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

文学全文图书 文学参考书目

卷三⊙北印度八国(1)

作者:玄奘









  本卷记述了北印度八个国家的民俗、气候与佛教圣迹情况。
  本卷记叙的乌仗那国王族由来的传奇和拘浪拿太子蒙难的故事等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乌仗那国
  概况 乌仗那国(今印度河上游及丝瓦特地区),方圆五千余里,山谷相连,河湖相通,虽然种庄稼,但土地不肥沃。多葡萄,少甘蔗,矿产有金、铁,适宜种植郁金香,林木茂盛,花果繁多。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居民天生怯懦、诡诈,爱好学习,但没有成就,他们将禁咒之法作为专业。多穿白色毛布,其他衣服很少。语言与印度有差异但大体相同。文字礼仪则相互影响。崇敬佛法,信奉大乘。苏婆伐率堵河两岸,过去有一千四百所佛寺,现多已荒废,该国过去有僧人一万八千名,现在越来越少。僧人们都研习大乘佛法,以修习禅定为业,他们喜诵经文,但不深究含义;坚守戒律,清白行事,特别擅长禁咒之法。传世戒律有五部:一是法密部;二是化地部;三是饮光部;四是说一切有部;五是大众部。境内有天祠十余所,外道杂居其中。坚固城堡有四五座,国王多在瞢揭厘城,该城方圆六十七里,人口众多。
  忍辱仙遗址 瞢揭厘城以东四五里处,有一大佛塔,灵瑞之事甚多,佛过去为忍辱仙人时,被羯利王(唐言斗诤王。旧称哥利王,误)割截肢体就在此处。
  如来化暴龙 从瞢揭厘城往东北走二百五六十里,进入大山,可抵达阿波逻罗龙泉,此泉是苏婆伐窣堵河的发源地。河水流向西南方,春、夏河水有冰,早晚雪花飘飞,阳光照耀,五彩缤纷,流光四射。此地的龙,在迦叶波佛时代生而为人,名叫殑祇,擅长咒术,能控制恶龙,使风调雨顺,居民因此积有余粮。众人感恩戴德,每户每年交一斗谷为税送给殑祇。日久天长,就有人逃税不交,殑祇心中怨怒,发愿成为恶龙,以狂风暴雨,损坏庄稼,他死之后,为此地恶龙,使此地泉水流白颜色的水,损伤土壤。释迦如来,大悲救世,他怜悯此地人民遭此厄难,于是降临此地,想感化恶龙。释迦如来以金刚杵敲击山崖,恶龙恐惧,出来皈依佛门,听如来说法,心中恶念除了不少,对佛法有所信悟,如来令他不能再损伤庄稼,龙王说:“我所食之物,全赖收取田中谷物;今日多蒙教诲,只恐日后所食之物难以为继,我请求十二年收一次粮食作为积蓄。”如来大度,慈悲为怀,答应了龙王的请求。故如今此地是十二年发一次白水之灾。
  阿波逻罗龙泉西南方三十多里处的河水北岸有一块大石块,石上有如来的脚印,人的福力不同,所量得的脚印有长有短,当初如来降伏恶龙后,在此留下脚印而去。后人在此垒石为室,远近之人皆来此地以香花供养如来留下的脚印。顺河而下三十里,就抵如来洗衣石,石上的袈裟之纹清晰可见,就像雕刻的一样。
  如来舍身故事 从瞢揭厘城往南走四百余里,抵达醯罗山,山谷间的水向西流去。逆流向东行,只见奇花异果,漫山遍野,山峰高耸,溪水盘山迂回,有时能听到喧语之声,有时能听到音乐之响。方石如卧榻一般,宛若人工雕凿而成,互相连接,布满山谷。当初如来为了听到半颂(旧称偈,是梵文的略称。或称偈陀,梵文音译误。现在按梵文正确发音,应称伽陀。伽陀,唐言颂,每颂三十二言)的法语,在此舍身亡命。
  从瞢揭厘城往南走二百余里,到大山旁边,可见摩诃伐那(唐言大林)佛寺。当初如来修菩萨行,名为萨缚达多王(唐语为“一切施”),为了躲避敌人,他逃离故国,暗中来到此处,遇上了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向自己乞讨。由于失去了王位,没有财物可以施舍,于是他让婆罗门绑了自己,让婆罗门将自己送到敌方,这样,婆罗门可以得到赏赐,自己也实现了布施的愿望。
  从摩诃伐那佛寺西北方下山走三四十里路程,可抵达摩愉(唐语称为“豆”)佛寺。此寺内有一佛塔,高百余尺,旁边的一块大方石上有如来的脚印。当初如来脚踏此石,放亿万光明,照亮摩诃伐那佛寺,为人、神讲其前生事迹。塔基下有块石头,色呈黄白,常有湿腻之感,如来当初修菩萨行,为了听闻正法,在此处用碎骨书写佛经。
  摩愉佛寺西六七十里处有一佛塔,为无忧王所建。当初如来修菩萨行,做尸毗迦王(唐语为“与”。旧称尸毗王,是一种略称),为了求得佛果,在此切割身体,从鹰那里赎回鸽子。
