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辑录

敦煌写卷谶纬佚文续辑

作者: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窦怀永


  谶纬之学起于西汉末年,并逐渐与政治相结合,至东汉时盛极一时。《后汉书·张衡传》即言:“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訞言。”①由于谶纬的蛊惑性特点,六朝魏晋以后,禁谶风潮涌起,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唐代律法即规定“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等,“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②,而宋儒更是从学理上予以驳斥清除。排除政治因素,谶纬文献也是中国古典文献的一部分,对于研究经学、哲学、史学、礼学、天文学等颇具参考价值。自元朝开始,有学者开始专门辑录谶纬文献,并随着辑佚学的发展,至清代中后期蔚为大观。
  我们在阅读敦煌文献时,从11件写卷中辑得45条谶纬佚文。由于敦煌文献在时间上的特点,这些佚文无疑具有更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中,P.2683《瑞应图残卷》所存17条已经率先整理发表③。今拟不揣梼昧,将余下28条再作校刊整理,并就敦煌谶纬佚文的相关问题略作阐述,求教于读者方家。
  此次校理,仍以敦煌本佚文为底本,径用收录谶纬最多的三部中古时期类书《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为主要参校本,适当参以《路史》、《渊鉴类函》、《玉海》、《北堂书钞》、《文选》、《五行大义》、《风俗通义》等,持敦煌本谶纬佚文与参校本所引同篇谶纬佚文相比勘。佚文排序基本依清赵在翰辑《七纬》所列,佚文后标出所引用的卷号与卷名。遇有俗字、避讳字等,一般径行改为正体,不一一注明。
  1.《易乾凿度》: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P.3636《残类书》)
  按:此条亦见于《太平御览》卷一,文字与敦煌本同。
  检今本《易纬乾凿度》:“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变,阳爻者,制于天也,阴爻者,系于地也,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仁成而上,义成而下,上者专制,下者顺从,正形于人,则道德立而尊卑定矣。”④敦煌本当是略引。
  2.《易通卦验》曰:立夏,清风至;晨,鹤鸣。(P.2526《修文殿御览残卷》)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一六、《渊鉴类函》卷四二〇,篇名相同,唯正文“晨”作“而”。
  3.《易是类谋》曰:太山亡金鸡,西岳失玉羊。郑玄注曰:太山亡金鸡也者,箕星亡也。西岳失玉羊者,狼星。(S.1086《兔园册府》)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北堂书钞》卷一五〇、《太平御览》卷五、三九、八七四、九〇二和《渊鉴类函》卷四。
  篇题《太平御览》卷三九、九〇二作“周易是类谋”,其余4处与敦煌本同。
  “太山亡金鸡”二句,《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卷五、八七四、九〇二、《渊鉴类函》“亡”、“失”二字互调,义近同。
  “郑玄注曰”,《太平御览》卷九〇二同,《北堂书钞》无“郑玄”二字,《太平御览》卷八七四无此四字,注文径作双行小注,而《渊鉴类函》则无此四字,注文径作正文。
  “太山亡金鸡也者”二句,《北堂书钞》卷一五〇作“金鸡箕星”,《太平御览》卷五、《渊鉴类函》皆作“太山失金鸡者,箕星亡也,箕者风也,风动鸡鸣,今箕候亡,故鸡亦亡也”,《太平御览》卷五与卷八七四稍异,第三个“箕”作“期”、句末无“也”字。
  “西岳失玉羊者,狼星”,《北堂书钞》作“玉羊,狼星”,《太平御览》卷五作“西岳亡玉羊者,羊星在未,未为羊”,《太平御览》卷八七四作“西岳亡玉羊者,狼星亡,狼在于未为羊也”,《渊鉴类函》作“西岳亡玉羊者,狼星在未为羊”。
