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辞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携眷西行,先到秦州,后至同谷,寓居陇右近半年。这段时间是杜甫一生诗歌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杜甫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1450余首,而陇右时期仅仅半年就留有诗作117首,尤其是寓居秦州的三个多月,平均每日一首,是一生绝无仅有的。杜甫的陇右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描绘生动、逼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冯至先生说:“在杜甫一生中,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1]朱东润先生说:“乾元二年是一座大关,在这年以前杜甫的诗还没有超过唐代其他的诗人,在这年以后,唐代的诗人便很少有超过杜甫的了。”[2]杜甫的陇右之行及诗作在他一生的经历与诗歌创作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的陇右诗能取得极高的成就,与陇右地域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笔者拙文《从陇右诗看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3]做了专论。同时我们也看到,他的陇右之行及诗作,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对流寓之地的文学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也有必要做一些探讨。
首先我们看到,作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影响相当广远。他的经历,成为人们认识历史、了解祖国河山的一条独特途径,在这方面,他的陇右诗尤为突出。
唐代陇右的历史资料散布于《新唐书》、《旧唐书》、《元和郡县志》等几部史志中,一鳞半爪,很不完备,所记只是战事、灾荒等内容,而杜甫陇右诗的大部分篇章,则直接记写了秦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状况: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账,居人有万家。
马骄朱汉落,胡舞白题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沦海,奉诏发金微。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
一县葡萄熟,秋山苜蓿多。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
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
(《寓目》)
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
鼓角凌天籁,关山倚月轮。
官壕办镇碛,贼火近洮岷。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
陇右地处边塞,秦州一代胡汉杂居,处于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唐王朝在文化上采取的兼容开放政策,使这里成了胡汉文化交流融会的大舞台,独特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民族浑融和文化多元的环境与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杜甫在诗中都有形象的描绘。居民之杂、物产之异、风俗之奇、地气之殊,一一可览;驿道关隘、烽燧军檄、使节边将、胡人胡物,历历在目。
相关的内容在《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其八、其十三、其十八以及《东楼》、《日暮》、《赤谷西崦人家》、《盐井》、《龙门镇》、《石龛》等诗中也都做了反映。这些诗对了解和研究唐代秦州的历史面貌、民族关系、地理交通、气候状况、社会生活及文化特征等,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同时也构成了他“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在寓居陇右期间,还用大量的诗篇描绘了独特的陇右自然风貌,记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文景观,呈现出了显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如写自然风光: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雨晴》)
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
野人矜绝险,水竹会平分。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六)
边秋阴易夕,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漫,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七)
秦州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自然风貌。山城云月的奇观,边塞秋日的异景,许多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景致在杜甫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塞云”、“塞柳”、“山梨”、“胡笳”、“边秋”等作为中心意象,展开的是一幅幅陇上秋日图。在这里,写景已然亦是记事,透过杜甫的诗句,我们窥见了秦州昔日的风貌。
再如写名胜古迹: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度溪风。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山寺》)
秦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隗嚣宫、南郭寺、麦积山都是秦州著名的胜地。在唐代,隗器宫与南郭寺同为秦州南北二山相映成趣的名胜。如今隗嚣宫已荡然无存,南郭寺则风姿犹在。借助杜甫的妙笔,我们方知现在只能看到残痕瓦砾的隗嚣宫曾有过昔日的辉煌,而南郭寺则因杜甫的诗作而名声大振,至今不衰。麦积山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被称为“东方雕塑馆”,闻名遐迩。而对它最早进行咏写的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的诗篇就是杜甫的这首《山寺》。这里所写,虽然是当时的震后情状,但我们依然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殊胜之景。除此之外,秦州驿亭、东楼、太平寺等古迹的信息也都靠杜甫的诗篇保存了下来。
又如写山川奇景:
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
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
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
(《铁堂峡》)
林迴峡角来,天窄壁面削。
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
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
(《青阳峡》)
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
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
(《石龛》)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
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
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
(《泥功山》)
乾元二年十月,杜甫离开秦州前往同谷(今甘肃成县),同年十二月一日又由同谷南下成都,前后历时三个月,这期间写了两组共二十四首纪行诗,其中陇右一段有十六首:《发秦州》、《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龕》、《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这两组纪行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实录性。各组除第一首外,均以行程地名为题,突出了时空的连续性。所写的是只有在当地才能见到的山川、风土、人情,完全是实地、实景、实情的抒写,而不是像谢灵运和盛唐山水诗那种理想之境和共有之景的表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写出了山水的“个性”。所写峡谷、山岭、石台、古镇、崖寺、渡口,各具神态。它们无一不显示出各自特有的景致,独具的风貌,它们只属于陇右。苏轼说:“老杜自秦州越成都,所历辄作一诗,数千里山川在人心目中,古今诗人殆无可拟者。”[4]朱熹也说杜甫“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5]。杜甫将陇右山川的奇崛险丽、异姿独态作了全方位的展示,让人震撼、令人惊叹。
