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

文学全文图书 文学参考书目

卷一⊙进入印度前的三十四国及相关地区(1)

作者:玄奘








     
  本书记述了西域128个国家和地区的都城、疆域、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物产风俗、宗教信仰,此外对其他十余个国家的地理、历史也有所涉猎。这是一部取经游记巨著。书中除生动描述了印度雁塔传说、那烂陀学府以及诸如佛祖成道、佛陀涅磐等无数佛陀圣迹、佛教传说故事。内容全面系统,翔实生动,先后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国文字广为传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历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卷一⊙进入印度前的三十四国及相关地区
  本卷具体记述了玄奘到达印度前的行程,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该地区当时的地理、历史、宗教状况。本卷所述之地绝大多数为玄奘亲履之地,只有少数地区得于传闻。在本卷中玄奘记载了今阿富汗著名的巴米扬大佛。本卷的记述为我们了解隋唐时期的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中西交通等状况提供了价值很高的史料。
  阿耆尼国
  离开高昌旧地,从距此最近的阿耆尼国(旧称焉耆)(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说起。
  概况 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都城方圆六七里。该国四面环山,道路险峻,易于防守。
  文明简述 溪泉河流纵横交错,人们引水灌溉农田。土地宜于种植糜子、黍子、冬小麦、香枣、葡萄、梨、花红等作物和水果。这里四季气候温和,舒适宜人,民风淳朴。文字以印度为准,略有增删。人们以粗毛织品作服饰,剪断头发,不束头巾。货币为金钱、银钱、小铜钱。国王是本国人,勇而少谋,喜好自夸,国无纲常法纪,政令松弛不严。有寺庙十多所,僧徒两千余人,研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经典,研习的佛经义理、戒律仪轨完全遵循印度,研习者以印度原文为依据进行探索。信徒遵循戒律仪轨,洁身自好,勤奋修行。然而他们有时吃“三净肉”,停留在修行的初浅阶段。
  从此地往西南走二百余里,翻过一座小山,渡过两条大河,向西走就到了一片平原,再走七百多里,就到了屈支国(旧称龟兹)。
  屈支国
  概况 屈支国(今新疆库车县一带)东西长一千余里,南北长六百余里,都城方圆十七八里,土地适宜种糜子、麦子,出产粳稻、葡萄、石榴,盛产梨、花红、桃子、杏子,矿产有黄金、铜、铁、铅、锡。气候温和,民风淳朴。文字以印度为准,略有改变。管弦、歌舞、伎乐水平高于其他国家。人们穿彩绸、毛布且剪发、戴帻帽。货币用金钱、银钱、小铜钱。国王是屈支族人,智谋平庸,受制于强臣。其地风俗是孩子生下来后,就用木板箍扎头部,好让头部扁平一点。其国寺庙有一百多所,僧徒有五千多人,信众们研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典籍、戒律、仪轨以印度为准,研习者直接研习印度原文。他们尚处在佛教的初浅阶段,兼食“三净肉”,信众皆洁身自好,钻研佛典,努力获取修行之功。
  龙种恃勇招祸 在屈支国东部有一座城池,城池的北面天祠前有一个大龙池。池中之龙往往出水,化作马形,这些马形之龙与附近的母马交配,就生下了龙驹,这些龙驹,性情刚强,难以驯服。龙驹后代始可驯服驾驭,所以屈支国多出好马。该国的老人们说:近代有一个国王,名叫金花,他治理国家政治清明,感动了池中之龙,龙愿意为他驾车。国王临终时,用鞭子触动了龙的耳朵,龙即隐没池中,至今不曾显形。这座城没有水井,人们取用龙池之水。池中之龙曾化作人形和众女交媾,所生之子骁勇无比,跑起来能赶上狂奔的骏马。于是龙的血统扩展开来,这里的人都成了龙种,他们凭借勇力作威作福,不从王命。国王于是招引突厥人,屠杀城中之人,老少皆被杀戮,无一幸免。至今城中荒芜,人烟断绝。
  佛寺与圣迹 荒城以北四十余里与山曲相接处,隔河有两座佛寺,都叫昭怙厘,东西相对。寺内佛像装饰精美,巧夺天工。僧人们洁身自好,严守戒律,修行极为勤勉。东面的昭怙厘佛堂中有一块玉石,面长两尺有余,颜色黄白,形如海蛤,上面有佛陀的脚印,长一尺八寸,宽六寸,斋日就会放出光芒。
  高僧预政 大都城西门外,路两旁均有站立的佛像,高九十余尺。在佛像前面,设有五年一次的法会会场。每年秋分开始的数十日内,全国僧徒都来此集会。上自君王,下至学者、百姓,全都停止世俗事务,更衣持戒,听高僧讲经说法,如饥似渴,乐此不疲,各佛寺装饰佛像且缀以奇珍异宝,使其光彩夺目,在佛像身上披上锦绣绸缎,装到车上,动辄就有数千佛像云集法会会场。通常在每月十五日、月底,国王和大臣商议国事,征求高僧意见后,再公开宣布。
