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辑录

敦煌壁画中“倒立”图像考析

作者: 田桂菊,李小惠


  一、前言
  在研究考察敦煌遗存的体育史迹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莫高窟西魏至宋的有些洞窑的壁画中,绘有形态各异的“倒立”图像①。关于倒立很少见于史籍记载,而《旧唐书·音乐志》载有波罗门艺人在长安表演手倒立技艺。因此,人们一般认为“倒立”是由西域传入中国的技艺之一。从现代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倒立实践是来源于人体的一种生理本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敦煌壁画中所绘的倒立图,不仅能看到它的沿革,而且还能从中了解到它与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形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有研究的必要,它对杂技、戏曲、舞蹈演员的基本功训练和竞技体育中的武术、体操、技巧、跳水、撑竿跳高等项目的基本技术训练以及以上诸史的整理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倒立”汉代称“倒植”,东晋时称为“逆行”,唐代称“掷倒”,宋代称“倒立”,明清时称“竖蜻蜓”“拿大顶”。由于“倒立”历来是艺人用作表演,运动员用于训练和比赛,群众用于健身的一种方式。所以它满足了人们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联系上的多种需要,因此,它一直从远古相传至今。
  二、敦煌的倒立图像
  敦煌的佛经文献中,不乏“瑜伽”②的记载,其中不少功法中带有人体倒立的性质。笔者认为在敦煌早期经变画中所出现的倒立图像,在很大程度上受“瑜伽”功法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的北魏第251窟,西魏第24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79窟,中唐第158窟、361窟,晚唐第156窟、196窟的壁画中均绘有倒立图像。它们姿态不一,难度不同。就动作来说,有双臂倒立、有单臂倒立、有分腿倒立、有水平支撑倒立等。从技术上看,由不规范的挺胸塌腰的支撑倒立,逐步发展至准确的含胸收肩、立腰直腿的倒立。这些直观的图像,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倒立”技术沿革发展的史实。
  首先分析北魏第251窟和西魏第249窟的两幅力士倒立图。从技术形态看,挺胸、塌腰、屈腿,以手臂和腰背力量控制身体平衡,重心和支撑点位置不合理,不讲究姿态,技术落后。它主要出自“瑜伽”功法,没有表演的含义。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中,有一童子在莲花池进行倒立表演。倒立的形态似蜻蜓点水,但从技术结构看,倒立时身体重心没有在支点上。盛唐第79窟窟顶北披,绘有一白描童子倒立图。倒立姿势美观,两臂与肩同宽、身体重心在支点上,两腿伸直,基本符合技术本身的要求。中唐第361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中,绘有六名童子进行技巧表演。其中左侧一名童子做了双臂分腿手倒立,右侧一名童子完成了难度较大的单臂分腿手倒立。尤其是运用分腿来帮助控制身体在单臂支撑下,稳定身体重心,达到静止平衡。这反映了古人已基本掌握身体重心的移位与支撑点的关系等基本运动力学知识。中唐第158窟西壁涅槃坛下,有一幅分腿倒立图。所绘倒立的双臂和两腿控制得较好,低头含胸,肩角完全拉开,姿态较美。晚唐第156窟北壁“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绘有一支百戏队伍,其中有一表演者,双足开立,头上顶一竿,竿上有四人,分别进行各种技术的惊险表演。尤其是顶部一人表演了倒立下落成水平支撑③,该技术重心高、支撑面小,极易失去平衡。它不仅需要较强的重心移动的自控能力,而且还需要强大的臂力和腰背力量,充分显示出难度较大的倒立技艺。晚唐第196窟西壁“劳度叉斗圣变”中,绘有一幅屈胯屈腿的倒立图,五代第72窟中,绘有橦上倒立图。橦技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献记载:“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侲僮程材,上下翻翩,突倒投而跟挂,譬损绝而复联,百马同辔,聘之并驰,橦末之技,态不可弥。”④这段文字形象地描绘了高竿倒立的姿态。