  从赎鸽塔往西北走二百多里,进入珊尼罗阇河,抵达萨裒杀地(唐语称为“蛇药”)佛寺。寺中有一佛塔,高八十余尺,当初如来为帝释时,正遇上饥荒之年,疫病流行,药物没有效果,路上饿死之人一个接一个。帝释怜悯百姓,思索救济之道,于是将自己变成一个大蟒蛇,僵尸卧于河谷之中,并在空中告知众人。听到的人都感到庆幸,竞相奔往河谷,吃了从蛇身上割下的肉,不饿也不病。此塔不远处有座苏摩大佛塔。当初如来为帝释,正碰上疫病流行之年,为怜悯百姓,他将自身变成了苏摩蛇,凡是吃了蛇肉的人,没有不康复的。珊尼罗阇河以北的石崖边,有座佛塔,病人到此祈求,大多能病去康复。如来当初做孔雀王,带着一群孔雀到此地,由于又热又渴,找不到水,孔雀王就用嘴啄崖上石块,顿时泉水喷涌而出。今喷泉之地已有了一个池塘,在池中饮水、沐浴可除疾病。崖上石块之上仍有孔雀的爪痕。
  上军王塔 从瞢揭厘城往西南走六七十里,大河东面有一佛塔,高六十余尺,为上军王所建造。从前,如来在即将圆寂之时,告诉众人:“我圆寂后,乌仗那国的上军王可以分得舍利。”等到诸王均分舍利之时,上军王晚到,诸王就有轻视他的议论。当时天界神人再次重申如来临终遗言,上军王才分得舍利,上军王将所分得的舍利带回本国,建造佛塔,珍藏舍利。佛塔旁的大河之滨,有块大石,形状就像大象。当初上军王用大白象带着舍利回国,走到此处,大象忽然跌倒而死,变成了石头,上军王就在石块旁建起了佛塔。
  赤塔 从瞢揭厘城往西走五十多里,渡过一条大河,即达卢醯呾迦(唐语称为“赤”)佛塔,塔高五十余尺,为无忧王所建。从前,如来修菩萨行,为大国国王,称为慈力,在此自刺身躯,以血喂养五个药叉(旧称夜叉,误)。
  奇特塔 从瞢揭厘城往东北走三十余里,可达遏部多(唐语称为“奇特”)石塔,塔高四十余尺。当初如来为众人、天神说法,开导他们,如来走后,塔从地下涌出,百姓心生敬仰,以香花供养,长年不断。从石塔西渡过大河,走三十里,来到一精舍处,精舍中有阿嚩卢枳低湿伐罗菩萨像(唐语称为“观自在”,合起音连读,所形成的梵语如上;断开音节,分开来读,就是“阿嚩卢枳多”,译作“观”,“伊湿伐罗”译作“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误)。该菩萨的威力、灵验往往在不为人知时产生,其神迹如日月般清清楚楚,出家、在家之人,竞相来此供养他,从无间断。
  乌仗那国王族的传说 从观自在菩萨像往西北走一百四五十里,可达蓝勃卢山。山岭之上有龙池,方圆三十余里,池水碧波荡漾,清澈如镜。从前,毗卢择迦王讨伐释种,有四人抵挡来军,但却被宗族之人驱逐,于是四人各自逃亡。其中一人逃出国都后,跋山涉水,疲惫至极,只得在中途停下来。当时有一只大雁,飞到他的面前,释种和大雁熟悉后,即乘上大雁,大雁飞翔,在池旁落下。由于释种在空中游历,远到他国,所以迷路了,不得已在树荫之下小憩。池中龙王的女儿,在水边游览看见了释种,恐以龙身与他相见不合适,就变成人,靠近释种,抚摩释种。释种惊醒后,表达谢意:“旅途中的疲惫之人,何能被你如此亲近?”于是大献殷勤,逼龙女与其交合。龙女说:“父母的训示,只可遵守不敢违背。虽蒙你殷勤相待,但未征得父母同意。”释种问:“山谷幽深,你家在何处?”龙女答:“我是这池中龙王的女儿,听说你们释种流离失所,四处逃难,正巧我在此游览,所以大胆来慰问你的劳顿。你让我与你交合,却不知父母意见。况且由于我多生多世积下了灾祸,所以今生转为龙身,龙为牲畜,人与畜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畜交合之说我闻所未闻。”释种说:“只要你答应,夙愿就可实现。”龙女说:“就听你的,按你说的去做”,释种于是就在心中发誓:“我以自己的所有福德功让这龙女变成人形。”由于福德功力的感应,龙女改变了形貌,变成人身后,龙女十分高兴。于是感谢释种道:“我往世积下了恶业,所以转生入了恶道,成了非人的牲畜。幸好蒙你的爱怜,你的福德功力,让我这累世多生的丑陋之身,一下子发生了改变,我想报答你这恩德,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我有心陪伴你,但恐别人议论。所以希望告知父母,然后办成婚姻之礼”,龙女回到池中,告知父母:“今日外出游览,正遇上释种,由于释种福力感应,我变成了人形,我们情投意合,希望成为夫妻,斗胆向父母陈述这一实情”,龙王心喜人间,感激释种,就答应女儿的请求。于是出龙池向释种道谢说:“你不嫌弃我们,降低自己的身份,垂顾我卑下的龙族,望你光临我的住处,我会冒昧地为你服务。”释种接受了龙王的请求,到了龙王的住处。于是在龙宫之中,举行了婚礼,释种享受了新婚之乐,十分高兴。但释种眼睹龙王的形状,心生厌烦和恐惧,想要辞谢,走出龙池。龙王劝阻说:“望不要到太远处安家,就挨着我住,我会让你占据疆土,获得国王的尊号,并且拥有广大的臣民,长享富贵。”释种谢道:“不敢奢望。”龙王将一把宝剑放在盆子中,用上好的白毛布覆盖其上,对释种说:“你将这白毛布献给国王,国王必会亲自接受远方之人的进贡之物,你趁这一机会杀掉国王,乘势占了他的国家,不是很好吗?”