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河山丝路烟雨

文学全文图书 文学参考书目

西域都护府与班超

作者:车华玲,刘统



  汉武帝对大宛用兵后,西域震动,诸国纷纷遣使表示臣服于汉朝,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更加频繁。丝绸之路的南道——自鄯善向西沿塔里木河流域往帕米尔的大路上你来我往,热闹非凡。汉武帝下令自敦煌以西至盐泽(罗布泊)沿路设亭,既是哨所又是接待站。在轮台(今新疆轮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市东南)置军屯田,每处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都尉统领,任务是接待过往的中外使者,供应粮食。丝绸之路由此更加畅通了。
  天山南北当时还在匈奴控制下。汉宣帝时以郑吉为司马使,驻鄯善,负责保卫鄯善以西诸国。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驻车师(今新疆吐鲁番)的匈奴日逐王脱离单于,归降汉朝。郑吉率领渠犁、龟兹等国5万人马迎接日逐王部落1万余人进入河西走廊安置,西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汉朝军队占领了车师故地,设高昌壁(今吐鲁番哈喇和卓),置戊己校尉驻守。尔后又在附近几城置军屯田,天山北路也归于汉朝控制之下。宣帝命令郑吉兼护天山南北路,官名称作“都护”。郑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北)设立官府,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域地方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的行政职能不同于内地郡县,它对西域实行一种“羁縻”统治。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加以“羁”,即用军事手段实行控制;另一方面加以“縻”,即给予经济上的好处。所以诸国都要服从都护府管辖,国中发生了大事要上报,如果爆发内乱,由都护府负责安缉,其安全受到汉朝的保护。如果某国企图脱离汉朝投靠匈奴,都护府就要发兵讨伐。与内地州郡不同的是:西域各国都有一定的自治权,各种制度均维持原状,除供应中外使节的费用,不再向汉朝交纳赋税,汉朝还会给予各种赏赐。
  西域都护府的辖境,西到葱岭,天山以北管到乌孙、康居。这标志着新疆全境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全部处于汉朝控制之下。
  维持在西域的统治并非易事,仅以保证驻军给养来说,就是一大困难。若从内地运输花费太大,无法持久。于是汉朝驻军在西域开始了大规模的屯田。据史书记载,当时在渠犁、轮台、车师前部交河城(今吐鲁番)、柳中城(今鄯善鲁克沁)、高昌壁、车师后部金满城(今乌鲁木齐)、伊循(今婼羌县米兰东)、伊吾卢(今哈密)、乌孙赤谷等地,都设了屯田官。
  如果今天你在丝绸之路上旅行,还能看到汉代屯田的遗址。轮台县东南40里的卓果特沁古城遗址,就是西汉最早的轮台屯田。轮台是设使者校尉的地方,有“校尉城”之称。该城建有周长1000多米的圆形城墙,城中央是高台和建筑物遗址,为官府所在。城东南角有一个十几米高的碉堡残址,站在上面可以瞭望四周。克孜尔河从城旁流过,水利条件较好。
  城外是垦田遗迹,又长又直的田埂沟渠,分布极为规整,把土地划为大小均匀的田畦。据估计,垦田面积多达几百顷,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附近不远又有一座柯尤克沁古城。据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考证,可能是汉代仑头城。李广利血洗仑头国后,汉军在原地设仑头城。这是个比较典型的屯田城,城墙为圆形,中央土台相当高。一方面由于地势低洼,盐碱严重,筑高台可以盖房驻军;另一方面即使城墙被攻破,汉军仍可以占据高台,进行抵抗,这在兵力较少的条件下是比较可行的防御方式。汉代屯田城大多采取这种构筑方式。在土台边还出土过汉代粮仓,仓内的面粉和杂粮至今还保持着当年的颜色。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河流改道,土质沙化和盐碱化,这里现在已变成红柳丛生、不长庄稼的荒地。但广大的垦田遗址仍反映出汉代军民当年辛勤劳动,开发西域的壮观场面。
  自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到西汉末,丝绸之路的繁荣兴旺维持了140年之久。东西方频繁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大大推动了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西汉末年,由于王莽之乱,北匈奴乘虚而入,经常骚扰西域各国和河西走廊,迫使丝路中断了六十多年。
  东汉立国后,局势逐步稳定。汉明帝派大将窦固进驻河西,打击北匈奴,重新开通西域。一批勇士踏上了重新开通丝绸之路的征途,其中最出名的一位就是班超。