  阳具割而复生 从法会会场向西北渡河,就到了奢理贰佛寺(唐言奇特佛寺),佛寺明亮宽敞,佛像精致美观。僧人严肃认真,勤勉修行,从不懈怠,个个年高德望,博学多才,因此,远方才俊倾慕而至。国王、大臣、学者、平民,豪门大族,都来供给他们饮食、衣服、卧具和医药,且敬意有增无减。当地老人们说:此地原来的国王,崇敬佛、法、僧三宝,将要远游四方,瞻仰佛祖遗迹,于是诏令其同胞之弟,摄政理事。其弟受命之后,暗自割去阴茎,以防将至之祸。他将割下的阴茎封在一个金盒子里,呈给王兄。国王说:“这里面放的是何物?”其弟回答说:“你回来的那一天,可以打开看。”国王即将金盒交给相关人员,随军看护。国王远游回国后,果然有人祸害王弟,说:“国王命其管理国事,他却在宫中淫乱。”国王听说后极为震怒,欲对其弟施以严酷刑罚。其弟说:“我不敢逃避责任,请你打开金盒子”,国王打开一看,见一割断的阴茎,说:“这是什么东西?你想表明什么?”王弟回答:“你云游远方,命我留下处理国事,我惧怕谗言之祸,已割断阴茎表示清白,今阴茎已成铁证,愿你明察。”国王深为感动,两人感情更加深厚,自此,王弟可自由出入内宫。日后王弟行路,见一农夫,赶着500头牛,要进行阉割,王弟见而沉思,物伤其类,倍增伤感:“我的身体今已不全,难道不是往世业因所致?”就用财宝买下了这群牛,由于慈善之力的感应,他的阴茎又长出来了。由于阴茎完整,他就不再入宫。国王奇怪地问他,他便陈述了事情的始末,国王认为此事奇特,于是建造一座佛寺,表彰其弟美好事迹,使之流芳后世。
  从这里向西走六百多里,经过一片小沙漠就到了跋禄迦。
  跋禄迦国
  地理概况 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一带),东西长六百余里,南北长三百余里。该国都城方圆五六里。
  文明与信仰 土产气候、风土人情、书面文字、法令规则与屈支国相同,语言稍有差异。该国所产细毡和细麻布为邻国所看重。有佛寺数十所,僧人千余人,僧人们研习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
  凌山及大清池
  凌山之险 从该国往西北走三百余里,穿过沙漠,到了凌山,凌山(今帕米尔高原北端)是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北端,这里的河流多是从西向东流,山谷中的积雪终年不化,道路险阻,寒风凛冽。常有“暴龙”雪崩之灾,侵犯行人。途经此地之人,不得穿红衣,不得带葫芦,不得大声呼叫。如果稍有违犯,灾祸瞬即而至,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遇者丧命,难以生还。
  咸苦清池 在凌山中走四百余里,即到大清池(或称热海,或称咸海,今伊塞克湖)。大清池方圆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窄。此池四面环山,众流交至,水呈青黑色,味道又苦又咸,波涛汹涌,鱼龙混杂,时有灵怪出现,所以往来旅客,常在此祈求神灵赐福,水产物虽多,无人敢去捕捞。
  素叶水城
  概况 从大清池往西北走五百多里,就到了素叶水城(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共和国托克玛克城西南),该城方圆六七里,多国商人杂居于此。土质宜于种植糜子、麦子、葡萄,树木稀疏,寒冷多风,居民穿毛毡和麻布。
  突厥之城 素叶水城以西有九十座城池,相互独立,各有君主。虽然不相臣服,但都听命于突厥。
  窣利地区(北起锡尔河北的楚河上游,南抵阿姆河北)
  总述 从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国的广大区域称为率利,居民称为率利人,文字语言也以窣利相称。窣利文文字字母简略,有二十多个,字母可以互相组合,辗转衍生,因此,产生的词汇越来越多。略有文书记录,文字要竖读,师徒转相传授文字知识,从不间断。居民穿毛毡、粗布、毛布、细毛皮。下面衣服短小。剪齐头发,露出头顶,有的全部剃光,以彩色绸锻装饰前额。百姓虽身材高大,但生性胆怯,民风浇薄,行事多诈,生性贪婪,父子之间也斤斤计较,财富多者地位高,无门第高低。虽富有巨万之财,服饰饮食也极简陋。农耕与经商者各占其半。
  千泉 从素叶城往西走四百多里就到了千泉(地在今吉尔吉斯山脉北麓)。千泉方圆二千多里,南对雪山,其他三面都是平原。此地土地肥沃,水量充沛,林木茂盛,晚春之月,繁花似锦。因有泉池千余所,所以名为千泉。突厥可汗常来此地避暑,此地畜有群鹿,鹿身多系铃环,且温驯与人亲近,不会惊慌逃走。可汗宠爱群鹿,下令部属:如有人杀鹿,格杀勿论。所以此地群鹿,皆可终其天年。
  呾逻私城 从千泉往西走四百五十里就到了呾逻私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城)。此城方圆八九里,各国商人杂居于此,物产气候与素叶水城大致相同。
  小孤城 从呾逻私城往南十多里处有座与世隔绝的小城,城中三百多户居民,本是中原汉人。过去被突厥掳掠,后招集本国同胞,一同守住此城,并在此定居。他们的服饰举止,与突厥相同,但语言礼仪,仍存汉地风貌。