释种接受了龙王的教导,便前往宫中进贡,乌仗那国国王亲自掀开了白毛布,释种抓住他的衣袖行刺了国王。国王的近臣、卫兵顿时在台阶下乱作了一团,释种挥剑警言:“我手拿的宝剑是神龙所授,将诛杀迟缓臣服和不臣服的人。”众人皆畏释种的神威,于是推举释种为国王。释种于是除旧布新,推行新政,表彰贤士,抚恤贫患之人。而后,兴师动众,备好王室车辇,到龙宫复命,迎龙女到王都。龙女往世的恶业虽没有了,有些报果还在,所以每到二人私生活时,龙女的头部会出现九龙之头。释种对此感到恐惧恶心却又无计可施,有一次,等龙女睡眠时,释种用利剑斩断了龙头,龙女受惊而醒,道:“这对后代子孙不利,不只是对我的生命有些损害,你的子孙也会受头痛之苦。”所以乌仗那国的王室成员常有头疼之患,虽然不是持续如此,但却经常发作。释种死后,他的儿子继位,这就是嗢呾罗犀那王(唐语称为上军王)。
  上军王即位之后,其母双目失明。如来降伏了阿波逻罗龙王之后,回走之时,从空中降落在王宫之中。上军王刚好外出狩猎,如来就为其母扼要地讲述了佛法要义。遇到圣人,听闻了佛法,其母双目复明。如来问道“你的儿子,与我同族,听闻佛法之教能够信仰佛法并体悟大道,不用我亲自教诲启发。我要走了,他回来时,你可告知他:‘如来从这里前往拘尸城娑罗树间,在那里圆寂,你应取如来舍利,自己供养。’”言毕,如来与诸圣贤腾空而去。上军王正在游猎,远见宫中光芒四射,怀疑发生了火灾,于是停止狩猎,回到王宫。又见其母双目复明,高兴地问道:“我离宫时间不长,怎么有这等的吉祥感应,能使慈母双目复明如初?”其母说:“你出宫之后,如来来到此处,我听了如来说法,才得以双目复明。如来从此处往拘尸城娑罗树间去了,会在那儿圆寂,他让你速去那里分得其舍利。”国王听说后,痛哭顿足,昏厥好久后方才醒悟,命人驾车急赴拘尸城娑罗树间,到了那里,如来已经圆寂。当时各国国王看不起他来自偏僻之地,非常珍视如来舍利,不想分给他。当时天界神、人和圣贤们重申了如来的遗嘱,各国国王听后,就首先分给了他一份。
  神奇的慈氏菩萨像 从瞢揭厘城东北方向翻山越谷,沿信度河逆流而上,道路险峻,山谷幽深,有时要走绳索桥,有时要攀铁链而上,栈道临空,飞桥高筑,须小心翼翼走千余里才抵达达丽罗川,该地为乌仗那国旧都,盛产黄金及郁金香。达丽罗川的大佛寺旁,有木刻的慈氏菩萨像,像金光灿灿,非常灵验,高一百多尺,为末田底迦(旧称末田地,误)罗汉所造。罗汉以神通力,携带匠人升到睹史多天(旧称兜率陀,又称兜术陀,误)亲睹慈氏菩萨妙相,往返三次后,才将像刻好。自有此菩萨像后,佛法才开始东传。
  从此往东行,翻越山谷,沿信度河逆流而上,在高高的山路和栈道上走五百余里险路,到达钵露罗国(北印度境)。
  钵露罗国
  概况 钵露罗围,方圆四千余里,处在大雪山之间,东西长,南北窄,盛产麦、豆,出金、银,由于金属贵重,所以国家富裕。气候寒冷,民风粗犷,人民性情急躁,不太讲仁义,也没有听说什么礼节。居民形貌丑陋,穿毛布衣。文字与印度大体相同,语言与其他国家不同。境内有佛寺几百所,僧人几千名,修习不专一,戒律多且滥。
  信度河 从此国往回走到乌铎迦汉荼城,南渡信度河。河面宽三四里,流向西南,水面清澈,水流湍急。毒龙恶兽的巢穴就在河中,如带着宝物、奇花异果及佛舍利渡河,船多半会无影无踪,渡过此河可抵达呾叉始罗国(北印度境)。
  呾叉始罗国
  概况 呾叉始罗国(今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西部)方圆两千余里。都城方圆十多里。部落首领以力相争,王室无后,过去臣属于迦毕试国,近来又依附于庸迦湿弥罗国。土地肥沃,庄稼长得好,泉流多,花果茂,气候温和,民风轻视好斗者,崇信佛、法、僧三宝。佛寺虽多,但久已荒废,僧人稀少,都研习大乘佛教。
  龙池 都城西北七十余里处有医罗钵呾逻龙王池,方圆一百多步,池水清澈,杂色莲花争奇斗艳。此池的龙王就是从前迦叶波佛时代损坏医罗钵呾逻树的比丘。所以今天那里的人祈求下雨天晴,一定要将僧人带到池边,只要一慰问,祈求就一定能如愿。
  宝藏 从龙池往东南方向走三十余里,进入两山之间,那里有一佛塔,为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释迦如来曾预言,将来慈氏世尊来到这个世界,会天然产生四大宝藏,这个胜地,就是其中之一。当地的人说:有时发生地震,各山都震动,只有此处方圆百步之内,安稳不动。一些愚蠢的人,为寻宝藏,妄加挖掘,大地为之震动,这些人都跌倒在地。附近有一佛寺,已严重损坏,久无僧人。