  持传世本与敦煌本对校,知敦煌本引用简略,且抄写不完整⑤。
  4.《尚书刑德放》曰:帝者,天号也,天有五帝。皇者,煌煌也。(P.2528《文选·西京赋》)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今本《文选·西京赋》,以及《初学记》卷九、《艺文类聚》卷一一、《太平御览》卷七六。
  篇题《初学记》、《太平御览》作“尚书纬”。
  “天号也”,《艺文类聚》同,《初学记》、《太平御览》皆无“也”字。
  “天有五帝”,《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皆作“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称也”;在此四字前,《太平御览》另有“王者人称也”五字,其他二本则有“王者人称”四字。
  又今本《文选》于此处注文作:“《尚书刑德放》曰:帝者,天号也,天有五帝。《春秋元命苞》曰:皇者,煌煌也。”⑥将末二句归入《春秋元命苞》,与敦煌本此句注文稍异。
  5.《尚书中候(侯)》曰:舜祗德钦象,习尧祗位也。(S.1086《兔园册府》)
  按:《太平御览》等未见此条,《纬书集成》⑦所收诸纬书辑本《尚书中侯》中亦无此条。
  又《路史·余论》卷六“沉璧”篇引《孙氏瑞图》云:“帝舜祗德,钦象有光。至于稷兴,荣光迭至,黄龙负图,卷舒至水畔,置舜前。”⑧或即此条编撰所本。
  6.《尚书中候(侯)》曰:尧沉璧于河,荣出光(光出)。郑玄曰:荣光五色从中出。(S.1086《兔园册府》)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太平御览》卷八七二,“出光”作“光出”,可据校,且无郑玄注。
  又,关于尧沉璧事,谶纬中记叙较多,敦煌本佚文甚简,然仍存郑玄注,当具价值。
  7.《礼含文嘉》曰:舜思损己,以安百姓。〔P.3715《类书(失名)》〕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太平御览》卷八一、《五行大义》卷五,前者无助词“思”字,句式整齐,余皆同;而《五行大义》则作:“《礼含文嘉》文云:舜损己,以安百姓,致鸟兽鸧鸧,凤皇来仪。”⑨文更详细。
  8.《礼含文嘉》曰:遂人氏钻木取火,炊生为熟,全无腹疾,遂天之意,故云遂人氏。(S.1086《兔园策府》)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风俗通义》卷一、《艺文类聚》卷八〇、《初学记》卷九、《太平御览》卷七八、八四九、八六九、《北堂书钞》卷一四二、《路史·前纪》卷五、《渊鉴类函》卷四〇。
  “礼含文嘉”,唯《风俗通义》无“礼”字,余皆同。
  前一“遂人”,《路史》同,余皆引作“燧人”。
  “钻木取火”,《路史》同,《太平御览》卷八四九、《北堂书钞》引作“始钻火”,余皆作“始钻木取火”。
  “炊”,各本皆作“炮”,二者义近。据《说文解字》,“炊,爨也”,“炮,毛炙肉也”。《毛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⑩《周礼·地官·司徒》:“歌舞牲及毛炮之豚。”(11)或当以“炮”字为长。
  “全无腹疾”,《风俗通义》作“令人无复腹疾”,《初学记》、《太平御览》卷七八、八六九引作“令人无腹疾”,《太平御览》卷八四九作“使人无腹疾”,《北堂书钞》作“人无腹疾”,《路史》、《渊鉴类函》作“令人无有腹疾”。
  后一“遂人”,《风俗通义》、《路史》同,余本皆作“燧人”。
  9.《礼含文嘉》:禹左准绳,右规矩。〔P.3715《类书(失名)》〕
  按:各本未见此条。《纬书集成》所汇《礼含文嘉》佚文中亦未见此条。
  又,检《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12)或即此条文字编撰所本。
  10.谨检《瑞应图》,《礼斗威仪》曰:人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河傔海夷也。(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太平御览》,卷六〇作“君乘土而王则海夷”,卷六一、八七三皆作“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河溓”,文字有差异,其义近同。
