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的文学艺术作品,从汉代开始兴盛。域外文明的输入,总是令人感到新奇,因此容易引起诗人的歌咏和艺术家的兴趣。域外良马雄壮的体型、骏马奔驰的姿态和便于骑乘的性能激起诗人艺术家的美感,汉代出现了吟咏域外良马的诗篇和雕刻马的艺术。
汉武帝咏渥洼马和大宛马的诗传诵至今。《汉书·汉武帝纪》记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汉武帝《天马歌》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威灵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1〕得到大宛汗血马,武帝认为比乌孙马好,改称大宛汗血马为“天马”,把乌孙马改名“西极马”。〔2〕武帝作《西极天马之歌》,〔3〕表达欣喜之情。诗云:“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4〕
“胡马”在汉代已经进入诗歌的咏唱中,成为思乡意象。被匈奴拘留的苏武归国,与投降匈奴的李陵作别,诗云:“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5〕以黄鹊自比,用胡马比李陵,写留在异乡的他对家乡和朋友的思念。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有《行行重行行》一首,其中有云:“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6〕“依北风”“巢南枝”是动物怀念乡土情感的本能的表现,这两句托物喻义,在文中意思是说胡马和越鸟尚且如此,难道丈夫就不思念故乡吗?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意思是人应该有恋乡之情。“胡马”作为诗歌意象更多地出现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诗歌中,皆托物寓意,有的借胡马写壮志,有的借胡马写思乡,而这一意象的生成则在汉代发端。
赋是汉代的代表文学,汉代大赋歌功颂德,在他们颂扬大汉威德和文治武功时,常常写到域外物产。四夷入贡和域外奇禽异兽、奇珍异宝传入中国,被视为大汉帝国威德的表现。大宛马就是一个典型。东汉班固《西都赋》写道:“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神池灵沼,往往而在。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枝之鸟,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三万里。”〔7〕这里虽在夸耀,却是写实。
域外良马输入汉地,引起艺术家创作的兴趣,产生了以马为题材的造型艺术,马形造像和装饰图案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汉代石雕图像主要有圆雕动物、透雕动物纹饰、石刻和画像石,以及大型镇墓兽石狮、石马和天禄、辟邪,其中都有西域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影响。西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霍去病墓前石刻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其代表作“马踏匈奴”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人,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俨然一副胜利者的姿态;马腿粗壮坚实,犹如四根巨柱,与马身浑然一体,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汉代产生了金属铸造艺术,域外良马成为重要素材。汉武帝为了获得大宛国汗血马,派壮士车令等人出使大宛,“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贵山城善马”。〔8〕金马显然是以金铸造成的工艺品,用为贵重礼物。陕西省兴平市汉武帝茂陵东南1000米处,有其姐姐阳信长公主墓,其陪葬坑出土的鎏金铜马表现的就是大宛汗血马体型。〔9〕在汉代以前的造型艺术中,不见这种体型的马,而从汉迄唐约千年间,这类马的造型艺术品屡见不鲜。与现代良马相比,这尊铜马与中亚土库曼斯坦的阿哈-捷金马最为近似,它们可能是属于同一血缘品种的马。《三辅黄图》卷3“未央宫”条记载:“金马门,宦者署。武帝得大宛马,以铜铸像,立于署门,因以为名。东方朔、主父偃、严安、徐乐,皆待诏金马门,即此。”〔10〕此铜铸像大概与汉武帝茂陵东侧1号无名冢1号葬坑出土的鎏金铜马艺术风格和制作技术相同。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出土大批铜俑,这是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出土物中有驾车乘骑的铜人马38件,铜奔马1件。著名的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或“马超龙雀”,重7.15公斤,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头顶花缨微扬,昂首扬尾,尾打飘结,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惊愕回首。其造型一反秦汉雕塑以静态或静中寓动的方法表现马的方式,而着意表现马的动态,雕塑了一匹躯体健壮的骏马头微左侧、张口嘶鸣、束尾飘举的俊逸姿态,给人协调自然、神采飞扬的印象,完全符合骏马在运动中的自然形态。鎏金铜马和铜奔马不仅展现了汉代高度发达的冶金、铸造技术和艺术家的卓越才华,而且为研究汉代马的体型、来源提供了有力的实证。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彭山县出土的陶马和70年代在贵州兴义县出土的铜马,艺术风格虽然与前出两件迥然不同,然而马之体形悍威勃然的神态却如出一辙。〔11〕