  如来断头布施 都城北十二三里处有一佛塔,为无忧王所建。斋日之时,佛塔常大放光明,常能见到天人散花,听到天神奏乐。当地人说:近来有一妇人,身患严重疥疮,她暗中来到佛塔,虔诚忏悔礼拜,看到屋内有粪秽之物,便用手捧走并加以清扫,又涂抹香料,撒上鲜花,采来青莲,放在上面,病患顿时一扫而尽,形貌也变得娇妍可爱,身上散发着名贵香料之气,宛如青莲之香。正是在这个圣地上,从前,如来修菩萨行,作一国之君,名号为战达罗钵剌婆(唐语称为“月光”),他立志求得菩提,断头施舍。这种断头施舍的行为,如来在前世一千次的生命中,经历了一千次。
  童受论师遗迹 舍头佛塔旁有一佛寺,庙宇荒凉,僧人很少。从前经部的拘摩罗逻多(唐语称为童受)论师曾在此处撰写了不少论著。
  太子盲眼 都城外东南方向的南山之北有一佛塔,高一百多尺,是无忧王的太子拘浪拿被继母诬陷而被挖去双目的地方,塔是无忧王所建。盲人在此祈求,大多能双目复明。无忧王的太子拘浪拿为正宫王后所生,英俊儒雅,仁慈之名早已远播。正宫王后死后,继立的王后骄横淫荡,昏愚到逼太子与之私通,太子流泪自责,退避继母并向她谢罪。继母见太子不从,更加愤怒,在国王空隙时,不紧不慢地对国王说:“呾叉始罗,是国之重地,不是王室的嫡亲子弟,怎敢将此地托付?如今太子以仁孝著称,亲近贤才是大家议论的关键。”国王为其说辞所迷惑,将奸谋之语看做是雅正悦耳之言,就任命太子治理呾叉始罗,并告诫太子说:“我继承先人的事业,把它再传下去,唯恐出现差失,有负先王。呾叉始罗是国家的要地,我今命你镇守。国事重要,人情复杂,凡事当慎重处理,以免有损王业。凡收到我的诏命,要看上面是否有我的齿印,齿印出自我口中,岂能有假?”于是太子受命前来镇守。岁月虽逝,但继母之怒却日甚一日,于是继母伪造诏书,以紫泥封记,等国王熟睡之机偷偷地让国王留下了齿印,然后令使者快马而往,将斥责的诏书送给了太子。太子的辅臣跪读了诏书,相顾失色,无计可施。太子问:“你们为何事悲伤?”大臣们答道“大王有命,赐书斥责太子,令挖去太子双目,将太子驱逐到山谷之中,不问太子夫妻的死活。虽有如此王命,未必真实可信,太子应当请求见王,自缚待罪。”太子说:“父王赐死,岂敢推辞?齿印封书,确实无假。”于是命旃荼罗挖去双目。失明以后,太子乞讨为生,辗转流浪,到了父亲所在的王都,其妻告诉他说:“此是王城,哎,又饿又冷,真是苦啊!原来是王子,现在是乞丐,但愿大王知道这一情形,让太子申述先前受责罚一事。”于是以计谋进入王宫马厩,在后半夜清风徐来之时,哭泣悲歌,乐器伴奏。国王在高楼,听到悲歌之辞满怀悲怨,甚感奇怪,于是问下臣:“乐器伴歌,似是吾儿,今天他何故来到此处?”当即责问掌管王官马厩之人:“谁在歌唱?”下臣就将盲人带来见王,王见太子,含悲而问:“是谁害你,让你遭此祸害?我的爱子双目失明,我都不知道,黎民百姓之苦,我怎能察知?天啊!天啊!我到底失了什么德?”太子悲哭,向王谢罪道:“我实不孝,有负苍天,某年某月某日是,我忽然接到父亲的诏书,无法向父王上书,不敢逃避自己的责任。”国王知道是继室干的不轨勾当,没有细察,就将其处以极刑,当时菩提树佛寺有位瞿沙(唐语称为“妙音”)大罗汉,辩才无碍,神通广大,国王将儿子失明之事向其陈述,祈愿大罗汉大发慈悲,让儿子双目复明,大罗汉接受国王的请求之后,当日宣告国人:“我在后天,讲说佛法妙理,你们每人持器皿,来听我讲法,器皿是用以承接眼泪的。”于是远近之人争相而至,男女云集。当时,大罗汉讲说了十二因缘之理,听法之人,无不悲恸,都用自带的器皿盛眼泪。说法完毕,收拢众人眼泪,放入金盆之中,大罗汉自己发誓说:“我所说的是佛法的最高真理,若说法有错误,就罢了;如若无错,愿用众人眼泪,洗涤这盲人之眼,肓眼能够复明,像原来一样明亮。”发誓完毕,持众人之泪洗盲太子之眼,太子于是双目复明。国王于是斥责辅弼大臣和身边的下属,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流放,有的被降职,有的被处死,豪强世族被迁移到雪山东面的沙漠之中。
  从呾叉始罗国东南翻越诸多山谷,走七百余里,就到了僧诃补罗国(北印度境内)。
  僧诃补罗国
  概况 僧诃补罗国(今巴基斯坦凯特斯附近)方圆三千五六百里,西临印度河。都城方圆十四五里,依山据岭,坚峻险固。境内农民不用付出艰辛劳动即可获得丰富的收成。气候寒冷,人民性情躁烈,民风骁勇,又多狡诈。国家没有君主统治,隶属于迦湿弥罗国。
  白衣外道仿佛 都城南不远处有一佛塔,为无忧王所建。没有装饰完备,但灵异之事却相继不断。塔旁有一佛寺,但空无僧人。