  11.《孝经援神契》:凤皇有九包,一曰心合度,二曰[□]包命,等。(P.3738《李峤杂咏》)
  按:此条文字不见于《纬书集成》所收《援神契》,然《初学记》卷三〇有:“《论语摘衰圣》曰:凤有六像九苞;六像者,一曰头像天,二曰目像日,三曰背像月,四曰翼像风,五曰足像地,六曰尾像纬;九苞者,一曰口苞命,二曰心合度,三曰耳听达,四曰舌诎伸,五曰彩色光,六曰冠矩州,七曰距锐钩,八曰音激扬,九曰腹文户;行鸣曰归嬉,止鸣曰提扶,夜鸣曰善哉,晨鸣曰贺世,飞鸣曰郎都;知我唯黄,持竹实来,故子欲居九夷,从凤嬉。”(13)《太平御览》卷九一五与之基本相同,唯“九苞”作“一曰头符命,二曰眼合度,三曰耳听达,四曰舌诎伸,五曰色彩光,六曰冠短周,七曰距锐钩,八曰音激扬,九曰腹文户”。
  篇题二书皆作“论语摘衰圣”。
  “九包”,二本皆作“九苞”,古“包”“苞”通用。
  “包命”上敦煌本当夺一表示凤身体部位之字。《初学记》作“口苞命”。
  敦煌本佚文与《初学记》、《太平御览》引文所据篇名略异,疑此段文字《孝经援神契》与《论语摘衰圣》皆有,抑或其中有误者。
  12.《孝经挟神契》曰:神灵滋液,百珍宝用,则地钮钤。宋均注曰:钤,带。(S.1086《兔园册府》)
  按:此条文字不见于《太平御览》等,《纬书集成》诸辑本所收《援神契》中亦皆无此条,或可补佚。篇题今作“孝经援神契”,或因援、挟二字形近易误也。
  13.《孝经三五图》曰:五帝起寅毕午,三五从未至酉。(S.1086《兔园册府》)
  按:此条篇题与正文均不见于诸传世谶纬辑本,或可据敦煌本补。
  14.《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P.2528《文选·西京赋》)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北堂书钞》卷一五〇、《渊鉴类函》卷四、《太平御览》卷五。《北堂书钞》引“玉衡”前有“去”字,《渊鉴类函》引同敦煌本,而《太平御览》则更完整:“玉衡北两星为玉绳,玉之为言沟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伤。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14)又今本《文选·西京赋》注文所引同敦煌本。
  15.《春秋元命苞》曰:皇者,煌煌也,道烂显明也。(P.2528《文选·西京赋》)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六,唯末句作“道烂然显明”,且其后有“帝者,谛也”四字。又今本《文选·西京赋》注文仅引作:“《春秋元命苞》曰:皇者,煌煌也。”(15)
  16.《春秋元命包》曰:月中有白兔。(P.3738《李峤杂咏》)
  按:此条文字不见于《太平御览》等,《纬书集成》所收辑本《春秋元命苞》中亦无此条,或可据敦煌本补入。
  17.《元命苞》曰:火精为孔雀,交州有之,人损尾即舞。(P.4710《类书残片》)
  按:此条文字不见于《太平御览》等,《纬书集成》所收辑本《春秋元命苞》中亦无此条。
  又,《艺文类聚》卷九一、《太平御览》卷九二四引《春秋元命苞》云“火离为孔雀”,而《初学记》卷三〇、《太平御览》卷九一五引《春秋演孔图》云“凤火精”,《太平御览》卷九一五又引《春秋元命苞》云“火离为凤”,而非“孔雀”。另,《太平御览》卷九二四载:“杨孝元《交州异物志》曰:孔雀人指其尾则儛。”(16)可参。
  18.《春秋运斗枢》曰:北斗七星,第七曰摇光。(P.2528《文选·西京赋》)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艺文类聚》卷一、《太平御览》卷五、《渊鉴类函》卷四,唯后一处“摇”作“瑶”,二字古可通用。另,今本《文选·西京赋》文同《渊鉴类函》。
  19.《运斗枢》曰:玉衡星散化为鵄。(P.4710《类书残片》)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艺文类聚》卷九二、《太平御览》卷九二三。
  “散化”,二本皆仅作一“散”字。
  “鵄”,二本皆作“鸱”,同。可参《玉篇·鸟部》、《广韵·脂韵》。
  20.《运斗枢》曰:舜东巡狩,黄龙五采负图,以黄玉为匣,白玉为枢,金绳黄(黄绳),芝泥两端,仲(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官位分度之差者。(S.1086《兔园册府》)