  白水城、恭御城(二城在今塔什干东北) 从中原汉地居民的小城往西南走两百多里,就到了白水城,此城方圆六七里,物产之丰富,气侯之宜人,胜过呾逻私城。
  再往西南走两百多里,就到了恭御城。此城方圆五六里,土壤肥沃,林木茂盛。
  从恭御城往南走四五十里,就到了笯赤建国。
  笯赤建国(故址在今奇姆肯特) 方圆一千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草木茂盛、花果繁多,葡萄多,也很珍贵。城池数百座,各有君主,均独立行事,不相隶属。虽然据城割地,各有疆域,但总称笯赤建国。
  从此地向西走两百多里,就到了赭时国(唐语称为石国)。
  赭时国 (大致范围在今锡尔河支流奇尔奇克河流域),方圆千余里,西临叶河(今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注入咸海,全长1370千米),东西窄,南北长。物产气候与笯赤建国相同。城池数十座,各有君主,没有统一的国王,为突厥所役使。从此地向东南走一千多里,就到了*(左忄右市)捍国。
  *(左忄右市)捍国与窣堵利瑟那国(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西北部的乌拉秋别城西南的沙赫里斯坦)
  *(左忄右市)捍国,方圆四千余里,四面环山,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花果繁多,适宜养羊养马。寒冷多风,民风彪悍。该国语言与他国不同,居民面容丑陋。几十年来,没有强有力的君主,大小头领以力相争,彼此不相臣服,他们凭借河流,据守山川,以此划分地盘和城池。
  从*(左忄右市)捍国往西走一千多里,就到了卒堵利瑟那国。
  窣堵利瑟那国,方圆一千四五百里。东临叶河,叶河发源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北端,流向西北,水波浩荡,水色混浊,水势迅急。该国物产风俗与赭时国相同,有自己的国王,但依附突厥。
  大沙碛 从赭时国向西北就进入了大沙漠,这里没有水源,没有草木。风沙弥漫,茫茫无边,只得远望大山,追寻先行者遗骨来确定行走的方向和路径。走了五百余里后,抵达飒秣建国(唐语称为康国)。
  飒秣建国 (今撒马尔罕北端)方圆一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窄。该国都城方圆二十余里,极险固,人口多。各地珍宝货物,多在此交易。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林木茂盛,花果众多,多出好马。能工巧匠,远胜他国。气候温和,民风彪悍。周边胡国,皆以此国为中心。该国的礼仪规范,是远近各国的榜样。国王豪迈勇猛,邻国皆俯首听命。该国兵强马壮,被称作“赭羯”的武士众多。这些武士勇猛刚烈,他们视死如归,无人可敌。
  从飒秣建国往东南走,就到了弭秣贺国(唐语称为米国)。
  弭秣贺等七国 弭秣贺国(今擞马尔罕东南一百公里处的麻坚),方圆四五百里。坐落在山谷中,东西窄,南北长。物产风俗与飒秣建国同。从该国往北可抵达劫布呾那国(唐语称为曹国)。
  劫布呾那国 (今撒马尔罕约十公里的泽拉夫善河北岸),方圆一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窄。物产风俗与飒秣建国相同。从该国往西走五百多里,就到了屈霜你迦国(唐语称为何国)。
  屈霜你迦国(今撒马尔罕西北约一百公里处),方圆一千四五百里,东西窄,南北长。物产风俗与飒秣建国同。从该国往西走二百余里,就到了喝捍国(唐语称为东安国)。
  喝捍国(今泽拉夫善河北岸),方圆千余里。物产风俗与飒秣建国相同。从该国往西走四百余里,就到了捕喝国(唐语称为中安国)。
  捕喝国(今泽拉夫善河下游的布哈拉),方圆一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窄。物产风俗与飒秣建国同。从该国往西走四百余里,就到了伐地国(唐语称为西安国)。
  伐地国(今布哈拉西南),方圆四百余里,物产风俗与飒秣建国相同。从该国往西南走五百余里,就到了货利习弥伽国。
  货利习弥伽国(在今阿姆河下游两岸三角洲地区),沿缚刍河(今阿姆河)两岸分布,东西宽二三十里,南北长五百余里。物产气候与伐地国相同,语言稍有差异。
  从飒秣建国往西南走三百余里,就到了羯霜那国(唐语称为史国)。
  羯霜那国 (在今撒马尔罕西南),方圆一千四五百里。物产风俗与飒秣建国同,从该国往西南走二百余里,就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险道难行,既无人烟,又无水草,在山中往东南走三百余里,就进入了铁门(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达尔本特西约13公里处,为著名的隘口)。
  铁门两侧皆山,又陡又高,虽有狭窄小路,但险要难行,小路两旁石壁,颜色似铁。山口安有大门,门以铁加固,又多铁铃铛挂在门上,由于此地险要坚固,所以有铁门之称。