  都城东南四五十里处有一石造的佛塔,为无忧王所建,高二百余尺。塔旁有十多个池塘,池塘水岸以雕石砌成,雕石形状各不一样。湍急的清澈水流,注入池中,龙、鱼等水族在池底凿穴居住。四色莲花遍布在清澈池塘之中。奇花异果,色彩纷呈,树林、池水交相辉映,确为游乐胜地。旁边有一佛寺,久无僧人。佛塔旁不远处有白衣外道的祖师领悟本教真理后初次说法之处,至今仍存封记,其旁建有天祠。该派教徒,修炼苦行,昼夜用功,不曾停息。祖师所说之法,大多窃取佛经经义,根据对象讲说本教教义,制定规矩戒律。其教信徒,年龄大的称为苾刍,年龄小的称为沙弥。仪轨戒律与佛法颇多相似,只是其信徒留有少量头发,赤身裸体,有的也穿衣服,但以白色为识,这些方面与佛教稍有区别,其祖师像,学如来的样子,衣服有所不同,形象没有差别。
  摩诃萨埵太子投身饲虎 从这里再回到呾叉始罗国北部边界,渡过印度河,往东南走二百余里,经过大石门,从前摩诃萨埵在此投身喂虎。从大石门往南走一百四五十步,有一石塔,当初摩诃萨埵怜悯饿兽没有力气,走到此地,以干竹刺破自己的身体,用血喂饿兽,饿兽恢复力气后又把他吃掉。这里的土壤以及诸多草木,微带绛红之色,就像被血染了一样,人们走到这里,如芒刺在背,没有人会怀疑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无不有悲怆之感。舍身喂虎之处北面有一石佛塔,小佛塔及诸多石龛动辄以百数计,环绕这块墓地,身患疾病之人,在此环绕祷告多能痊愈。石佛塔东面有一佛寺,有僧人百余人,都研习大乘佛教。
  如来化恶药叉 从此处往东南五十余里,抵达孤山,山中有座佛寺,内有僧侣二百余人,都研习大乘佛教。该处花果繁茂,池水清澈如镜。旁有佛塔,高二百余尺,如来从前在此教化恶药叉,使其不再吃肉。
  从这里往东南山中走五百余里,抵达乌剌尸国。
  乌剌尸国
  概况 乌剌尸国(今克什米尔的哈查拉)方圆二千余里,山岭相接,农田狭小。该国都城方圆七八里。国家没有君主,隶属于迦湿弥罗国。土地适合种庄稼,花果较少。气候温和,略有雪霜。居民不讲礼仪,性情躁烈,诡计多端,不信佛法。
  圣迹 都城西南四五里处有一佛塔,高二百余尺,为无忧王所建。旁边有座佛寺,僧人稀少,皆研习大乘佛教。
  从该国往东南走,登山历险,过铁桥,走一千余里,抵达迦湿弥罗国(旧称罽宾,误。属北印度境)。
  迦湿弥罗国
  概况 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方圆七千余里。四面环山,山极峻峭,虽有道路,但很狭窄,自古以来,该国未受邻国攻伐。该国都城西临大河,都城南北长十二三里,东西宽四五里。土地适宜种庄稼,花果繁多,出产龙种马、郁金香、火珠、药草。气候寒冷,多雪少风。人民穿棉布与白色毛布。民风轻浮,居民本性怯懦。国家因有龙的保护,所以称雄四邻。居民容貌漂亮,性情狡诈,好学多闻,既信佛教,又信外道。境内有佛寺百余所,僧侣五千余人。有四座佛塔,皆为无忧王所建,每一佛塔皆有如来舍利一升多。
  开国传说 《国志》载:该国国土本是龙池。从前佛从乌仗那国降伏恶神后,想回到中印度,在空中经过该国时,对阿难说:“我圆寂之后,会有末田底迦罗汉在此国建立国家,安定人民,弘扬佛法。”如来圆寂后第五十年,阿难弟子末田底迦罗汉,得六神通,具八解脱,听说佛的预言,心中十分高兴,就来到此国,他在大山岭的树林中安坐,大显神通,龙王见后,深信佛法,他请罗汉提出要求,以便满足。罗汉说:“希望你让出龙池中一片干地,让我放一下脚。”龙王于是缩水奉献干地。罗汉显神通,使身子增大,龙王尽力缩小,眼看龙池中的水就要没有了,龙王反而请求罗汉给他留一块有水的地盘。罗汉于是在该国西北留下一池,方圆百余里;龙王的其他支族,就另外居住在一些小池子里。龙王说:“池中之地都施给了你,望你永远受我供养。”罗汉说:“我不久就进入无余涅槃之境,即使答应了你的请求,你又怎能供养呢?”龙王又请求:“五百罗汉常受我供养,直到佛法灭尽,佛法灭尽之后,我取此国作为居住的龙池。”罗汉同意了龙王的请求。当时罗汉得到该国土地后,大显神通,建立了五百佛寺。又从其他国家买来了贱民,充作奴仆,让这些奴仆服侍僧侣。末田底迦涅槃后,这些贱民自立为王,邻国鄙视其出身低贱,不与他们通婚,称他们为讫利多(唐语称为买得)。如今该国泉流、池水已泛滥成灾。
  五百罗汉传说 摩揭陀国无忧王在如来涅槃之后第一百年,做了国王,威名远播。无忧王深信佛法,爱育众生。当时有五百罗汉、五百凡夫僧为无忧王所敬仰,供养十分周到。有一个凡夫僧名叫摩诃提婆(唐语称为“大王”),他豁达大度,富有智慧,深探哲理,他虽殚精竭虑写作论著,但其理论违背佛教真理,尽管如此,凡是听过、了解他的论述的人,都相信这种异说。无忧王识别不了凡人与圣人,他喜欢这位凡夫僧所说的理论,亲近这位凡夫僧的信从者。他于是召集罗汉僧过殑伽河,欲将他们沉入深流中,用此方法将罗汉僧全部杀掉。当时,罗汉僧在生命危难之时,都运用神通,飞到空中,在迦湿弥罗国的山谷中隐居起来。无忧王听说后又悔又怕,亲自前来谢罪悔过,请求这些罗汉僧回到本国。罗汉们拒不从命。无忧王就在这个国家为罗汉僧建造了五百所佛寺,并将该国施舍给众僧。