  班超,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父亲班彪、大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史学家,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就是出自他们的手笔。班超从小就与众不同,少年时为官府抄书供养母亲,常抱怨无用武立功的机会,曾投笔叹息道:“大丈夫就是没有其他的志向,也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西域建功立业,怎么能一直跟笔砚打交道呢?”可见他少年志高。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到窦固军中任职,奉命出使西域。与他一起同行的还有36位骠悍的勇士。
  当时西域诸小国都受北匈奴控制,仅靠外交手段是无法使它们摆脱匈奴、重归汉朝的。班超出玉门关后的第一站是鄯善,鄯善国王开始对他们礼敬有加,后因匈奴使团的到来而渐渐疏远。班超于是决定袭击匈奴使团。趁着狂风大作的黑夜,他和36位勇士包围了匈奴使团驻地,顺风放火,前后夹击,匈奴人惊慌失措,百余人全部被歼。鄯善王对北匈奴的残暴统治早已不满,班超抓住时机,劝说他脱离了北匈奴,重归汉朝。
  不久,班超又奉命出使于阗。那里有匈奴专使监控,连国王都不敢接近班超。亲匈奴的王宫巫师甚至要班超把战马交出来杀掉消灾。班超一口答应,让巫师自己来取马。巫师一进门,就被班超杀了。此举打击了匈奴人的气焰。在班超的再三鼓动和劝导下,于阗王杀了匈奴监护使,与汉朝通好。
  班超沿着塔里木大沙漠边缘,先南后北,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战,先后联络了疏勒、莎车、龟兹、焉耆等国与汉朝修好。汉和帝永元三年(91),班超与将军窦宪配合行动,在金微山地区大败北匈奴,俘虏单于部下5000余人,单于仓皇逃跑,不知所终。班超的名字从此威振西域。同年十二月(92),在中断了70多年以后,东汉在龟兹重置西域都护府,班超被任命为第一任都护。在他的努力下,西域五十余国都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沿塔里木盆地南北的丝绸之路干道全线贯通,中西贸易、文化交流又恢复了西汉时期的繁荣景象。永元七年(95)班超64岁时,汉和帝下诏书赞扬了班超与36勇士的功绩,封班超为定远侯。
  班超在都护任上,努力发展同各族人民的友谊,维护西域的和平安定。永元二年(90),大月氏贵霜王朝向东扩张。7万军队越过葱岭,入侵疏勒。疏勒国小力薄,班超手下也只有少数汉军。疏勒王认为大难临头,十分恐惧。班超认定月氏大军远程奔袭,葱岭路途艰险,后方给养必然接济不上,因而无法持久。便下令坚壁清野,固守不战。月氏军队果然断粮,遣使向龟兹王求援。班超派汉军预伏在路边,杀掉月氏使节。月氏军队无力支持,只得与班超讲和退兵。汉与月氏和平相处,西域又避免了一次大劫难。班超以他超人的军事才能和胆略赢得了西域人民的拥戴和尊重。
  班超41岁出使西域,到永元十三年(101),与西域人民患难与共长达30年。从一个壮年将军变成了满头白发、两手麻痹、耳目不聪、拄着拐杖才能走路的七十老翁,当年一起出征的部下也都已去世。在迟暮之年,他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上疏皇帝,请求回乡。疏文中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汉和帝为之感动,准许他还乡。第二年,他终于回到洛阳家中。多年的戎马生涯和西域艰苦的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归来仅一个月,便与世长辞。班超没有成为一位历史学家,他的功绩却被载入史册,与张骞一样,受到后人的传诵和景仰。
  西域都护府
  西汉神爵二年(前60)设置的行政管辖机构,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北)。管辖玉门关、阳关以西、天山南北,西包乌孙、大宛、葱岭这一范围内的西域诸国。初为36国,后增至50国。西汉末年西域不通,都护府亦废。东汉时期两度恢复西域都护(74~76,91~107),移治龟兹他乾城(今新疆新和县境内)。十六国时期,后凉一度置大都护,移治高昌(今吐鲁番东南)。都护的设置对巩固中原地区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发展西域地区生产、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有积极作用。
  屯田
  亦称屯垦,即对田地实行有组织的垦殖。西汉以来,为解决军粮、军费和边疆后勤供给,多组织士兵、发配犯人或招募农户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军屯是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士兵及家属从事耕作,民屯是招募农户或利用犯人进行耕作。这种方法既巩固了边防,又减轻了中央的财政负担,所以为后代沿用。
  

丝路烟雨/车华玲,刘统著.-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