  睹货逻国故地(地处今阿富汗东北部的阿姆河两岸一带)
  总述 出铁门,即达前睹货逻国(旧称吐火,误)境内。该地区南北三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连葱岭,西接波剌斯(波斯,今伊朗),南临大雪山,北依铁门,缚刍河贯全境,向西奔流。几百年来,该国王室无后,部族酋长互争雄长,他们据山川之险,分为二十七国,虽然划地割据,但都臣服于突厥。此地气候温暖,但疾病也多。冬末春初,久雨不断。所以从此地向南一直到滥波国(今阿富汗东北的拉格曼省一带)之北,各地瘟疫流行。僧人们自十二月十六日即入室安居,直到次年三月十五日才止,就是为了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因地制宜制定的教规。此地居民生性怯懦,容貌丑陋,略知信义,不太欺诈。居民语言举止,与他国稍异。文字字母有二十五个,当地居民用它们辗转组合,来表达事物。文书自左向右横读,文书记载之多,超过了率利地区(即今索格底亚那地区)。居民多穿棉布服装而少穿麻衣,货币为金钱、银钱等,模样与他国不同。
  沿缚刍河的北岸向下游走,即抵呾蜜国。
  呾蜜等十一国 呾蜜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阿姆河北岸的铁尔梅兹稍南),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都城方圆二十余里。国土东西长、南北窄。境内有佛寺十余座,僧人千余人。各地的窣堵波(即日称所谓的浮图,又称鍮婆、塔婆、私鍮簸、薮斗波、皆误)及佛祖像,多神异,很灵验。自此国向东走即抵赤鄂衍那国。
  赤鄂衍那国(今铁尔梅兹东北的迭瑙),东西四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都城方圆十余里。境内有佛寺五所,僧人极少。从该国向东走即达忽露摩国。
  忽露摩国(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稍西),东西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都城方圆十余里,国王是奚素突厥人。境内有佛寺两所,僧人百余人,从该国向东即抵愉慢国。
  愉慢国(今杜尚别附近),东西四百余里,南北百余里。都城方圆十六七里,国王是奚素突厥人。境内有佛寺两所,僧人极少。从该国向西南行至缚刍河畔,即达鞠和衍那国。
  鞠和衍那国(今塔吉克斯坦西部的卡巴第安),东西两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都城方圆十余里,境内有佛寺三所,僧人百余人。从该国向东即达镬沙国。
  镬沙国(今塔吉克斯坦西部的库尔干秋别之北),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该国大都城方圆十六七里,从该国向东即达珂咄罗国。
  珂咄罗国(今库尔干秋别东北一带),东西千余里,南北千余里。都城方圆二十余里。国境向东与葱岭相接,可达拘谜陀国。
  拘谜陀国(今瓦克什河上游的苏尔霍勃河流域),东西两千余里,南北两百余里,全境居于葱岭山脉之中。该国大都城方圆二十余里,西南临缚刍河,南接尸弃尼国。
  向南渡过缚刍河,可至达摩悉铁帝国、钵铎创那国、淫薄健国、屈浪拿国、呾摩呾罗国、钵利曷国、讫栗瑟摩国、呾逻缚国,这些国家的情况,都在归途的部分(见本书卷十二)中有记载,从活国向西南走,即达缚伽浪国。
  缚伽浪国(今阿富汗东北昆都士以南的巴格兰),东西五十余里,南北二百余里,都城方圆十余里,从该国向南可达纥露悉泯健国。
  纥露悉泯健国(今巴格林以西的艾巴克),方圆千余里,都城方圆十四五里。从该国向西北走可达忽懔国。
  忽懔国(今艾巴克以北的塔什库尔干城附近),方圆八百余里,都城方圆五六里。境内有佛寺十余所,僧人五百余人。从该国向西可达缚喝国。
  缚喝国(即中国所称之大夏国,其国都故城在今阿富汗北部的巴里赫旧城),东西八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北临缚刍河。都城方圆二十余里,人皆称为小王舍城,其城虽然坚固,但居民甚少。物产富饶,水生、陆生的花卉品种,多得难以详列。有佛寺百余所,僧人三千多名,僧人皆研习小乘佛教。
  小王舍城西南方向有所新佛寺,该佛寺是该国已故国王建造的,大雪山以北地区,只有这所佛寺中撰作经论的大师代代相续,不曾中断。该寺佛像以名贵珍宝制作,屋宇饰以奇异宝物,所以,诸国君王贪求其财宝而来抢劫。佛寺中原有的毗沙门天像,灵验可靠,暗中保卫着该寺。近来突厥叶护可汗的儿子肆叶护可汗,率领部落中全部武装力量,偷袭佛寺,意欲夺去珍宝。在离寺庙不远处驻扎军队。夜晚梦见毗沙门天训斥他:“你有何等力量,竟敢毁坏此寺?”接着,用长戟,戳穿他的胸背,可汗惊醒后,心痛难去,就告诉属下梦境征兆,遣人飞马迎请众僧,欲示忏悔之意,可是使者尚未返回,可汗就已丧命。