  迦腻色迦王结集三藏 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是在如来涅槃后的第四百年登上王位的。这位国王在位时声威远振,异国来附。在政务之余,他常习佛经,每日请一个僧人入宫说法,但是佛教内部每个派别观点不同,他深感疑虑,无法排解心中的困惑。当时胁尊者说:“如来去世已经很久了,弟子们各执一端,传法的师长异议纷纭,大家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去理解,所以矛盾重重。”迦腻色迦王听后,甚为伤感,他悲叹良久,对胁尊者说:“我虽不才,但仰仗点滴之福,继承了前人的事业,圣人虽离我远去,但我感到自己是个幸运之人。我斗胆以浅薄之才,继承并光大佛教教义,欲让佛教各派全面解释佛教文献。”胁尊者说:“大王前世积有善根,洪福保佑,今关注佛法,正合我等心愿。”国王于是下令召集远近各方的圣贤之人,于是四方高僧不远万里集中到了一处。七天之内,皆受四事供养。国王既欲研讨佛法,又恐鱼目混珠,于是向诸僧坦承心迹,说:“证得圣果者留下,烦恼未尽者请回。”留下的人还是很多,又下令:“无须修学者留下,仍需修学者请还。”留下的人还是太多,又下令:“具备三明、六通的人留下,其他人请还。”然而留下的人还是太多,又下令:“内穷三藏,外达五明者留下,其他人请还。”这样淘汰后,留下的人有四百九十九人。王欲在本国集会,但本国湿热,太苦了。又想前往王舍城大迦叶波结集的石室中。胁尊者等商议后说:“不可,那里外道太多,异议纷纭,应对都来不及,哪有工夫撰写论文?众人的意见就在迦湿弥罗国。此国四周皆山,地势险固,又有药叉守卫,土地肥沃,物产丰盛,是圣贤聚集、灵仙游止的好去处。”众人议论后都说:“确实是个理想之地。”当时迦腻色迦王和众罗汉来到迦湿弥罗国,建立佛寺,集体讨论佛经,打算写作《毗婆沙论》。当时世友尊者,穿着衲衣站在户外。罗汉们对世友说:“你烦恼未尽,议论荒谬,还是走远点好,不要站在这里。”世友说:“各位贤士深信佛法,代佛教化众生,正集中讨论佛法至理,将要写出正确论述。我虽不才,但对佛法精义略知一二,三藏玄奥的论述,五明的最高真理,也颇多研究,明白其中道理。”罗汉们说:“话不能这样说,你应该别居一处,速证得无学之果,再来与会也为时不晚。”世友说:“我视无学之果为鼻涕、唾沫,并志在求得佛果,不走旁门走道。将此线团抛起,在它未落地之前,我就能证得无学之果。”当时罗汉们厉声斥责说:“狂妄傲慢之人,就是这个样子了。无学圣果,诸佛所赞,你应赶快证得,以释我等之疑。”于是,世友就上抛线团,空中诸位天神接住线团恭敬地对世友说:“你应该证得佛果,接慈氏的班,三界所特尊,四生所依赖,为何在此要证小果?”当时的罗汉们看到这样的事情后,就谢罪推举世友,请世友上座,有疑义处,都请他决断。这五百圣贤,先写作了十万颂的《邬波第铄论》(旧称《优波提舍论》,误),解释《毗奈耶藏》(旧称《毗那耶藏》,误),后又写作了十万颂的《阿毗达磨毗婆沙论》,解释《阿毗达磨藏》(或称《阿毗昙藏》,是一种略称)。总共是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字,完整地解释了三藏,传之千秋万代。主体、分支无不深入探讨,浅显、深奥也细加研究,重新阐明佛教大义,再次凸显深奥道理。广为宣传,四处流播,后学之人从此有了依靠。迦腻色迦王就用赤铜铸成铜片,将论述刻在上面,用石盒子封好,建一佛塔,藏入其中。命药叉守卫国之四境,不让外道将此论带出,要求学习的人,就到塔中。大功告成后,迦腻色迦王率军还都。走出此国西门之外,迦腻色迦王向东跪拜,又将此国全部施舍给僧侣。
  雪山下王护法 迦腻色迦王去世之后,讫利多种又再次自称为王,他驱逐僧侣,毁坏佛法。睹货逻国呬摩呾罗王(“呬摩呾罗”唐语称为“雪山下”),其先人是释迦族,在如来涅槃后的第六百年,这位国王占有疆土,继承王业,他一心向佛,情寄法海,听说讫利多人毁灭佛法,于是召集国中勇敢之士,共三千人,假作过境客商人,携带大量夹带兵器的宝货,来到这个国家,该国之君,宾礼优待。客商之中,又精选了五百人,这五百人勇猛多谋,袖藏利刃,每个人都持珍宝,亲自上献国王。当时雪山下王脱帽坐上讫利多人王座,讫利多王顿时惊慌失措,被斩下首级。雪山下王对讫利王的臣下们说:“我是睹货逻国雪山下王,我气愤这个贱种公然施行暴政,所以今天杀他偿罪,你们这些百姓并无罪过。”然而该国的辅弼重臣都被迁到国外。平定该国后,雪山下王召集僧侣,建造佛寺,该国安定如故。雪山下王又在该国西门之外,东向而跪,持物施舍众僧。讫利多人由于佛教僧侣的原因屡次覆灭宗祀,世代积怨,所以憎恨佛法。很久以后,又登极称王。所以今天这个国家不甚崇信佛法,却特别重视外道、天祠。
