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骞第一次西域探险归来时,汉朝的国力已空前的强大。汉武帝下决心彻底消除匈奴对北方的威胁,打通河西走廊。从元朔五年(前124)起,他几次派遣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等率领数十万大军,与匈奴进行了激烈的大决战。
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骑兵出陇西(今甘肃临洮),过焉支山(今甘肃永昌、山丹)千余里,击匈奴浑邪王部落,俘其王子、相国。同年,又越过巴丹吉林沙漠和居延泽,打到现在的酒泉。又回头东攻祁连山和燕支山,占领现在的张掖。在战败路绝的情况下,匈奴浑邪王杀了休屠王,率两部落四万人降汉,余众逃往漠北。河西走廊从此被汉朝控制。匈奴人战败,唱着悲伤的歌曲:失去了我的祁连山,牲口都不能繁衍;失去了我的燕支(胭脂)山,使我们的妇女没有化妆的颜色。
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中外交通的发展和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河西走廊是一条东靠黄河,南以祁连山为屏,北枕合黎山,西连大沙漠的狭长地带,是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过去匈奴占据河西,不仅切断了汉朝与西方的交通路线,而且不断骚扰陇右,直接威胁关中地区和首都长安。现在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河西走廊的开通,打开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大门,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也由此开始了。
汉朝对河西走廊进行了全面的开发,首先设置了新的行政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5),设张掖、酒泉郡。以后,又设置了武威、敦煌郡,史称“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设置,占地理形势之便利,据交通之要冲,一线摆开,彼此呼应,既利于发展经济,又利于巩固边防。
武威郡治所起初在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古休屠泽南。那里水草丰茂,适于农耕牧业。《汉书·地理志》说武威“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凉州畜牧业使富”。西汉的武威郡治,一方面继承了匈奴故居,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其边防作用,所以位置偏北。后来的统治者考虑到祁连山下的盆地土地肥沃,又有石羊河水系的灌溉,比休屠泽更利于驻守,便迁凉州刺史于姑臧,即今天的甘肃武威。此后,唐朝的凉州都督府、河西节度使均驻武威,这里一直是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心,其名意为“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古代的张掖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不仅东连长安西接西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大站,而且北通居延泽,联接通向漠北草原的大路,南通西羌的青藏高原地区。汉代张掖郡治觻得城,故址可能就是今张掖西北的黑水国故城。70年代考古工作者探查此地,已经发现城边有大量汉墓,但还有待文字资料出土证明。张掖有丰富的水源,便于发展农业,自古以沃饶富足出名。
酒泉在汉代是个军事基地,城东有泉。据说当年汉武帝赐酒为霍去病庆功,酒少人多,霍去病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因此得名。汉酒泉郡治福禄城,在汉长城南,遗址今已不存。近代的酒泉城是明代建筑,是在西晋福禄城旧址的基础上修建的。酒泉在西汉经常驻有大量骑兵,大将李广利、赵充国北击匈奴,均由此出兵。
敦煌是四郡中最边远的一郡,也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汇合处。由敦煌西行,出玉门关走北道,出阳关走南道。自西域来的客人踏上汉朝内地,第一座城市便是敦煌。汉代敦煌城在今敦煌县西南的党河西岸,是个长方形土城,东西宽718米,南北长1132米,残高16米。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敦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和近代发现的万卷文书,使敦煌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艺术宝库。
设河西四郡后,汉武帝下令在河西走廊地区修长城,设亭障,兴屯田,并大规模移民戍边。这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河西走廊的防御。
《汉书·西域传》记载,霍去病河西大捷,赶走匈奴后,便开始修筑长城。“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令居是兰州附近的地名。这段长城自今甘肃永登至酒泉,筑城时间在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书·张骞传》又说,元封三年(前108),汉朝自酒泉列亭障至玉门。这是酒泉到玉门关的一段长城。第三段是公元前101年李广利伐大宛后,“自敦煌至盐泽,往往起亭障”。盐泽即今罗布泊。
汉长城遗址,今天还保存有许多。在玉门关遗址以北的疏勒河故道沿岸,还可看到汉长城遗迹。虽然大部分已被流沙淹埋,残余部分仍然显露出当年的修筑方法。墙是夯土筑成,一层泥土,一层芦苇或红柳条,层隔约三四十厘米,层理分明。泥土是当地疏勒河边的盐碱土,经历两千余年,现在还十分坚固。在气候环境恶劣,缺乏建筑材料的沙漠地带修建长城,该是一项多么艰苦的劳动。
汉长城的修建,充分显示了先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的修筑原则是:勘察地形,依托险阻,修筑坚实的壁垒,将烽燧瞭望系统延伸到更远的地区。河西长城并非几百里相联,而是选择出兵要道、膏腴之地加以环卫。荒凉沙漠、人马不通行之地,则修筑一座烽燧,置哨兵瞭望。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兵力,又成功地阻止了匈奴骑兵对河西走廊的袭扰。
