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辑录

考“筋斗”一词的源流

作者: 田桂菊,李小惠


  一、前言
  筋斗是中国毯子功的主要组成部分。高、飘、帅、稳是中国筋斗的独特民族风格和艺术体育特色,它曾以惊奇绝妙的翻、滚、跌、扑而靡声世界,它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项目。
  毯子功是指在毯子上进行翻、滚、跌、扑各种筋斗练习的一门功夫。筋斗的种类繁多,技术性要求较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筋斗在古代主要用于百戏、杂技、戏曲、舞蹈等的表演之中,它以难度和惊险造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氛围,从而产生强烈的技术与艺术相融的效果,它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积淀着千余年历史的绝妙创造,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反映出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追求,而且还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产生了专门的理论和传授方式。到了现代,筋斗又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的体操、技巧、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滑雪、轮滑、武术等项目之中,其翻腾的难度越来越高,并创造了不少新的筋斗翻腾技术,审美力也越来越强,它所达到的高度,使其成为不可替代的艺术体育形式,至今还不断地吸引着、影响着人们,令人陶醉其中。但是,长期以来中国毯子功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尤其是筋斗的翻腾方法,抄法和喂法(保护与帮助)等,由于当时艺人的文化水平低,很少留下文字的记载,许多精妙绝伦的筋斗艺术的持有者已步入残年,筋斗这项文化遗产随时都会因这些老艺人的离世而人亡艺绝。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我们一则要研究“筋斗”一词的来源,以使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筋斗的演变历史;另一则是保护好筋斗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使筋斗这门精湛的技艺得以延续;再则,我们将努力应对时代的挑战,把“筋斗”这门古老的中国传统技艺列入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也是立该项课题的本意。
  二、“筋斗”一词的源流
  “筋斗”一词的起源可见于明代于慎行《榖山笔尘》的典故。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即张仪为秦破纵连横时讲述的一段故事。于慎行从这段故事里揣测出“金斗”的词义,认为“后之二人以头委地而翻身跳过,谓之金斗,想其形类为名耳”。而以《战国策》为“筋斗”一词的典故出处,显然十分勉强,“金斗”的典故与“筋斗”大相径庭,但也启示出“筋斗”是一个谐音词。《西游记》载:“我(悟空)会驾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路。”由此可见,小说中所描绘的筋斗,也需要纵身起跳的技术。作者运用的手法,却将“筋斗”所具有的翻腾空间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孙悟空的筋斗神通广大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但他不是首创,早在禅宗的语录中,就有关于筋斗的记载。《续传灯录》集成写道:“虚空翻筋斗向新罗国里去也。”“翻筋斗向拘尸罗城里去也。”《宋史》也有记载,筋斗在宋代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技艺之一。据《宋史》卷一四二《乐》第十七:“百戏有蹴球、踏蹻、藏*(上隊下火)、杂旋、狮子、弄枪、铃瓶、茶碗、毡龊、碎剑、踏索、上竿、筋斗、擎戴、拗腰、透剑门、打弹丸之类。”
  宋代的禅宗语录显示,借鉴筋斗表现禅悟,正是因为筋斗具有超越空间的能力。如,圆悟佛果禅师(980—1052)的语录,多处提及筋斗:“普化当时翻筋斗,未审此意如何。师云:跳出金刚圈。只是虚空里打筋斗。”普化,是当时的一位僧人,他曾以翻筋斗的形式表现禅悟。他的事迹可从《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佛祖历代通载》等文献中得以知晓。普化的筋斗具有跳出金刚圈,摆脱束缚的含义。普化是唐代人,生长在幽州。文献记载,幽州地区是戎夷交杂胡汉汇聚的地方,而且长期受胡风的影响,居住在这里的汉民早已发生胡化。幽州地区与西域民族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文化上也相互融合,技艺方面也相互交流,而普化的筋斗词汇也带有胡人文化的背影。因为,“筋斗”一词在唐以前的文献中找不到。迹象表明,“筋斗”是外来的词汇。从于田《罗摩衍那》的故事中有罗摩和猴王大战罗刹的一段情节使用了筋斗的技巧。文中有“罗摩旋转”“猴子南乐翻筋斗”等字句,从对音的角度加以分析,“筋斗”应是一个基于伊朗语以gart为词基的词的音译,于田语可为佐证。再有考古文献记载,历史上曾有粟特人的部落在中国出现。而在粟特人的语言当中,却不见直接源于gart的词汇。但有表示转、轮转的词汇,它基于Wrt这个词根,“筋斗”的音译建立在gart,表示“转”的伊朗语汇构成了“筋斗”的对音。