  按:有关舜东巡现瑞之事,各家所记谶纬文字之描述详略不同。《初学记》卷六作:“《春秋运斗枢》曰:舜既为天子,五年二月东巡狩,至于中州,与三公诸侯临观,黄龙五采负图出,置舜前,入水而前去。”(17)又卷二七作:“舜为天子,东巡临观,黄龙五采负图出,置舜前,图以黄玉为柙,黄金为绳,封两端,章曰‘金黄帝符玺’也。”(18)《太平御览》卷八一作:“舜以太尉受号,即位为天子。五年二月东巡狩,至于中月,与三公诸侯临观,黄龙五彩负图出,置舜前,图以黄玉为匣,如櫃,长三尺,广八寸,厚一寸,四合而连,有户,白玉捡(检),黄金绳,芝为泥,封两端,章曰‘天黄帝符玺’五字,广袤各三寸,深四分,鸟文。舜与大司空禹、临侯望博等三十人集发图,玄色而绨状,可舒卷,长三十二尺,广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官位度之差。”(19)据《艺文类聚》卷九八,《河图》中亦见有此条:“《河图》曰:舜以太尉即位,与三公临观,黄龙五采负图出舜前,以黄玉为柙,玉检,金绳,芝为泥,章曰‘天黄帝符玺’。”(20)
  同为一事,诸本之间文字已有差异,敦煌本与诸本文字又有差异。兹据上校“金绳黄”作“金黄绳”,其余文字或可相互参考。
  21.《春秋运斗枢》曰:帝舜祗于德,荣光休至,黄龙负卷图置舜前,四合而连户。宋均注曰:含枢之使也。四合有道相入,类有户,言可开闭。事亦见《尚书中侯》。(S.1086《兔园册府》)
  按:此条文字不见于《太平御览》等,《纬书集成》诸辑本《春秋运斗枢》篇皆无此条,或可据敦煌本补。
  22.《春秋考异邮》曰:鹤知夜半。宋均注曰:鹤,水鸟,夜半水位感其气,则益鸣也。(P.2526《修文殿御览残卷》)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艺文类聚》卷九〇、《太平御览》卷九一六、《渊鉴类函》卷一四二
  篇题《艺文类聚》同,《太平御览》、《渊鉴类函》皆作“春秋说题辞”。
  “宋均注曰”四字,《太平御览》、《渊鉴类函》、《艺文类聚》均无。
  “水鸟”后《渊鉴类函》有一“也”字。
  “夜半水位感其气”,《太平御览》、《渊鉴类函》作“夜半水位感其生气”。
  “则益鸣也”,《太平御览》、《渊鉴类函》作“则益喜而鸣”。
  宋均注文,《艺文类聚》无,而《渊鉴类函》则于其后尚有“鹤所以寿者,无死气于中也”句。
  23.《说题辞》曰:鹤知夜半,阴卫道也;鹤之为言央也,央煞然,阴之精以类感,夜半物静,独戒主也。(P.2526《修文殿御览残卷》)
  按:此条文字不见于《太平御览》等,《纬书集成》诸辑本《说题辞》中亦无此条,或可据敦煌本补。
  24.《河图提(挺)辅佐》曰:黄帝持斋七日七夜,天老五圣皆从以游于河洛之间。至于翠妫之渊,大鲈鱼折流天至,顾问五圣,皆曰莫见,独与天老迎之,五色果鱼沉帛图,兰叶朱文,以授黄帝。(S.1086《兔园册府》)
  按:有关黄帝得图之事,各家所辑谶纬文字之详略有所不同。《路史·余论》卷六记述此事,且末注明“见《兔园策》”:“《河图挺辅佐》曰:黄帝持斋七日七夜,天老皆从以游于河洛之书。至翠妫之泉,大鲈泝流而至,问五圣,莫见,独与天老迎之,兰叶朱文,五色毕见,沉白图,以授帝。”(21)二者相较,略有异处:篇题《路史》作“河图挺辅佐”;“五圣”,《路史》无;“渊”,《路史》作“泉”,或因唐时避李渊名讳而回改未尽;“大鲈鱼”,《路史》作“大鲈”;“折流”,《路史》作“泝流”,或形近而误;“天”,《路史》作“而”;“顾”,《路史》无;“皆曰”,《路史》无;“五色果鱼沉帛图”,《路史》无,然有“五色毕见”、“泛白图”,疑“果鱼”二字为“毕见”之形误、“沉”为“泛(汎)”之形误、“帛”为“白”之音误;“黄帝”,《路史》作“帝”。
  又,《初学记》卷六、《艺文类聚》卷一一、《太平御览》卷七九、《玉海》卷一九六、《渊鉴类函》卷四七所引相对较完整,文字上略有出入,然未言“见《兔园策》”类字样。
  25.《括地图》曰:龙池方山有池,方七百里,群龙居之,五花树,龙恒食之也。(S.1086《兔园册府》)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初学记》卷三〇、《艺文类聚》卷九六、《太平御览》卷九二九。
  “龙池方山”,三本皆作“龙池之山”,“之”字长,盖形近而误。
  “方七百里”,此四字前,《初学记》有“四方高,中有池”,《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有“四方高,中央有池”;