  佛牙寺院 新城东南十余里处,位于旧城之北,大山之南,此处有一佛寺,其中有僧侣三百多人,寺内佛塔中有一佛牙,长约半寸,色呈黄白,斋日之时,常放光明。从前讫利多人毁灭佛法,僧人们四方逃散,各寻方便居住之处。有一和尚,遍游印度,礼拜圣迹,虔诚之极。后来听说本国乱事已经平定,于是打点回国,在回国途中遇到象群在草木湖泽之中狂奔趋走,吼声震天动地。和尚见此情形,爬上树权之间躲避灾祸。当时象群竞相奔跑而至,争着吸取池泽之水,以灌浸树根,又一起拱掘树下之土,结果,树被象群推倒。大象抓到和尚后,背着他来到大树林中,此处有一患疮痈病象,倒地而卧,大象牵引和尚之手,到病痈之处,原来是枯竹所刺。和尚于是拔出枯竹,敷上疗痈之药,撕开衣裳,裹好大象病脚。另有一大象,取来一金盒交给病象,病象取得金盒之后,又交给和尚,和尚打开金盒一看,乃是一颗佛牙。象群环绕和尚,和尚无法脱身。第二天就餐之时,群象各携珍贵果品,以供和尚餐食之用。和尚用餐后,群象背载和尚走出树林,走了几百里,才将和尚放下,一一向和尚跪拜后离去。和尚走到该国西部边境,渡越一湍急之河,船到中流,忽有翻沉之险。同船之人互相议论:“此船翻沉,祸根就在这个和尚;和尚必携有如来舍利,引来河中之龙前来争抢。”船主前来搜查,果然搜得一颗佛牙。当时和尚举起佛牙投向河中并对河中之龙说:“我今天将佛牙寄放在你这里,不久来取。”于是不再渡河,掉转船头回原地。和尚看着河流叹息说:“我因无禁咒之术,所以遭龙这个畜生所欺!”于是,重返印度,学禁龙之术。三年以后,又回到该国,就在河边设坛场,正在此时,当初夺佛牙之龙捧上盛佛牙之盒交给和尚,和尚带上佛牙归国,在此佛寺,供养礼拜佛牙。
  在佛牙寺院南十四五里处有一小佛寺,寺中有观自在菩萨立像。如有绝食誓死愿见菩萨者,可从此立像中看到菩萨美妙身形。
  象食罗汉 从小佛寺东南方向走三十余里,抵达一座大山。山中有一旧佛寺,规模宏大,但非常荒芜,如今只在一角,建有一座楼阁。寺中有僧侣三十余人,都研习大乘佛教。从前僧伽跋陀罗论师(唐语称为“众贤论师”)在此写作《顺正理论》。佛寺两旁的佛塔中,罗汉的舍利都在。野兽、山猴采花供养舍利,从没有中断,就像受到了指令一样。然而,这座山中尚有其他许多灵异圣迹,有的石壁从中间断开,有的山峰留有马的足迹。这类奇异之处,形状诡谲,都是罗汉、沙弥们在一起游戏,用手指描画,乘马往来留下的。类似的遗迹,难以一一叙说。佛牙寺院东十余里处,北向山崖之间,有一小佛寺,是从前索建地罗大论师写作《众事分毗婆沙论》处。小佛寺中有一石佛塔,高五十余尺,藏有罗汉之身焚化后留下的舍利。从前,有一罗汉,身材高大,所饮所食,与大象一般多,当时之人讥笑他:“只知饱食,如何识得是非?”罗汉将要圆寂之时,告诉人们:“我不久就将进入无余涅槃境界,现在想说说自己所证得的妙法。”众人听说,更加讥笑他,都来看他的笑话。当时,罗汉对众人说:“我今为你们说说我自己的因缘故事。我前世是一头大象,住在东印度王宫的厩中。那时,该国有一和尚,远游印度,寻访佛教各经著作。当时国王将我送给和尚背佛经而到了今天这个地方,不久就命尽而亡。由于背驮佛经的福德,我得以变为人身,又因积有余德,我很早就穿上了僧服,再加上勤奋修行志在出离尘世,没有片刻的懈怠,所以获得了六神通,断除了三界欲。但在饮食方面,我余习尚存,但自己常常节制,只吃原有食量的三分之一。”虽然罗汉说了这些,人们还是不信。罗汉当即升入空中,入火光定,身上迸出烟火而圆寂。剩余骨骸、舍利落下后,人们收拾后为之建塔供养。
  圆满论师、觉取论师遗迹 从都城往西北走二百余里,抵达商林佛寺,布剌拿(唐语称为“圆满”)论师曾在此写作《释毗婆沙论》。
  从都城往西走一百四五十里,在大河之北,与山南相接处,有一大众部佛寺,寺内有僧侣一百余人。从前佛地罗(唐语称为“觉取”)论师在此写作了大众部的《集真论》。
  从此佛寺往西南,翻山越险,走七百余里,就到了半笯蹉国(北印度境)。
  两国概况
  半笯蹉国 半笯蹉国(在今斯利那加西南的朋奇一带)方圆二千余里,山川多,耕地少,播种五谷庄稼,花卉、果树繁多,多甘蔗,无葡萄,庵没罗果、乌谈跋罗、茂遮等果,家家种植成林,人们很喜爱这些果实的美味。气候湿热,民风勇猛刚烈,人们大多用毛布制衣。居民性情耿直,笃信佛法,境内有佛寺五所,但多已荒废。该国无一国之君,隶属于迦湿弥罗国。都城之北的佛寺僧人不多,佛寺之北有石塔,灵瑞奇异之事多。
  从该国往东南走四百余里,抵达曷逻阇补罗国(北印度境)
  曷逻阇补罗国 曷逻阇补罗国(今克什米尔南部)方圆四千余里。都城方圆十余里。该国地势极为险固,山岭众多。平原隘小,物产不丰。土地出产和气候特征与半笯蹉国相同。民风勇猛刚烈,人民骁勇敢斗。国无君主,隶属于迦湿弥罗国。境内有佛寺十所,僧人很少,另有天祠一所,外道信徒很多,从滥波国到该国,居民形貌丑陋,性情暴躁,不重礼仪,不是印度本土,属于边鄙之地。
