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指古代横跨亚洲中部,把中国和西亚、欧洲陆路贸易联系起来的商贸通道。它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跨越葱岭,经俄罗斯、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抵达地中海东岸。丝路古道在甘肃境内东西绵延长达1600多千米,占其全程的五分之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续使得甘肃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如今,丝绸之路的辉煌虽然已成历史,但昔日驼铃声声的丝路古道上留下的种种文化遗存,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近些年来,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同时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的产业政策是支持和扶持“重点产业、重点地带、重点方向”,国家“十一五”规划编制的重点区域中,丝绸之路赫然在列。充分挖掘丝路文化资源,加快发展甘肃文化产业,是甘肃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
一、挖掘甘肃丝路文化资源
“认识和挖掘文化资源,并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归类,同时在产业发展的层面上对其进行科学划分,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开发和保护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1]从形式上,文化资源一般可以划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址遗存、特色建筑和民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特色服饰、民族民间工艺品等;无形文化资源包括古代语言、文学艺术、乐舞、壁画、神话传说、民情风俗、民族节庆等。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2]的省份,无论在有形文化资源方面还是无形文化资源方面,“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化资源都是很丰富的。
从内容上,“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化资源可以基本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资源。甘肃是中华民族及其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其中著名的有大地湾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羲皇故里、女娲庙、轩辕黄帝陵冢、周人和秦人先民的生活地及陵墓、敦煌、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等。
2.民俗文化资源。甘肃现有少数民族54个,回族、藏族人口较多,保安族、东乡族、裕固族为全国独有[3],多民族的会聚使甘肃形成了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民族风情的独特民俗文化。如庆阳香包、保安腰刀、临夏花儿、兰州鼓子、永登高跷、甘南藏族的锅庄舞、裕固族服饰礼仪、特色民居、特色饮食、剪纸、社火、皮影戏、唐卡等。
3.宗教文化资源。甘肃的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独具特色,在汉族地域文化中,佛、道、儒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例如,敦煌鸣沙山东麓的莫高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存佛教艺术宝库,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榆林石窟等也都是丝绸之路沿线散布的颗颗璀璨明珠,此外还有拉卜楞寺、武威文庙、道教圣地崆峒山等。
4.体育文化资源。甘肃省的甘南大草原,河西祁连山脚下的肃南、肃北草原青翠辽阔,生活在这里的藏、蒙、裕固、哈萨克等民族都有善于骑射的体育传统,其中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有赛马、赛骆驼、赛牦牛、叼羊、射箭、民族式摔跤等。汉民族地区的赛龙灯、赛旱船,黄河沿岸的羊皮筏竞渡、皮袋凫水等,也都是极富特色的体育活动。
5.生态文化资源。甘肃地域辽阔,生态资源多样,比较有名的如黄河风情、沙漠戈壁、草原牧场、雪山冰川、雅丹地貌等。
6.艺术文化资源。“丝绸之路”甘肃段的艺术文化资源有简牍、彩陶、壁画、洮砚、酒泉的夜光杯、武威的铜奔马等。
文化产业是依附于文化资源,并配合着文化事业而形成的一种当代经济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并不是产品,更不是产业。资源仅仅是可供开发、或可能具有开发潜力的物质性存在。文化资源能否转化为文化产业,还要看资源所在地是否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能否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抓住机遇,争取主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二、甘肃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甘肃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甘肃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交会处,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从甘肃境内穿过,使甘肃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1992年正式开通的新亚欧大陆桥横贯甘肃;2007年11月8日至9日,在西安隆重召开的“2007欧亚经济论坛”又把“现代丝绸之路建设计划”提上建设日程,此计划的实施,将使甘肃再度成为联结亚欧非的重要纽带,成为直接联系国内外市场的窗口。二是资源优势。甘肃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的交会融合之地,以丝路文化为中心的历史传统文化、自然生态文化、民俗地方文化、语言族别文化、体育竞技文化等资源分布广泛,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三是机遇优势。我国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为甘肃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平台;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既为新世纪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也为甘肃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导向;此外,还有国家对丝绸之路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这些都是甘肃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但甘肃的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的基本省情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特点突出、贫困落后”。[4]甘肃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主体有待大力培育。第二,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文化发展的把握与运作上,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都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层面,缺乏文化市场意识,重视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文化的产业属性。第三,缺乏系统研究、宏观规划和统筹安排。一些拥有重量级文化资源的县市,虽然将文化产业纳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但没有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无论在文化产业规划、重大文化带动项目方面,还是在政府扶持政策、文化专业和管理人才培养方面,都缺乏系统研究、宏观规划、统筹安排。第四,开发力度不够,文化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在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现实发展服务方面还没有形成经济优势。例如旅游业还处在相对粗放经营的状态下,景点建设不足,旅游业总体形象定位模糊,缺乏品牌意识。第五,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力,未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
三、甘肃丝路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项目类型
甘肃丝路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从长远看,可考虑建设一条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线,该产业线东起天水,经兰州至敦煌,包括天水、定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8市25县区。该产业线的建设,将形成一条横贯甘肃全境、地域文化特色浓郁、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产业带,也必将给甘肃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从目前甘肃的经济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形看,丝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可考虑从以下几种项目类型切入:
1.旅游产业。甘肃省内的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已开发和打造了一些具有区域文化特征和自然特色的旅游景观,自1998年以来共有敦煌、嘉峪关、天水、兰州、张掖、武威、酒泉、平凉等8座城市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有28处旅游景区入选国家4A级和5A级景区。尽管如此,甘肃的旅游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潜力巨大。古丝绸之路上的遗存遗址以及沿途雄宏壮观的自然景观,能够极大地吸引旅行家、探险家学者、丝路文化爱好者和观光游客寻奇探密之兴,应大力发掘和建设。可考虑沿古丝绸之路规划一条旅游线路,将沿途的旅游景点、文化景观纳入其中,打造甘肃“丝绸之路”旅游品牌,改变旅游产品单一、老化的局面,使游客在畅游丝路古道、欣赏沿途风景的同时,感受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此举若能成功,将带动沿线的宾馆业、酒店业、演艺业、广告业、民俗文化企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此外还可考虑构建甘肃“丝绸之路旅游健身长廊”,将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纳入到丝绸之路旅游产业的开发中来。
2.演艺产业。甘肃的演艺业曾有过辉煌的成就,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的经典作品《丝路花雨》就曾蜚声海内外,为宣传丝路文化作出了贡献,也显示了以丝路文化为底蕴的节目的魅力。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甘肃的演艺业一直是单纯的交流访问演出形式,对演艺业的经济属性关注不够。甘肃丝路文化产业化发展应以演艺业为突破口,加快由访问演出向商业有偿演出转变的步伐。既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做巡回商业演出,也可以在丝路沿线各旅游景点进行商演,使演艺业与旅游业相互带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对古代节目资源如敦煌壁画中的乐舞、乐器、乐伎的挖掘,打造出像《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霓裳羽衣舞》这样的舞台艺术精品,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当代因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增添演艺节目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在传承民族文化和创造经济效益方面实现双赢。同时也要注重对民俗节目表演的开发和扶持,使民俗节目表演成为演艺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影视产业。甘肃丝绸之路沿线富有历史沧桑感的遗存遗址和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不仅是旅游开发的大好资源,也是拍摄影视作品的取景胜地,在保护历史遗迹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考虑进行影视城的建设,白银大敦煌影视基地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在甘肃丝绸之路上,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这为影视制作提供了内容素材上的资源,完全可以将这些故事、传说(如伏羲女娲的传说、汉代铜奔马的故事、敦煌壁画中的故事以及众多的民间故事等)作为题材,拍摄几部像《大敦煌》这样的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将一些英雄史诗、传奇故事、民间传说制作成动画片,这样一方面能够对甘肃丝路文化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带动甘肃影视制作业和动漫产业的发展。
4.民俗产品和民间工艺品产业。“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尤其是民俗产品和民间工艺品,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富有文化韵味,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应大力引导和扶持,形成民俗产品和民间工艺品制造、加工、宣传、销售“一条龙”式的文化产业集群,把庆阳香包、平凉纸织画、彩陶、剪纸、酒泉夜光杯、武威铜奔马、泯县洮砚、嘉峪关风雨雕等民俗产品、民间工艺品推向市场。
5.广告业和会展业。丝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宣传,这将给广告业和会展业带来商机,而大力发展广告业和会展业,也会对产业化进程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将丝绸之路上的一些文化标识用做广告商标,扩大丝路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的沿途城市还应积极申办会展,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加快甘肃丝路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实施策略
为加快甘肃丝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进程,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转变观念,创新机制。要加快甘肃丝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首先应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把珍贵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使丰富的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理顺政府与产业的关系,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全面调查,总体规划。要对甘肃丝路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认真研究和分析丝路文化的特点、价值、优势及发展前景,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合、配置,避免开发建设上的重复和类同。要以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为主导,依托综合资源,发挥区域互动作用,按照不同文化类别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地区间合作规划。
三是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文化品牌。甘肃目前缺乏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没有大企业就没有大产业。政府应采取积极行动,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努力拓宽各种社会投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本参与到丝路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另一方面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和扶持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品牌可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资本聚集、规模放大、品质提升、消费导向、产业示范、利润增值等多重品牌效应,因此在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的同时,还应注重打造文化品牌,推行品牌战略。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发掘和重塑现有的著名文化品牌,开发和推广新的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开拓市场,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四是走项目带动之路。项目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最基本的载体,是发展文化产业最便捷、最有效的切入点。一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就有可能带动一个产业群的发展。在一般的招商引资途径之外,还可以建设丝绸之路论坛、丝绸之路俱乐部,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加盟丝绸之路论坛,组成丝绸之路俱乐部,形成会员制资源,从中牵线搭桥,共同研究、开拓、开发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各类商业、文化合作项目。
五是实施人才推动战略。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现和使用好人才,能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劲的推动力。要运用教育和经济手段,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同时,应注意发挥甘肃本土的民间艺术人才的作用;还应该鼓励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三维动画制作技术、数码影视技术和照排技术、宽带信息传输技术,提高文化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是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对丝路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对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在发展中促进资源保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道路,才能实现甘肃丝路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注释】
[1]牛汝极:《充分挖掘丝路文化资源 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2]辛刚国:《甘肃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3]李志荣、田刚:《甘肃省情知识简明读本》,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7页。
[4]辛刚国:《甘肃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