  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各类倒立图像,异彩纷呈,不仅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还能体现出它已是当时百戏技艺者的武功基本内容之一。倒立技艺,通过不断的传承,技术逐臻完善,并表现出特有的审美形象。倒立随着时间的推进,从宗教、从民间跨进了艺术、体育、教育等领域。显示出它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三、倒立的生理机制
  印度的古代文献,诸如《簿伽梵歌》(Bnaiavaalita)、《史利玛德·簿伽瓦塔姻》(Slimad Bnagrvatam)及《簿伽梵往世书》(Bnagava Pnigna)等中可以看到记载。这些研究人体瑜伽的文献,提出了可通过思维和意念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功能,控制生理和心理过程;认为人体的各器官和各系统有潜在的功能,并可通过一定的功法练习,使其得以发挥。因此,在瑜伽所创造的功夫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功法都带有人体倒立的性质,通过这种功法,增加人体脑部血流量,达到健脑益智的作用。“倒立”功法也一直从佛教寺院传承沿袭至今。如我国河南嵩山少林寺一直把倒立功作为僧人习武的基本功。“二指禅”,就是用双臂的两个手指支撑身体全部重量的倒立,曾被誉为当代“武林奇功”。我国古代医学家华佗在公元196年,约1800年前就创造了采用人体倒立健身的功法给人们治疗疾病。文献记载⑤:“……又有人苦头眩,头不得举,目不得视。积年,佗使悉解衣倒悬,令头去地一二寸,濡布拭身体,令周澘,候视诸桩,尽出五色。佗令弟子数人以铍刀决桩⑥,五色血尽,视赤血出乃下,以膏摩,被覆,汗出周澘,饮以亭历犬血献,立愈。”这是华佗采用人体倒立之法给人治病的真实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75年在内蒙的多伦县,接待意大利贵宾马可·波罗时,把倒立作为专门表演的伎艺。文献记载:“宴毕,撤案,伎人入,优戏者、奏乐者、倒植者、弄手技者,皆呈艺可汗之前,观者大晚。”⑦
  倒立的源头和人体直立姿势的产生和发展一样是通过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它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依据人体固有的生理、生物本能,逐步形成的一种技能,由最初的娱乐向健身发展,最后进入艺术表演,体育竞技,宗教修炼,及宇航飞行等领域,并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据考查,倒立技艺出现后,首先被融入百戏和杂技表演之中,后又被舞蹈、戏曲表演汲取,并形成演员形体和武功训练的重要手段。在体育领域中,它是武术基本功的内容之一,也是竞技体操的双杠、吊环、跳马、鞍马、自由体操、平衡木等项目都有的技巧动作,作为独立难度技术或连接动作,穿插编排在成套动作之中;技巧运动中的男女混合、三人混合、四人团体等项目也都必须有各种难度的倒立技术;跳水运动中,倒立跳台跳水是跳台跳水比赛的动作之一,并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倒立还被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列为教材内容;在宗教领域中,倒立一直被佛教列入修炼的重要手段之一;倒立还被医疗保健、养生健体列为功法内容。
  四、结语
  敦煌壁画中的倒立图像,提供了文字描述难尽其态的珍贵资料。使我们直观地看到了古代倒立伎艺的沿革与发展,了解到当时倒立的形态和技术基础,以及它的社会性。同时,我们还通过将图像与倒立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挖掘某些线索,探讨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本文还提出了倒立源自人体的生理本能,而并非由西域传入之说。认为从人体进化论角度来分析研究,是符合客观生活客观实际的。我们还详述了倒立的传承和发展,与体育、戏曲、杂技、医疗、宗教等领域之间的联系。同时,该文所提供的敦煌倒立图像资料和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倒立姿势与重心轨迹的变化以及肌肉力量、重心矩和重心矩对保持倒立稳定的技术特征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注释:
  ①是用手支撑,使人体倒置的静止姿势。
  ②是印度一种古老的“健身法”。
  ③身体形成水平状的一种支撑平衡。
  ④见张衡《西京赋》。
  ⑤范晔,《后汉书·华佗列传》82卷,第2737页,中华书局,1997版。
  ⑥古代针灸用的一种针。
  ⑦鲁斯特企罗,《马可·波罗游记》。

丝绸之路体育文化论集 续/田桂菊,李小惠主编; 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史研究所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