  佛寺内南佛堂中有一佛澡罐,有一斗多的容量,色彩斑斓,说不清是以何金所造,道不名是以何石所制。又有一佛牙舍利,长一寸有余,宽八九分,色呈黄白,质地光洁。又有一佛扫帚,以迦奢草(海滨沙滩地区的一种茅草——译者注)扎成,长一寸有余,围宽约七寸,其把柄饰有各种宝物。每逢六斋(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这6天的斋日——译者注)之日僧俗聚会之时,这三件宝物便要拿出来供人礼拜,为诚心所感时,宝物会放出光芒。
  佛寺北有一佛塔,高二百余尺,涂有金刚石的粉末,装缀有众多珍宝。塔中的舍利子,时常放射灵光。
  佛寺西南有一精舍(泛指佛教寺院——译者注),建立多年,远方高僧大德,齐奔至此,其中证得四果之人,难以详细列举。罗汉们将入涅槃时,显示神通,了解他们的人便为之建造佛塔,各种佛塔基址相连,多达数百座。有些人虽然也证得圣果,但他们不显神通,这类人数以千计,他们入灭后,没有佛塔类的标记。如今这里一百余名僧人,早晚不懈,勤勉修证。其中哪些已超凡入圣,哪些还是凡夫俗子,难以揣测。
  都城西北五十余里处有座提谓城,此城之北四十余里处有座波利城。城中各有一佛塔,塔高三丈有余。往昔我佛初证圣果,从菩提树起身,前往鹿园。当时有四位长者感遇我佛威德,随佛一道前行,向佛贡献炒麦粉和蜂蜜,佛为他们解说带给凡人和天神福地的道理,使他们最先听到了五戒十善的道理。二人听了佛的教诲后,请求佛赐予能供养之物,佛就将自己的一些头发、指甲赠给他们。二位长者将回本国之时,向如来请教礼敬所赠物的方式。佛将僧服中的“大衣”僧伽胝(旧称僧伽梨,误)叠成四方形,放在最下面;后又脱下“上衣”郁多罗僧,再脱下“覆膊衣”僧却崎(旧称僧祗支,误),叠放在一起,然后倒覆食钵,竖立锡杖,按照这个次序,就构成了佛塔。两位长者遵佛之命,各还自己城内,依佛的旨意,修造了两座佛塔,这就是佛教中最早的塔。
  都城西七十余里处有一座佛塔,高二丈余,这是过去迦叶波佛时代造的。
  从大城西南进入雪山阿,就到了锐秣陀国。
  锐秣陀国 (今阿富汗的波尔克西南兴都库什山),东西六十里,南北百余里。都城方圆十余里,从该国往西南走可达胡寔健国。
  胡寔健国 (今阿富汗西北巴尔干南部),东西五百余里,南北千余里,都城方圆二十余里。多山川、出好马。从该国往西北走,可达旦剌健国。
  旦剌健国 (今阿富汗昆都士一带),东西五百余里,南北五六十里。都城方圆十余里,西接波剌斯(即波斯——译者)国界。
  从缚喝国往南走百余里,可达揭职国。
  揭职国 (今巴尔赫故城南),东西五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都城方圆四五里,土地硗确,山丘绵延。花果少而豆类、麦类甚多。气候寒冷,民风刚烈。有寺庙十余所,僧人三百多,僧人皆研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
  从该国往东南行,可进入大雪山,山高谷深,峰高岩险,风雪不断,即便是盛夏时节,依然是冰冻天地,积雪满山,小路难行。山神鬼魅,兴妖作怪,肆无忌惮;盗匪猖獗,专事杀人越货。在山中行走六百余里,走出睹货逻国境,即达梵衍那国。
  梵衍那国
  概况 梵衍那国(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最西端的巴米安),东西两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地处雪山的山区中。人们凭依山势,形成居住村镇。该国都城,筑在山崖上,跨越峡谷六七里,北靠悬崖。该国产冬小麦,花卉、果树甚少,适宜放牧,多羊马。气候寒冷,民风刚烈、粗犷,人民所穿皮衣毛布,与当地气候、风俗很相应。与睹货逻国相比,文字、风俗、教化及所用货币相同,语言稍有差异,居民的仪态容貌大致相同。与周邻国家相比,人民特别淳朴守信。上自佛、法、僧三宝,下至各种神灵,人民皆竭诚崇信。天神显祥瑞、示灾变,过往商人莫不祈求福惠,该国有佛寺数十所,僧人数千,僧人们将小乘佛教说出世部奉为佛法的正宗。
  石佛立像 在梵衍那国都城东北的山曲处有一座石刻的佛站立像,高一百四五十尺,金光闪闪,珍宝饰物辉煌灿烂。佛像之东有一佛寺,是该国已故国王所建。佛寺之东有一黄铜制作的释迦牟尼佛像,高一百多尺,佛像是分段铸造,组装而成。
  佛入涅槃卧像 都城东二三里的佛寺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长一千多尺。每当国王在此地开设无遮大法会时,上自国王的妻子儿女,下至国库珍宝,全都拿出来布施给佛教僧众。国库里的财物用完了,国王又以身体施舍,然后,群臣再出资将国王从僧人那里赎回。类似事情,经常发生。
  佛及金轮齿 从有卧像的佛寺向南走二百余里,翻过大雪山,再东行到小川泽,此地泉水明澈如镜,林木青翠。该处有一所佛寺,寺中有佛牙及世界初成时独觉佛的牙齿,长五寸有余,宽不足四寸;另有金轮王牙齿,长三寸,宽二寸。商诺迦缚娑(旧称商那和修,误)大罗汉所持之铁钵,容量为八九升。凡属三贤菩萨的圣物,都用黄金包装封口。