汉长城沿线,每隔5里、10里就有一座烽火台,罗布泊以西没有长城的地方,一座座烽火台遥遥相望,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当时它是最先进的通信工具。若遇敌情,哨兵在夜晚就点火高悬;白天则燃起狼烟,通知下一站。依次传递报警,可以日传千里,大大增强了防卫效果。
玉门关和阳关,是汉朝的西大门。古代所谓“中国”和“西域”的两大地域,就在这里划界。两关雄踞于丝绸之路南北道的起点,多年来中外的使者、官吏、客商、僧侣、文人、武士,不知有多少人经过此地,抒发离愁别绪或归来的喜悦心情。物换星移,唐代以后这两座历史名关逐渐湮废,现在连它们的遗址都找不到了。
汉玉门关故地,在今敦煌市西北80公里的小方盘城遗址。1979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小方盘城西11公里的马圈湾烽燧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察,发现了大批汉简,其中有许多关于玉门关的记录。根据出土文物,他们认定玉门关应该在马圈湾遗址西南古代交通大道上。但是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城址,很可能早已被流沙掩埋了。
唐玉门关遗址在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因为当时安西通哈密这条道往来人多,是主要交通路口,所以把关城迁到那里。往天竺(印度)取经的玄奘当年就是从这里偷渡出境的。诗人王之涣千古闻名的《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也是这里。
阳关在诗人笔下,是文明世界的终点,也是荒凉边城的代名词,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流传至今。阳关名气虽大,史籍中对其方位的记载却极其模糊。五代高居诲的《使于阗记》说,敦煌县南十里有鸣沙山,又东南十里是三危山,西渡都乡河,就到了阳关。可是人们一直找不到古阳关的遗址,只看见一片茫茫沙海。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玉门关遗址南70公里的地方进行发掘,在一道道沙梁下发现了近万平方米的板筑遗址,还发现了耕地、水渠、窑址和残存的玉门关至阳关的长城遗迹,确认这就是汉代著名的阳关所在。阳关的消失是沙漠侵蚀的结果。大规模的屯垦破坏了水源和植被,风沙侵袭造成沙漠不断扩展,终于使人们无法居住。大约在宋代以后,阳关变成一座死城,逐渐被流沙覆盖。
匈奴虽然北迁,仍不断南下袭扰,为了切实保卫河西走廊的安全,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下令征发士兵18万人在酒泉、张掖以北修建居延、休屠两个要塞。为什么要修建这两个要塞?以西汉的地理环境看,祁连山的融雪,形成了大小几十条河流。有的消失在沙漠中,有的则流入终端湖。汉代河西有三个大终端湖:疏勒河末端的冥泽(今安西县东北),弱水终端的居延泽,石羊河末端的休屠泽。当年这三个湖的面积广大,周围水草丰富,具有开发农业的优良条件。对逐水草而居,过游牧射猎生活的匈奴人来说更是理想的栖息地。
居延泽不是今天的居延海(嘎顺淖尔),而是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居延泽一直到元代还有,后因弱水改道,流入现在的居延海和索古诺尔湖,才干涸变成陆地。当时的居延泽是河西走廊的北大门,也是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捷径。一条大路直通今蒙古色楞格河、鄂尔浑河上游——古代匈奴、突厥、柔然、回纥等游牧汗国的牙帐首府都建于此。匈奴南下攻河西,居延泽是最理想的栖息补给地。所以,占据居延,对保卫河西走廊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汉将路博德奉命筑居延泽,遗址在今额济纳旗东南20公里的居延泽边,正当匈奴南下大道。筑城之后,还在城西北修了一些塞垣,并开渠屯田。然后汉朝又从居延泽沿弱水筑起几百里的长城,使防卫体系不断完善。为此,路博德在居延驻守终生。今天的居延泽只剩下一个小湖,叫素图海子。汉居延故城已被丛丛柽柳和沙包填塞,惟有残存的城垣仍能使你想象当年要塞的宏大规模。
休屠城在今甘肃民勤县蔡其堡南,古休屠泽南数十公里处。汉武威郡原在休屠泽南岸,位置过于突前;面临沙漠,又易受匈奴袭扰,给戍守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武威郡城后方的汉长城边又置休屠县,设北部都尉镇守。这样,不仅在必要时可以增援武威郡,而且把武威与酒泉联接起来,加强了对河西走廊东大门的防守,在匈奴另一条南下大路上设下屏障。隋唐之际,休屠泽中间积起一道沙梁,把湖一分为二,西面仍叫休屠泽,东面叫潴野泽,唐代又改名白亭海。唐朝凉州都督郭元振在当地设白亭军、和戎城,保卫河西走廊,实际是继承了汉代的防卫战略。现在民勤最北部的绿洲,就是汉休屠泽遗址。至于汉休屠城遗址,至今无处可寻。
霍去病(前140~前117)
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两次率军出击匈奴,占领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武帝为他建造府第,他拒绝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他前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维护了北方的安定。
河西走廊
亦称甘肃走廊。在今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以在黄河之西故名。因在众山之间,地势狭长,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百余里。平均海拔1400米。多沙漠、戈壁,绿洲间断相连,依靠雪水、河水灌溉。农、牧业为主。自古是通往新疆和中亚的要道,现有兰新铁路经过。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丝路烟雨/车华玲,刘统著.-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