  从该国往东南,下山,渡水,走七百余里,抵达磔迦国(北印度境)。
  去住不宁
  【原文】尝谒石霜,问:“去住不宁时如何?”石霜曰:“直须尽却。”师不惬意,乃参岩头,问同前语,岩头曰:“从他去住,管他作么!”师于是服膺。
  【译文】道闲禅师曾经参谒石霜禅师,问道:“走停都不能安宁时如何呢?”石霜回答:“只须除尽。”道闲认为不契合旨意,便去参见岩头禅师,问了同样的话,岩头答道:“任他行走和停止,管他作什么!”道闲于是衷心信服。
  ——《景德传灯录》卷十七·道闲禅师
  真正理
  【原文】僧问:“自古上贤,还达真正理①也无?”师曰:“达。”曰:“祇如真正理作么生达?”师曰:“当时霍光卖假银城与单于,契书②是甚么人做?”曰:“某甲直得杜口无言。”师曰:“平地教人作保。”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丑陋任君嫌,不挂云霞色。”
  【注释】①理:这里指事理。②契书:合约。
  【译文】有僧问和尚道:“自古最贤能之人,还通达真正的事理么?”和尚答道:“通达。”僧人又问:“如何通达真正的事理?”和尚问他:“当时霍光以假银子与单于换城,契书是什么人写的?”僧人道:“我只得闭口无言。”和尚道:“平白无故地叫人作保。”僧人问:“如何是衲衣下的事?”和尚答道:“丑陋任君嫌,不挂云霞色。”
  ——《五灯会元》卷九·京兆府米和尚
  有佛性无
  【原文】问僧:“一切众生还有佛性也无?”曰:“有。”公指壁上画狗子曰:“这个还有也无?”僧无对。公自代曰:“看咬著汝。”
  【译文】一天,居士问一僧人:“一切众生还有佛性么?”僧人答:“有。”居士指着壁上画的狗问:“这个也有么?”僧人无言以对。居士自己代答道:“看咬着你。”
  ——《五灯会元》卷九·常侍王敬初居士
  制伏暴龙 佚名 线描
  基督教故事和佛教故事有许多不同,这其中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佛教故事中的人物暴力因素要少得多,换句话来说,即是佛教故事中的主人公注重对罪恶事物的感化,而并不是单纯的杀戮,如来度化暴龙就属于这种。
  炽星光佛并五星神图 壁画 唐代
  炽盛光佛又称炽盛光如来、摄一切佛顶轮王,由于自身毛孔发出炽盛之光明,故有炽盛光佛之名。在这幅画面中,炽盛光佛位于中央,其右侧为太白金星,下方自右至左是火星、水星、土星。太白金星头戴鸟冠,手握琵琶;火星的冠饰则不明,赤裸上身,肌肉暴突。
  尸毗王割肉贸鸽 壁画 北魏
  尸毗王割肉贸鸽是佛教著名的故事,它进述了尸毗王乐善好施,甘愿舍身割肉以救护一只被饿鹰追逐的鸽子的故事,这些佛本生故事题材的绘画作品在魏晋时期十分盛行,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减少。
  女性菩萨纯陀 浮雕 10世纪
  纯陀有时被称做“佛母”,据说她对善者慈爱,对恶者残酷。她有16只手,每只手上持有一件极具威力的武器。对于崇拜她的人来说,她的手始终保持教导及慈爱的姿势。
  礼佛图 画像石 北魏
  通常来说,礼佛的方式包括在佛堂、静室、或安有佛菩萨圣像的客厅等进行朝拜,当然也有人在室外或效野进行礼佛。不过尽管方式不同,但是礼佛都有基本的礼仪:面向西方,合掌问讯,然后十念(念十口气佛菩萨圣号)。
  莲花藻井 敦煌壁画 西魏
  莲花象征高洁、神圣,如观音菩萨的宝座就是莲花形的。而藻井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藻井上雕刻莲花可以说明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祭拜菩萨 壁画 泰国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及周边国家后,逐渐有了他国化的风貌。如菩萨在印度佛教里本是男性,而且是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而在中国和东亚国家的佛教里,菩萨则变为女性,并且突出了其救苦救难的色彩。佛教的他国化发展正是其能够得以全面流行的最主要原因。这幅画就表现了泰国人们虔诚崇拜菩萨的情景。
  佛陀 油画 克鲁克 美国
  佛教讲究精进、度化、自由,这些都是佛教的基本理念,在这幅画中,色彩随意泼洒,触点肆意运用,正如同佛教所宣扬的自由思想。
  

大唐西域记/玄奘(唐).—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