  神异法衣 还有商诺迦缚娑的一件九条法衣,法衣为暗红色,是用设诺迦草的纤维织成。商诺迦缚娑是阿难的弟子。在前世中,用设诺迦草法衣,于解安居的那一天,布施给众僧。由于有这一善举的力量,他在五百世的中阴和生阴期间,一直穿这件衣服。他最后一世时,此衣与生俱来,身子长高了,衣服也随着变宽;阿难度他出家时,这件衣服变成了他的法衣;受具足戒时,此衣又变成九条法衣。在他将圆寂时进入极高的禅定境界,凭依智慧愿力,留下这件法衣,随同佛法存留到最后,待佛法灭尽之后,方才变坏。如今已稍有损伤,此说确实可信。
  从此地向东行走进入雪山,翻越黑岭就到了迦毕试国。
  迦毕试国
  概况 迦毕试国(其首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喀布尔北60公里处)方圆四千余里,北靠雪山,其他三面为黑岭所绕。都城方圆十余里。境内宜种谷、麦,多产水果,树木,出好马和郁金香。他国奇珍异货多在此国交易。寒冷多风,居民性格暴躁,行事粗犷,言辞不雅,婚姻杂乱。与睹货逻国相比,文字大体相同,但习俗、语言、风教差异颇大。居民多穿细毛布、毛皮以及粗毛皮。货币为金钱、银钱和小铜钱,货币模样不同于他国。该国国王为刹利种姓,智勇双全,威震邻境,臣服了十多个国家,并且爱护百姓,崇敬佛、法、僧三宝,每年制作一尊一丈的银质佛像,同时召开无遮大法会,救济贫苦百姓,恩惠泽及鳏夫寡妇。该国有佛寺一百多所,僧人六千多,僧人多研习大乘佛教。佛塔、佛寺高耸恢弘,肃穆洁净。另有天祠几十所,外道信徒一千多,这些外道信徒或为露形派,或为涂灰派,他们串连死人头骨作为头饰。
  中夏质子 该国都城以东三四里处的北山脚下,有座大佛寺,内有僧人三百多名,这些僧人都学习小乘佛教。听老人讲,从前分赴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震邻邦,化及远方,他整顿武备,开疆拓土,国土达到葱岭以东,河西地区臣属于中原王朝的小邦国王慑于他的威势,纷纷将儿子送去做人质。迦腻色迦王得到这些人质后,优礼相待,根据寒暑变换人质住处,人质们冬天居于印度各国,夏天又回到迦毕试国,春、秋季节居于健驮逻国。在人质冬、夏和春、秋季节居住的地方各建佛寺。现在这所大佛寺即在人质夏天居地所建。所以,每间殿堂的墙壁上均画有人质的肖像,这些肖像的容貌服饰与中国很接近。以后,人质回到祖国,心念故居,虽然山川阻隔,仍不断地供奉该寺。所以现在的僧人每年到入安居、解安居之日,就大兴法会为各位人质祈求福祉,这一做法相沿不绝,以至于今。
  该寺佛院东门之南的大神王像右脚下面,有一坑穴,藏有珍宝,这是当年人质所为,那里有一铭文,是这样说的:“佛寺朽坏,可取珍宝整修。”近来,边鄙之地有一国王,贪婪凶暴,听说该寺多藏珍宝,于是驱逐该寺僧人。正在派人挖掘珍宝之时,大神王冠上的鹦鹉像突然拍打翅膀,惊叫起来,大地为之震动,挖宝的国王及其所统辖的军队惊慌失措,纷纷倒地,很久才得以起身,谢罪后逃回本国。
  佛寺以北的山岭上有数所石室,这是人质们修习禅定的处所。石室中多藏众室,石室旁有铭文,并立药叉像守护。有人想打开石室,取出其中珍宝,守护的药叉神便变作其他动物,或作狮子,或作蟒蛇、猛兽、毒虫,这些奇形怪状之物震怒而起,因此无人敢挖掘这些石室。
  石室西二三里处大岭上有观自在菩萨像,如有人至诚礼拜,愿见菩萨,菩萨会从像中显出神妙色身,安慰他。
  曷逻怙罗佛寺 自都城往东南走三十余里可到曷逻怙罗佛寺,寺旁有一佛塔,高一百多尺,在斋日期间,常常会放出光芒。塔顶覆钵形石的缝隙间会流出黑色香油,夜深人静之时,常听到塔中传出来音乐之声。老人们说:“这是该国大臣曷逻怙罗所建,塔成后,曷逻怙罗夜里梦见有人对他说:你所建佛塔没有舍利,明早有人献给国王,你应请求国王赏给你。”第二天一早,曷逻怙罗就入朝请求国王:臣下自知不才,但还是想提出一个请求。国王问:你欲求何物?他答:今日有人献给陛下的第一件物品,望开恩赐予臣下。国王说:好。曷逻怙罗就站立在宫门外,观望来者。不久,有一人拿着一舍利瓶,曷逻怙罗问:“你有何物献给陛下?”来人答道:“佛舍利。”曷逻怙罗道:“我且为你看护,你应先去禀告陛下”,曷逻怙罗恐国王珍爱舍利而反悔之前的赏赐之恩,急忙前往佛寺,登上佛塔,受其诚意所感,塔上的石覆钵自行开启,他安好舍利,立即退出,但是衣襟却被夹在石缝里。此时国王派人追来要舍利,但是塔石已经合拢了,由于夹有衣襟,所以石缝里会流出黑色的香油。
  霫蔽多伐剌祠 从都城往南走四十余里,可到霫蔽多伐剌祠城,每当大地震时,其余地区山崖崩塌,但此地及周邻地带,平静如常。
  从霫蔽多伐剌祠城往南走三十余里,可到阿路猱山,此地悬崖陡峭,山谷幽深。阿路猱山山峰每年增高几百尺,当长到与漕矩吒国(其国都故址在今阿富汗东部)那罗山差不多高时,便崩塌下来。当地的人说:当初,禾刍那天神自远方而来,想住在这山上。山神震恐,摇动山谷。天神说:“你不想我住在这里,所以摇动山谷,其实,你只要稍尽地主之谊,我将会赐你丰厚的财富。我今天就前往漕矩吒国那罗山。当我每年接受国王大臣的祭祀供奉之时,你可以看看。”所以阿路猱山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就崩塌了。
