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欧大陆桥绵延几千公里,要构建陆桥低空飞行网络,就有必要选择地缘优势,产业带动性良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特大型城市平台,以便使陆桥低空飞行网络高效化和便捷化。特别是西安以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已经具有科研、教学、人才培养、航空展览、旅游、办公等集群产业优势,在构建西安陆桥低空飞行网络服务协调中心平台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一)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在设立西安陆桥低空飞行网络服务协调中心平台的作用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是2004年8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设立,2005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是中国目前唯一的集航空航天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为一体的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基地建设依托陕西省强大的航空工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大量的科技人才。按照“三机并举、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思路,即以大飞机为长线、支线飞机为中线、通用飞机为短线,带动零部件加工、改装维修、机载设备、航空新材料和航空教育培训等产业,重点构建由主干产业、分支产业和配套产业构成的产业发展结构。目前,以西安航空基地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根据地,培育了一批拥有资质的实体资源,通用航空产业链的五个核心环节——研发制造、通用航空运营、飞行培训、服务保障、金融服务逐渐完善。
作为航空特色产业开发区,西安航空基地已经聚集了500余家企业,涉及航空大部件锻造(西安三角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零部件制造(浦菲沃[西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西安恒锵航空科技公司)、新材料研发制造(西安鑫垚陶瓷复材有限公司、西安康本材料有限公司)等,制造产业链较为完整,企业机制灵活,制造基础雄厚。西安航空基地经过近8年的开发建设,在产业环境和人才聚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基地,规划到2020年力争大飞机试飞成功;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居全国首位;航空技术水平接近同期国际水平,在国际支线客机市场份额达到20%;在国家航空工业中具有明显领先优势,最终形成若干个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区域;建设具有产业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国家航空高技术研究、设计、试验中心,国际性的航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亚洲最大的航空旅游、会展中心。西安阎良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整合了西安的航空资源,为西安陆桥低空飞行网络服务协调中心平台的设立与建设提供了产业发展基础平台,为加速西安航空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指导陆桥沿线城市航空产业发展,形成各种交通方式衔接紧密、换乘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进一步发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等发挥重要作用。
(二)设立西安陆桥低空飞行网络服务协调中心平台的基础条件
1.雄厚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实力
陕西是航空教育大省,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第二炮兵学院、试飞员学院等高校57所,涵盖全部航空领域相关专业。科研院所有中国试验飞行研究院、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航空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和中航一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等。仅阎良就拥有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学院、西飞工学院、西安航空职工大学等航空专业院校,涉及制造、维修、机务、空乘等专业,每年培养6000余专业人才。陕西省现有航空企、事业单位41个,其中工业企业25个、独立科研院所5个、航空院校5个,资产总值243多亿元,占全国航空产业总资产的四分之一;产值占全行业的近三分之一;有职工近13万人,占全国航空产业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有航空科技人员4.74万人,占全国航空科技人员总数的38.5%,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400余人,有两院院士12人,外籍院士5人;有航空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防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专业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多个和一批国家级的航空技术发展中心及相关的航空配套单位。西安航空基地拥有7家飞行培训机构和2家航空机务维修培训企业。众多的通用航空培训企业和机构在陕西聚集,加之大量驻陕中航工业企业已有的成熟技术人才,形成了陕西在全国范围内独特的人才资源优势,为发展通用航空服务平台,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2.领先国内航空发展的飞行条件
陕西省是中国最主要的飞机研制和生产基地,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发展体系,是全国唯一的具有两个整机生产企业的省份,是全国唯一的具有飞机设计研究、生产制造、试飞鉴定、教学完整航空产业体系的省份。其中,陕西西安是我国第六大航空枢纽城市,年旅客吞吐量2100万人次。陕西航空工业是国家国防科技力量最雄厚的地区,是我国航空工业最集中的省份,也是研发制造国产大型飞机的生产基地。现有大型国有航空制造企业20多家,维修企业43家。西飞国际下辖的两个民机整机生产企业,承担ARJ21飞机60%以上零部件生产任务,具备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和验证试飞的产业链条及配套体系,为航空工业领域拓展通用航空产业奠定有利基础。
西安航空基地已经聚集了500余家企业,涉及航空大部件锻造、零部件制造、新材料研发制造等,有具有整机制造能力的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航空发动机的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运输机的陕西飞机制造厂,生产起落架的陕西燎原航空机械制造公司,生产机轮刹车的华兴航空机轮公司,生产航空电机的秦岭航空电气公司,生产机载设备的庆安集团公司,生产发动机燃油附件的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公司,生产航空锻铸件的陕西红原航空锻铸有限公司,生产航空陀螺仪表的宝成通用电子公司,制造产业链较为完整,制造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良好的航空制造环境为发展通用航空制造、维修、运营提供了先天优势。
3.西安积聚的低空飞行产业集群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8月,西安航空基地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获批“中国民用航空局通用航空产业试点园区”。目前,航空基地聚集通用航空企业三十余家,涉及制造、飞行、培训、维修、销售、会展、旅游等多个领域,完整的飞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服务科研生产产业链,门类齐全的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附件,航空锻件、标准件、精密铸件、橡胶件、专业化生产以及航天、电子综合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为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工业基础条件,形成通用航空产业集群雏形。航空基地蒲城机场2012年实现各种飞行2015小时59分钟,比前年增长87%;共起落飞行10735架次,同比增长168%。从2010年机场正式投入使用到2012年止,三年飞行小时数年平均增长98%,飞行起落架次年平均增长123%。截至目前,已先后研制生产了轰六、运七、运八、歼轰七等4个系列、49个型号的近400架军用飞机;研制生产了20多个型号、6000架无人驾驶飞机,生产了4种类型、8000余台航空发动机及数以万计的各种机载设备。随着通用航空企业的聚集,通用航空运行环境的改善,西安形成了强大的通用航空产业凝聚力。
关中地区拥有较好的航空制造业基础和通用航空产业的先发优势,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条件基本具备;陕北榆林府谷、神木等经济基础较好、人均收入较高、资本储备雄厚的地区,企业家对通用航空产业表现出强烈的投资愿望;陕南旅游资源丰富,空中游览、飞播护林、体验飞行等通用航空消费项目在当地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经过多年发展,西安已具备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建设以西安为核心枢纽,以连云港、徐州、郑州、兰州及乌鲁木齐等沿线陆桥城市为主要支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构建起覆盖沿桥城市、辐射陆桥周边县区的低空飞行网络的条件初步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