  “五花树”,三本皆作“多五花树”;
  “龙恒食之也”,三本皆作“群龙食之”,其后,《初学记》有“去会稽四万五千里”,《太平御览》有“去会稽四千里”。
  综合校文,此条或可作:“《括地图》曰:龙池之山,四方高,中央有池,方七百里,群龙居之,多五花树,群龙食之,去会稽四万五千里。”
  26.《龙鱼何(河)图》曰:东方太山府君神,姓图,名常龙;南方[衡]山霍府君神,姓舟,名灵峙;西方华阴山府君神,姓结,名郁佇;北方恒山府君神,姓登,名僧;中央嵩高山府君神,姓寿,名逸群。呼之令人不病耳。(S.1086《兔园册府》)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太平御览》卷八八一:“《龙鱼河图》曰:东方太山君神,姓圆,名常龙;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西方华山君神,姓浩,名郁狩;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中央嵩山君神,姓寿,名逸群。呼之令人不病。”(22)文字略有差异,尤以五山君神姓名为甚,尚不敢臆定孰为正。
  27.《河书》曰:昔有巢氏驾飞鳞,从日月。(S.1086《兔园册府》)
  按:此条文字亦见于《路史·前纪》卷九:“《河图》云:有巢氏王天下也,驾六龙飞鳞,从日月,号古皇氏。”(23)文字略有差异,盖敦煌本系节引。
  28.《孝经援神□(契)》(文缺)(P.3274《御注孝经疏》)
  按:写卷此文字处有“孝经援神”字样,下文模糊,且有断裂,故只存目于末。
  余论
  就已经公布的敦煌写卷来看,谶纬佚文主要存在于类书文献中,如S.1086《兔园册府》中有《易是类谋》、《春秋运斗枢》等篇;其次是与谶纬有重要关联的《瑞应图》残卷;最后是存在一些文献的注文之中,如P.3738《李峤杂咏》注中有《孝经援神契》佚文。据初步整理,谶纬佚文主要涉及以下9个卷号的敦煌写卷: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P.2526《修文殿御览残卷》,P.2528《文选·西京赋》,P.2683《瑞应图残卷》,P.3636《残类书》,P.3715《类书(失名)》,P.3738《李峤杂咏》,P.4710《类书残片》,S.1086《兔园册府》。
  自元朝兴起的谶纬佚文辑佚,所据文献载体主要是刻本,人为舛误因素较多,相互之间又存在抄录的情况,讹误就更多了。再加之谶纬本来就是深讳古奥,董理不易。因而,今时所见诸谶纬辑本文字之间差异较大。敦煌文献保存了六朝至宋初的大量原始资料,在时间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其中的谶纬佚文亦如此。敦煌地区远离中原,所受“禁谶”影响相对弱一些,所保留谶纬佚文的原始面貌也就更强一些,具有明清学者所不具有的优越性。如P.2683《瑞应图残卷》抄写于唐以前,其中保存了不少的谶纬文献,它们或可补今日谶纬辑本之未收,或可与诸辑本文字相互补充,以近可能恢复其原貌。
  如前所言,敦煌写卷中谶纬佚文主要存在于类书和部分注文中,它们要为所述主体服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引用时要以“有用”为原则,并据文义适当删减,这使得敦煌写本中谶纬佚文表现出引用简略、欠缺完整的特点。另外,中古时期的“禁谶”之风也造成了某些谶纬文献本身的残泐不全,敦煌写本再加以引用,也就更加不完整了。如S.1086《兔园册府》所存的谶纬佚文中,《易是类谋》佚文(前文第3条)较简单,今《太平御览》所引文字较为详细,可知敦煌本乃为省略引用,以切文义;《尚书中候》佚文(前文第5条)只存两句,语焉不详,原文或已佚,今所见者,唯赖此写卷引用方存此两句。谶纬文献引用的简略和不完整也是传统文献中所存谶纬文献的一个共通特点。
  虽然数量不多,但敦煌谶纬佚文还是为整理谶纬文献提供了一定的校勘参考价值,或可补充今本未辑入者,或可纠正流传中的讹误。如P.3738《李峤杂咏》中存有《春秋元命苞》“月中有白兔”句,今本皆不载,即可补入;敦煌写卷P.2683《瑞应图残卷》中保留的《礼斗威仪》佚文,不见于今天诸谶纬辑本,或焚于前朝禁谶,或佚于传抄流布,故明清学者未能得也,今于写本中重见原文,自然珍贵,况此写本又为抄于唐以前,更近原貌。再如《河图·括地象》与《河图·括地图》往往混为一篇,而敦煌写本S.1086《兔园册府》中《括地图》的引文直接证明了此二篇目的并存。再如P.3715《类书(失名)》中有《礼含文嘉》“舜思损己,以安百姓”佚文(前文第7条),而隋时所著《五行大义》引作“舜损己以安百姓,致鸟兽跄跄,凤皇来仪”,文字虽完整,但欠成韵,而二者相互补充,作“舜思损己,以安百姓,致鸟兽跄跄,凤皇来仪”,则朗朗上口,或近于原貌。