  这里还需说明的是,作为艺术和体育中的筋斗未必是外来的技艺。因为,在山东安丘董家庄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已可见到顶竿上的翻腾动作。但在唐代以前的文献中,却见不到“筋斗”一词的使用。而至迟于唐代出现了“筋斗”这个新的语汇。崔令钦的《教坊记》《太平御览》卷五六九,《唐会要》均记述了筋斗这门表演技艺。但是,在唐代,筋斗不构成单独的节目,它主要融汇于顶竿等百戏之中。
  空中翻腾的动作最终定名为筋斗,应是胡人的贡献。从文献记载和从唐墓出土的舞蹈杂技俑中可以得知当时的跳丸、跳剑、狮子舞、胡腾舞等构成了唐人心目中百戏的代表项目,而其中胡腾舞是粟特人的专长。
  胡腾舞、胡旋舞来自粟特人的故乡,以速度、节奏、造型等而使人欢悦。这两种舞蹈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区别甚明,前者特点在于“腾”,后者特点在于“旋”。胡腾舞多见于身体刚武有力的男性,而女性宜表演以“旋”为特征的胡旋舞。诚然,这两种舞蹈既然都来自粟特,便应有相对应的粟特词汇。从胡旋舞中可以获得一种信息,即胡旋舞是以旋转为特色的舞蹈,而粟特语表示旋转的词可以是基于Wrt词根的一个词,胡旋应是基于这个词汇的译义词,而胡旋才是基于同样词根的音译词。而胡腾主要出现在唐代,然而在唐代译出的经文中也可以找到对音,证明Wrt确实可以是“胡腾”的对音基础。
  以上是从对音的角度揣测的“胡腾”的粟特语对音。唐代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载有:“跳身转、宝带鸣”的词句,正是对“筋斗”再形象不过的描写。其中“转榖”,是指像车轮一样地转动。唐代另一词人贾岛的诗句:“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榖。”
  筋斗是舞蹈基本功的内容之一。唐《拾遗记》载有:“宛若羽毛之从风”。显然是空中翻腾动作。
  三、“筋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筋斗翻腾的精妙绝伦,使其成为不可替代的体育和艺术形式,现代的竞技体操、技巧、跳水、花样滑雪、蹦床、轮滑等运动项目和舞蹈、杂技、戏曲等表演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筋斗技艺,而且还创造出了空翻三周、空翻转体1080度、旋空翻等高难度技术。但是,也不可否认,在筋斗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少绝技和传授方法,以及“抄”和“喂”(保护与帮助)由于传承人的逝去或被异化,至使不少筋斗技术已消亡灭绝。
  中国“筋斗”是举世皆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筋斗文化特征的认识,把握“筋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构建、完善“筋斗”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建立有关的法规、法制,加强队伍建设,使“筋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现代体育和艺术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四、结语
  筋斗很早就发展为体育与艺术训练必需的基本功——中国毯子功。筋斗的翻腾动作也曾是胡腾舞的舞蹈语汇。“胡腾”和“胡旋”同是基于粟特语Wrt词根,而筋斗则是基于gart词根,属于伊朗语的另一脉。筋斗由舞蹈、戏曲中获得寓意,表现跨越万水千山。禅宗由筋斗得悟解脱,更添神灵于筋斗。《西游记》从禅宗借来筋斗的技巧,通过文学宣传,让筋斗在中国家喻户晓。从考证分析来看,筋斗是一个伊朗语汇,而粟特人的胡腾舞之魂却也渗透在这个词汇的内容之中。
  筋斗应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样一个具有千余年文明史的中国毯子功,如何应对逐利时代的挑战,如何研究其传承谱系、传承路线、传承方式以及传承环境,使其传承永远,保护便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研究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非物质文化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将是今后一项重要的体育工作。

丝绸之路体育文化论集 续/田桂菊,李小惠主编; 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史研究所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