  雪山龙池 从都城往西北走二百余里即至大雪山。山顶有一水池,请雨祈晴,能随人所愿。老人们说:过去健驮罗国有位罗汉,常受此池龙王供养。每至斋日午饭之时,这位罗汉便施展神力,坐在绳床上,凌空而往龙池。有一次,罗汉的侍从沙弥,暗中藏在绳床之下,攀附床缘隐蔽身形,时辰一到,罗汉便前往龙池,到了龙宫才看见沙弥,龙王请他们留下来用餐,龙王用天上的美味款待罗汉,而用人间饭菜款待小沙弥。罗汉用餐完毕,便为龙王解说佛法要义。沙弥像往常一样为师父洗涤餐具,餐具中有剩余的食屑,芳香无比,沙弥十分震惊,他心生恶念,怨师父、恨龙王,于是他发毒誓:“愿各种力量全部显现,断此龙王性命,我为此水池之王。”沙弥发此毒誓时,龙王便觉头痛。罗汉说法教诲,龙王谢罪自责;而沙弥心怀怨恨,毫无悔过之心。回到佛寺后,沙弥以至诚之心,再发毒誓,由于愿力所致,当夜便已死去,死后变成大龙王,大龙王威猛骤发,前来龙宫杀死老龙王,他占据龙宫,臣服了老龙王的部属,在龙宫里发号施令,由于过去他曾发下了毒誓,所以他兴狂风,下暴雨,摧毁树林,并意欲毁掉佛寺。当时迦腻色迦王迷惑不解,向罗汉请教,罗汉即告知事情的原委。迦腻色迦王即在大雪山下为大龙王建立佛寺和佛塔,佛塔之高有一百多尺。龙王夙怨未解,于是兴风作雨。迦腻色迦王一心想弘法救度龙王,而大龙王都以怨恨之心作恶,佛寺、佛塔被毁六次,到第七次时方才建成。迦腻色迦王大功不成,深以为耻,决心填平龙池,毁掉龙宫,于是征发大军,来到雪山下。当时那龙王深为恐惧,变成了一个老婆罗门,勒住王所乘大象而劝阻说:“大王前世广种殊胜善因,所以得为人间君王,天下无不宾服,今日何故与龙相争?龙是畜生,卑鄙低劣但又威猛之极,与之斗力,窃以为不妥。龙能腾云驾雾,浮空踏水,人却不能,大王何必触怒于它?今大王倾一国之兵,与一龙相争。打了胜仗也不会有臣服远方的威风,打了败仗却有了输给敌人的耻辱。我为大王考虑,罢兵回朝为妥。”迦腻色迦王没有听进这一劝告。大龙王于是回到龙宫,发出震天的雷鸣之声,兴起拔起树木的狂暴之风,顿时,飞沙走石,云遮雾罩,天昏地暗,大军和战马惊骇不已。迦腻色迦王于是命令三军归心佛、法、僧三宝,祈求佛法的保护,他发愿说:“我前世广种善因,今天才得以成为人间君王,我威慑强敌,统领南赡部洲,现在受制于这个畜生,这是我福浅之故。但愿各种福力,当下全部展现。”誓毕,他的双肩腾起巨大的火焰,龙王只得退却,一时风平雨静,云开雾散,王令大军每人担运一石,填平龙池。这时,龙王又变成婆罗门,再次向王祈求说:“我是水池中的龙王,畏大王之威,前来归降,但愿大王能同情我,赦免我先前的罪过。大王抚育万物,泽及众生,为何一定要加害我?王若杀我,我与大王都会堕入恶道,你有杀生之罪,我怀报仇之心,则报应不爽,是善是恶大王是分得清的。”迦腻色迦王于是和龙王当众约定:如龙王以后再犯恶业,必不赦免。龙王说:“我因造下恶业,变为龙身,龙的本性凶猛恶劣,不能自我克制,有时怨怒之心发作,便会忘了克制。大王再建佛寺,我决不敢摧毁,请大王派一人在山岭遥望,若黑云兴起,则立即敲打犍椎,我听到声音,嗔恶之心就会平息。”于是迦腻色迦王重修了佛寺,再造了佛塔,派人观望云气,至今也没有间断。
  听当地老人讲:佛塔中佛的骨肉舍利,有一升多,神奇变异之事,难以一一述说。有一次,佛塔中忽然升起烟雾,少许便烈焰奔腾,当时的人都认为佛塔已烧成了灰,但观望许久,却见火灭烟消,只见佛塔上方,舍利如白色玉珠,环绕表柱,宛转而上,升至云天之上,忽又盘环而下。
  如来遗物 在都城西北方向大河南岸的旧王寺里有释迦菩萨童年的乳齿,长一寸多,该寺东南方向另有一佛寺,也叫旧王寺,里面有佛的一块顶骨,宽一寸多,色呈黄白,发孔清晰,又有佛的头发,为青天色,向右盘卷,拉长后有一尺多,卷起来只有半寸。每到六斋之时,国王及大臣都要散花供养这三件圣物。在藏有顶骨的佛寺西南方向有座旧王妃寺,其中有金铜佛塔,高一百多尺。当地的人说:这佛塔中有佛舍利一升多,每月十五日夜,便放射光圈,与月光交相辉映,直至天亮,光圈才逐渐收敛进入佛塔。
  象坚塔 在都城西南有座比罗娑洛山(唐语为“象坚”),此山山神像大象,所以称为象坚。佛在世时,象坚神恭请佛及一千二百罗汉来此大山,山顶有块大石头,佛就坐在那块石头上接受山神的供养。以后,无忧王就在那石头上建造佛塔,塔高一百余尺,现在的人称之为象坚佛塔。也有人说塔中有一升多的如来舍利。
  象坚佛塔的北山石岩下有一汪泉水,称为龙泉,是如来和罗汉们餐后漱口、嚼杨枝的地方,当时他们将杨枝插入土中,如今已是树林茂密,后人在此建造佛寺,寺名鞞铎法(唐语为“嚼杨枝”)。
  从该国往东走六百余里,一路上,只见山谷绵延,峰高崖陡。翻过黑岭之后,便进入北印度境内,到达滥波国(在北印度境内)。
  生死之理
  【原文】又一日,师问修山主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甚么为生死之所流?”修曰:“笋毕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还得么?”师曰:“汝向后自悟去在。”修曰:“某所见祇如此。上座意旨又如何?”师指曰:“这个是监院房,那个是典座房。”修即礼谢①。
  【注释】①礼谢:行礼作谢。
  【译文】又一日,清溪洪进禅师问修山主道:“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什么成为生与死的一类?”修山主道:“笋毕竟要变成竹,如今成篾条使还行么?”禅师道:“你往后自己体悟去吧。”修山主道:“我所见只如此,上座意旨又如何?”禅师用手指指,然后道:“这个是监院房,那个是典座房。”修山主立即礼谢。