  我们从浩繁的敦煌写卷中辑得数条谶纬佚文加以整理和探讨,固然数量较少,但并不影响其价值。随着敦煌写本的不断公布,以及莫高窟考古工作的继续进行,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的谶纬佚文被发现并整理出来。
  附记: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子部文献汇辑集校”(07JJD740064)阶段性成果。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页1911。
  ②详参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页763—764。
  ③窦怀永《敦煌本<瑞应图>谶纬佚文辑校》,《浙江与敦煌学——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页396—406。
  ④《易纬乾凿度》,《丛书集成初编》第68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页16—17。
  ⑤清人孙诒让曾言《易是类谋》“旧题郑康成注,今考定非是”,盖疑今所见之《易是类谋》注皆非郑玄原注,后人臆补之。参《札迻》卷一,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页26。
  ⑥(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50。
  ⑦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94年时将《古微书》、《纬书》、《七纬》等明清以来多种谶纬文献辑本汇成一帙,编成《纬书集成》,较为完备。
  ⑧(宋)罗泌《路史·余论》,《四部备要》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202。
  ⑨(隋)萧吉《五行大义》,《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页95。
  ⑩(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页23。
  (1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页895。
  (12)(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页51。
  (13)(唐)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页713—714。
  (14)(宋)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26。
  (15)(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页50。
  (16)(宋)李昉《太平御览》,页4104。
  (17)(唐)徐坚《初学记》,页120。
  (18)(唐)徐坚《初学记》,页646。
  (19)(宋)李昉《太平御览》,页377。
  (20)(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1703。
  (21)(宋)罗泌《路史·余论》,页202。
  (22)(宋)李昉《太平御览》,页3914。
  (23)(明)罗泌《路史·前纪》,《四部备要》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50。

敦煌与丝绸之路: 浙江、甘肃两省敦煌学研究会联合研讨会论文集/赵丰,罗华庆,许建平主编; 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