乱反正,大唐的功德超越前王,囊括先代。一统江山,功绩神伟。不把我的西行经历记载下来,何以颂扬大道,何以显耀伟业。我将根据游历所至,叙述各地风情,虽未详考方位,细辨风俗,但使人了解大唐声威所及,已超越了三皇五帝。一切生灵,都得到大唐慈惠的仁泽;所有人类,都称颂大唐的丰功伟绩。我发自关中,遍历印度诸国,所见僻远异方之人都臣服我大唐,蒙受我大唐教化。他们称扬我大唐武功,成为美谈;他们赞美我大唐文德,口服心悦。此种状况,详观史籍,闻所未闻;遍览图谱,见所未见。如我不加叙述,何能展现我大唐教化所及?现在就根据所见所闻,记述于此。
  名为索诃的世俗世界(旧称为娑婆世界,或称为娑诃世界,均误)的三千大千国土皆为佛陀的教化之地。如今同一日月照临四个天下,诸佛均在这里教化众生,他们示现种种变化,导引圣贤凡夫。
  为苏迷卢山(唐语称为妙高山,旧称须弥,或称须弥娄,皆为误称或略称)(学者认为此山为喜马拉雅山),是由四种宝物合成,位于大海之中,其下由金刚轮子托着,日月绕其回转,众天神在此邀游栖宿。七重金山、七个大海环绕在它的周围,诸山之间的海水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的八种功德。七重金山之外,是咸海,海中有供人居住的陆地,大致有四个洲。东面叫毗提诃洲(旧称弗婆提,或称弗于逮,均误),南面叫赡部洲(旧称阎浮提洲,或称剡浮洲,均误),西面叫瞿陀尼洲(旧称瞿耶尼,或称劬伽尼,均误),北面叫拘卢洲(旧称郁单越,或称鸠楼,均误)。金轮王统领四洲,银轮王统领东、南、西三洲,铜轮王统领东、南二洲,铁轮王只统领赡部洲。所谓轮王,是指他们将即大位之时,由于福德感应,有大轮宝从天浮空而来,由于各自感应的轮宝有金、银、铜、铁的不同,所统领的地域有四、三、二、一的差别。根据先前的祥瑞,定下了诸王的名号。
  在赡部洲的中心地区,有阿那婆多池(唐语称为无热恼。旧称阿耨达池,误)(学者认为此池即今喜马拉雅山的玛纳萨洛瓦湖)。它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方圆为八百里。池岸装饰有金、银、琉璃等宝物。池中金沙闪闪,池水清澈如镜。八地菩萨(指“八部众”中的龙众——译者注)以誓愿之力,化为龙王,住在池中。龙王以愿力使池中清澈之水外流,供养赡部洲,因此池东面银牛口流出夕克伽河(旧称恒河,或称恒伽,讹也)(实即现在的恒河——译者注),绕池一周,流入东南大海中。池的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旧称辛头河,误)(实即现在的印度河——译者注),绕池一周,流入西南大海中。池的西侧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旧称博叉河,误)(实即现在的姆河——译者注),绕池一周,流入西北大海中。池的北侧水精狮口流出徙多河(旧称私陀河,误)(实即现在新疆境内的叶尔羌河和塔里木河——译者注),绕池一周,流入东北大海中,有人说它潜入地下,成为地下河,又从积石山冒出,也就是说,徙多河是中国黄河之源。
  当时没有轮王应运而生,赡部洲有四大君主,南方象主之地炎热潮湿,适宜大象的生长,西方宝主之地临海多宝,北方马主之地寒冷风烈,适宜马的生长。东方人主之地风和日丽,人口众多。所以,南方象主之国的居民性情暴烈而专意求学,精通异术,其服饰横披巾布,右露臂膊,头顶扎髻,四面下垂;人们以族为别,聚邑而居,房舍重楼叠阁(实指印度之人)。西方宝主之地的居民,无礼义,重财货,服饰短小,左露臂膊,他们剪断头发,留长胡须,他们居在城郭之中,追逐经商之利(实指中亚的康国,今以撒马尔罕为中心之地)。北方马主之地的居民,生性狂暴,习于杀戳,他们居在圆形毡帐中,像鸟一样逐水草放牧(实指突厥及其他游牧民族)。东方人主之地,居民机敏聪慧,倡行仁义,头饰冠带,衣襟向右,车马服饰井然有序,安居乡土,轻易不迁,重积财物(实指唐朝)。南、西、北三主之地的居民,崇尚东方,其居室向东开窗户,早上向东朝拜。东方之地的居民,崇尚南方。各地风俗习惯之差异,大概就是这样。至于君臣上下的礼仪,典章制度的规范,东方人主之地,无人能及。教人清心寡欲,放下外物之累,脱离生死苦海,南方象主之国的理论最为优越。这些都见载于经文典籍,闻听于民间传说中;范围广泛,涉及古今,考诸见闻。然而佛法兴起于象主之国,流传到东方时,因翻译和方言的原因造成了许多错误。所以孔子说:“必须先正名”,重要的是没有错误。
  人的性情有刚柔的差异,语言有发音的不同,这是因为环境和习俗不同所致。关于山川物产、风土人情的差异,东方人主之地的史书记载最为详尽;北方马主之地、西方宝主之地,史书记载也算完备,在此可以不讲。至于象主之地(实指印度——译者注),古代之事无详细记载。有的书上说这个地区炎热潮湿,有的说其地民风仁慈,其方志时有提及,但语焉不详,难道是其地之“道”时隐时显,其地之“运”时有变换之故?所以,羡慕中华声教而归化,受益中华恩泽来臣服,跨越重重险阻到达玉门关,进贡奇方异物,而朝拜天子的域外之人,也难得提及该地情况。由于这些原因,我访道远游,在请教求益的空隙,把当地的风土人情记载了下来。自黑岭(即今兴都库什山,即本书多次提及的“雪山”“大雪山”——译者注)以东之地,都是胡人的习俗,胡人种族虽相同,但都按群划分,画定地界,各有疆土,大体是土著。他们建有城郭,从事农业或畜牧业,重财轻义,嫁娶没有礼仪,尊卑没有次序;听用妇人之言,男人的地位低下。实行火葬,葬期不定;划破头脸,割伤耳朵,割断头发,撕裂衣裳,屠杀群畜,祭祀神灵。喜事穿白服,凶事穿黑衣。在此只是概括地讲出其大致的风俗。至于不同的政体制度,将随地另述。印度的风俗,记载在下文中。

大唐西域记/玄奘(唐).—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