杜甫的诗作描绘山区的自然景致,记写边城的人文景观,或清新明丽、或萧瑟疏凉、或壮阔幽远、或奇险峻峭,展现了不同于平原地区的边塞风光。让人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既感神奇莫测,又觉自然舒展。这类诗在陇右诗作中比比皆是。宋人刘克庄说:“唐人游边之作,数十篇中间有三数篇,一篇中间有一、二联可采。若此二十篇(指《秦州杂诗二十首》——笔者注),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网山《送蕲师》云:‘杜陵诗卷是图经’,岂不信然。”[6]对一个地方进行如此全面而集中的记述,这是前所未有的。杜甫的诗作使历史上无人专门咏写过的陇右山川风物得到了全景式的描绘,把陇右神奇独特的风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清初诗人宋琬《题杜子美秦州流寓诗石刻后》云:“夫陇山以西,天下之僻壤也。山川荒陋,冠盖罕臻,荐绅之士,自非官于其地者,莫不信宿而去,驱其车惟恐不速。自先生客秦以来,而后风俗景物,每每见称于篇什。”[7]精辟地指出了杜甫的流寓及诗作对陇右扬名于世的独特贡献和重要作用。即如《山寺》一诗,是古代诗人中最早咏写麦积山的诗作,秦州胜景南郭寺则借助杜甫的诗作名扬四方,不少人就是吟诵着“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等杜甫陇右诗句了解秦州,走进陇右的。
同时,我们看到,杜甫的陇右诗对陇右文化艺术的拓展、延伸提供了一个充盈丰富的“武库”。书法、绘画、音乐等诸多领域都从杜甫陇右诗中“猎宝”,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价值非凡的珍品,为陇右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
清初宋琬在秦州主持刊刻“二妙轩碑”,以“诗圣”陇右之诗,集“书圣”之字,使二圣之妙品联璧合珠,韵辉墨映,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享受,一种高品位的文化熏陶。在杜甫流寓之地,这是绝无仅有的,也是迄今唯一所见的“诗圣”与“书圣”联袂之妙品。“二妙轩碑”由有“南施北宋”称誉的清初大诗人宋琬任分巡陇右道备佥事,驻节秦州时主持所建。原碑已不存,现有拓帖流世。碑帖长1516厘米,高24厘米,集王羲之诸书法名家之字,刊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山寺》、《初月》、《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等陇右诗作60首而成。书体以行书为主,正楷、行草、章草、草书兼备,丰富华采,艺术价值极高。诗书二妙,堪称一绝。“二妙轩碑”的刻立,使杜甫的诗歌在书法领域里大放异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为陇右的文化艺术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1998年,“二妙轩碑”重新刻立于南郭寺杜公祠东南的“北流泉”前,碑廊全长35.6米,高4.36米,气势宏伟,庄重典雅,已成为现今南郭寺的一个标志性文化景观,而重印的《二妙轩碑帖》也成了对外宣传、进行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杜甫诗意画历来为画坛名家所看重,研习摩绘,源远流长。国画大师徐悲鸿在所绘的诗意画中,精心挑选了杜甫陇右诗中的《佳人》和《秦州杂诗二十首》的第五首予以描摹,对诗意画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传达的神韵,其意义甚至超出了绘画本身。被徐悲鸿题为《立马》的这幅画作,取材于《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原诗为:“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画中一匹骏马昂首挺立,威风凛凛,势不可当。这幅画是1943年徐悲鸿写赠少帅张学良的,其时徐悲鸿居贵阳,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禁闭在贵州桐梓。款识中徐悲鸿摘录了杜甫这首诗的末两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落“汉卿先生教之。壬午岁尽。悲鸿贵阳客中写少陵诗”。这幅作于抗战期间的《立马》,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秦州宝马“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英勇气概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感召力至今不衰。
杜甫的陇右诗还登上了音乐殿堂,而且走出了国门。1980—1984年,苏联作曲家捷尔尼科夫选取杜甫诗19首,谱成了两部大型合唱套曲,并于1986年由苏联国立室内乐合唱团隆重上演。在这19首诗中,《梦李白》、《促织》等陇右诗作入列其内。透过这些诗作,异国他邦的人们也领略了杜甫的陇右情思和陇右文化的绵远意蕴,这是杜甫对陇右文学和文化的又一贡献。
还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陇右遗迹和诗作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对陇右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文化建设、经济发展起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杜甫在陇右的足迹所涉与诗作所记,遍及陇右的胜地殊境,俗风异情。麦积山、南郭寺、太平寺、同谷草堂等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胜地,“南山古柏”、“东柯草堂”、“麦积烟雨”很早就被列入了秦州八景之中。因杜诗而声名大振的南郭寺现已成为秦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个标志性的旅游景点和重要的文化场所。杜甫寓居东柯的传闻、民谣流传广远,妇孺能诵。《秦州杂诗》则很早就被用作秦州学童的启蒙课本内容,一代又一代人受到感染熏陶,对秦州城乡重文重教风气的形成及扩展起了重要作用。天水素以文化底蕴丰厚而为人称道,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杜甫及其诗作起了重要的支撑和充实作用,长期积淀所形成的杜甫陇右诗文化已成为陇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特定文化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杜甫纪念馆的筹建、以杜诗文化为特色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相融合的文化旅游格局的开创、杜诗文化产业的兴起等,将对陇右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亮点,获得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
杜甫的陇右之行是不寻常的,他的陇右诗作也是不寻常的。陇右成就了杜甫,杜甫也成就了陇右。即如霍松林先生所说:“治中华诗歌者,无不注目唐诗;攻唐诗者,无不倾心杜甫;而读杜诗者,又无不向往秦州也。老杜倘无秦州之山川胜迹以发其才藻,固无以激扬创作之高潮;秦州倘无老杜之名章隽句以传其宰韵,又安能震荡海内外豪俊之心灵,不远千里万里,来游兹土,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乎?”[8]杜甫流寓陇右的经历及其诗作,构成了陇右文化中一道庄严、瑰丽、永久的光彩。
【注释】
[1]冯至:《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2页。
[2]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3]聂大受:《从陇右诗看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收入高人雄:《唐代文学与西北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4][5][6]华文轩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402、654、834页。
[7]宋琬:《宋琬全集》,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73页。
[8]霍松林:《天水诗圣碑林序》,天水南郭寺东院西壁,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