东汉时马援南征,获得南越之地的铜鼓,改铸为铜马,作为相马法式。马援法式吸收和借鉴了多家相马法式,其中包括汉武帝时金马门前铜马法式。〔12〕《后汉书》卷24《马援传》记载:
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因表曰:“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昔有骐骥,一日千里,伯乐见之,昭然不惑。近世有西河子舆,亦明相法。子舆传西河仪长孺,长孺传茂陵丁君都,君群传成纪杨子阿,臣援尝师事子阿,受相马骨法。考之于行事,辄有验效。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今欲形之于生马,则骨法难备具,又不可传之于后。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之,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名鲁班门,曰金马门。臣谨依仪氏锜,中帛氏口齿,谢氏唇髻,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马高三尺五寸,围四尺五寸,有诏置于宣德殿下,以为名马式焉。
可见汉武帝时东门京按照大宛汗血马铸造之铜马,成为马援相马法式的重要元素。
由于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汉代出现一批以善画马而著称的画家。《西京杂记》卷2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13〕其中陈敞、刘白、龚宽都是活跃在元帝宫廷中的画家,工于牛马,其画马素材有的应该也取材于域外输入的骏马形象。他们的画应该有帛画,也有壁画。不仅元帝宫廷中如此,汉代社会上应该有不少善于画马的画家,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不少汉代墓画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应该就是这些画家的作品。画像石是汉代特有的一种艺术,广泛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山东嘉祥武氏祠堂画像石刻有龙马之状,是乌孙、大宛马输入中原后龙的变形图案。
汉代时周边域外良马的输入,在汉代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代域外文明的输入中,最有实用价值的当属良马的输入。良马的输入和它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力地说明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1〕《汉书·武帝纪》作《天马歌》。《史记》卷24《乐书》云:“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司马迁误将咏大宛马诗当作咏渥洼水马诗,此诗当为咏渥洼水马诗,经改编后入乐府《郊祀乐》,文字不同:“天马徕,从两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见《汉书》卷22《礼乐志》第二,第1060-1061页。所渭“出泉水”云云,符合“马生渥洼水中”之说。但《汉书》沿袭《史记》之误,也把这首诗当作咏叹大宛马诗
〔2〕《汉书》卷61《张骞李广利传》,第2693-2694页。
〔3〕《汉书》卷6《武帝纪》,第202页。
〔4〕此诗《史记》卷24《乐书》又作《太一之歌》,司马迁误将咏大宛马当作咏渥洼水马,而把咏渥洼水马误作咏大宛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78页。《后汉书》卷42《东平王苍传》记载,汉章帝曾赐大宛汗血马一匹给东平王刘苍,云:“致宛马一匹。闻武帝歌天马:‘霑赤汗。’今亲见其然,血从前髆上小孔中出。”李贤注云:“《前书》‘天马歌’曰:‘太一况,天马下,霑赤汗,沫流赭’也。”章帝给东平王苍的信和李贤的注是对的,此诗云:“霑赤汗,沫流赭”,符合大宛汗血马的形象。武帝诗后经改编入乐府《郊祀乐》,歌词有变化,云:“太一况,天马下,霑赤汗,沫流赭。志俶傥,精权奇,尔浮云,晻上驰。体容与,泄万里,今安匹,龙为友。”见《汉书》卷22《礼乐志》第二,中华书局,1962年,第1060页。但《汉书》亦沿袭《史记》之误,把这首诗当作咏渥洼水马。颜师古显然认识到《汉书》记载之误,故注“霑赤汗,沫流赭”两句,引应劭曰:“大宛马汗血霜濡也,流沫如赭也。”
〔5〕〔南朝·梁〕萧统编:《昭明文选》卷29,上海书店,1988年,第405页。
〔6〕〔南朝·梁〕萧统编:《昭明文选》卷29,上海书店,1988年,第401页。
〔7〕〔南朝·梁〕萧统编:《昭明文选》卷1,上海书店,1988年,第4页。
〔8〕《汉书》卷61《张骞传》,第2697页。
〔9〕陕西地区文管会、茂陵博物馆:《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载《文物》1982年第9期。
〔10〕黄清谷校注:《三辅黄图校注》卷3,三秦出版社,第163页。
〔11〕常洪、王仁波:《试评茂陵东侧出土的西汉鎏金铜马——兼论天马和现代中亚马种的关系》,载《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
〔12〕《后汉书》卷24《马援传》李贤注引马援《铜马相法》:“水火欲分明。水火在鼻两孔间也。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红而有光,此马千里。颔下欲深,下唇欲缓。牙欲前向。牙(欲)去齿一寸,则四百里;牙剑锋,则千里。目欲满而泽。腹欲充,膁欲小,季肋欲长,悬薄欲厚而缓。悬薄,股也。腹下欲平满,汗沟欲深[而]长,(而)膝本欲起,肘腋欲开,膝欲方,蹄欲厚三寸,坚如石。”
〔13〕〔晋〕葛洪:《西京杂记》卷2,《汉魏丛书》,吉林大学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第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