  ——《五灯会元》卷八·清溪洪进禅师
  临终付箭
  【原文】师临终时谓众曰:“我有一支箭要付与人。”时有一僧出云:“请和尚箭。”师云:“汝唤什么作箭?”僧喝,师打数下,自归方丈。却唤其僧人来,问云:“汝适来会么?”僧云:“不会。”师又打数下,掷却拄杖云:“已后遇明眼人,分明举似。”便乃告寂。
  【译文】大觉禅师临终时对众人道:“我有一支箭要交付于人。”当时有位僧人走出来道:“请和尚交付箭。”禅师问道:“你称什么为箭?”僧人吆喝,禅师打了他几下,自己就回到方丈。他又叫来那位僧人,问道:“你刚才领会吗?”僧人答道:“不领会。”禅师又打他几下,丢掷拄杖道:“你以后遇到明眼人,再把这事明明白白告诉他。”禅师说完就去世了。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大觉禅师
  如何是心
  【原文】僧问:“见色①便见心。露柱是色,如何是心?”师曰:“幸然未会,且莫诈明头。”问:“如何得出三界?”师曰:“是三界则一任出。”曰:“不是三界又如何?”师曰:“甚么处不是三界?”
  【注释】①色:佛教指一切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相当于物质的概念,但并非全指物质现象。与“心”相对。
  【译文】有僧问抚州龙济绍修禅师道:“见色便见心。露柱是色,如何是心?”禅师道:“幸好你未明白,莫要诈骗明白人。”僧问:“如何能出三界?”禅师道:“是三界就任你出。”僧问:“不是三界又如何?”禅师反问道:“什么处不是三界?”
  ——《五灯会元》卷八·龙济绍修禅师
  净土变·寺院 敦煌壁画 魏晋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敦煌壁画全面而真实地记录了这一世界性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那时的画工们,在临摹佛教图本的同时,不断加入自身的理解和想象,时代的生活和审美情趣自然或不自然地渗透其中,使外来的宗教中国化,世俗化。图中的壁画,描绘的是佛教中的净土寺院,净土思想起源于印度,即清妙胜的世界或地方。佛教认为,十方诸国皆有净土,那是一个没有苦难的理想世界。
  龟兹国国托提卡及王后像 壁画 唐代
  玄奘取经曾经过龟兹国,即我们现在所称的屈支国,它是我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该国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即发源于此。这幅画面中间的人物是龟兹国国托提卡,左侧是其夫人斯瓦杨普拉芭。
  玄奘从哈密至撒马尔罕路程图
  唐太宗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过星星峡,进入哈密,途经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阿克森、干泉、塔什干等地进入印度。玄奘所经过的这条路线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的北道。
  龟兹人形象 壁画 唐代
  龟兹国坐落在库车绿洲的中心,国力最为强盛时,曾北接天山,南临大漠,西邻勒舒,东靠焉耆,其国土面积相当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区。图为表现龟兹人形象的壁画,现存于库车石窟中。
  说法图
  印度佛教在公元初年东传龟兹,大约到了公元二三世纪,龟兹的佛教文化已经得到发展,讲佛法、建寺造像等活动滥觞于龟兹。经过龟兹时,玄奘曾在这里逗留了许久。
  龟兹语佛经
  龟兹国的佛教艺术十分发达,大约在公元初年左右,佛教便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东北部)等地传入龟兹。公元3世纪中叶,龟兹佛教进入全盛时期,至唐代后,龟兹的佛教已经全面普及,对此,玄奘曾作了详细的记录。
  彩陶粟特俑
  生活在中亚绿洲的粟特人,善于经商,在唐代时期,曾经扮演了东西方贸易中介者的角色,将中国的造纸技术、丝绸工艺、金银器、陶器等传入中西亚、欧洲。图为粟特人的面貌特征。
  粟特文摩尼教经典写卷
  在丝绸之路上居住的粟特人,主要来自伊朗东部的索格底亚那地区。在历史上,粟特人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国家政权,他们只是建立了一些分散的诸侯国,然而,即使这样,粟特人也发展了高度的文明,并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字,画面中的这个摩尼教写卷就是粟特人以自己的文字所记录的。
  

大唐西域记/玄奘(唐).—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