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辑录

从挹娄到勿吉的贡矢

作者: 石云涛


  《三国志》卷30《东夷传》“挹娄”条记载:
  自汉已来,臣属夫馀,夫馀责其租赋重,以黄初中叛之。
  挹娄时期,东北夫馀族开始兴盛,后来又有高句骊族的兴起,这一局势影响着挹娄与中原及邻近各民族的关系。夫馀贵族趁秦末汉初中原大乱之机,欺凌邻近弱小民族,挹娄被迫臣属于夫馀国,并向夫馀贵族缴纳繁重的赋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3世纪初。曹魏黄初年间,挹娄举兵反抗,摆脱了夫馀的压迫和统治。挹娄能够摆脱夫馀的压迫,并能在四边民族侵扰中崛起,楛矢发挥了重要作用。史载:“夫馀数伐之,其人众虽少,所在山险,邻国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其国便乘船寇盗,邻国患之。”挹娄凭着“便乘船”和“善射”的优势,对周边民族形成威胁。挹娄人对居住在今图们江流域人少势弱的北沃沮,进行“寇钞”,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岩穴中防备其袭击,只在冬天冰封河道后,才返回村中居住。
  魏晋南北朝时,东北亚地区各民族和政权与中原地区各分裂对峙的政权来往密切,楛矢依旧是他们向中原地区进贡或交换的物产。在记载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正史中,我们常常看到他们向中原地区进贡楛矢。挹娄摆脱夫馀的统治不久,便与曹魏建立臣属关系,并进贡楛矢。《三国志》卷3《魏书·明帝纪》记载,青龙四年(236年)五月,“丁巳,肃慎氏献楛矢”。此肃慎即挹娄。《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纪》记载,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夏四月,辽东郡言肃慎国遣使重译入贡,献其国弓三十张,长三尺五寸,楛矢长一尺八寸,石弩三百枚,皮骨铁杂铠二十领,貂皮四百枚”。《晋书》卷2《文帝纪》亦记此事:“(景元)三年夏四月,肃慎来献楛矢、石砮、弓甲、貂皮等,天子命归于大将军府。”挹娄进贡的物产,包括楛矢都归于司马昭大将军府。“肃慎来贡”被曹魏政权视为皇威远被、万邦协和的象征,而且归功于丞相司马昭。《三国志》卷28《魏书·钟会传》记载,钟会伐蜀,“移檄蜀将吏士民曰:‘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劬劳王室,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曹魏将挹娄划归辽东郡管辖,这是挹娄民族继春秋肃慎人以后,第一次与中原直接来往,并自此保持着臣属关系。在史学家眼中,挹娄最重要的物产便是楛矢。
  挹娄进贡中原地区的楛矢,的确被用于战争。《三国志》卷30《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挹娄国“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善射,射人者皆入因(目)。矢施毒,人中皆死”。其矢有毒,三国时有人中箭中毒的记载。《三国志》卷36《蜀书·关羽传》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利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关羽所中当即楛矢。“矢施毒,人中皆死”云云,有夸张之处。毒性大小,伤及部位不同,未必皆死。但从其进贡的数量来看,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可能主要还是供皇上贵族游猎所用,而政治上的意义要大于其实际的使用价值。
  西晋时,挹娄依旧向中原政权进贡楛矢。《晋书》卷3《武帝纪》记载,咸宁五年(279年)十二月,“肃慎来献楛矢、石砮”。所以《晋书》卷97《四夷传》记载肃慎氏及其贡物,仍强调了他们的楛矢:
  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有石砮,皮骨之甲,檀弓三尺五寸,楛矢长尺有咫。其国东北有山出石,其利入铁,将取之,必先祈神。周武王时,献其楛矢、石砮。逮于周公辅成王,复遣使入贺,尔后千余年,虽秦汉之盛,莫之致也。及文帝作相,魏景元末,来贡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属。魏帝诏归于相府,赐其王傉鸡锦罽、绵帛。至武帝元康初,复来贡献。
  西晋灭亡,挹娄继续向中国分裂对峙中诸政权进贡楛矢。《晋书》卷6《元帝纪》记载,太兴二年,“八月,肃慎献楛矢石砮”。《晋书》卷97《四夷传》“肃慎氏”条记载:
  元帝中兴,又诣江左贡其石砮。至成帝时,通贡于石季龙,四年方达。季龙问之,答曰:“每候牛马向西南眠者三年矣,是知有大国所在,故来”云。
  说明挹娄不仅向南方的东晋进贡,还向北方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后赵进贡。《晋书》卷150《载记·石勒下》记载石勒盛时:“高句丽、肃慎致其楛矢,宇文屋孤并献名马于勒。”韩国文献记载:“美川王三十一年(晋武帝咸和五年),遣使后赵贡楛矢。”〔1〕后赵还把挹娄进贡的楛矢作为礼物,送给蜀汉李寿。《晋书》卷160《载记·石季龙上》记载:石季龙遣李宏使蜀,“李宏既至蜀汉,李寿欲夸其境内,下令云:‘羯使来庭,献其楛矢。’季龙闻之怒甚”。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前秦苻坚也得到挹娄进贡的楛矢。《晋书》卷113《载记·苻坚上》记载:“坚自平诸国之后,国内殷实……鄯善王、车师前部王来朝,大宛献汗血马,肃慎贡楛矢,天竺献火浣布,康居、于阗及海东诸国,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贡其方物。”
  公元5世纪后,挹娄逐渐为勿吉取代。南北朝时期,挹娄势力衰落,而与挹娄为同一近亲群体的勿吉势力兴起,史书对勿吉记载渐多,但挹娄仍然存在,后为勿吉取代。《魏书·勿吉传》记载:“勿吉国在高句骊北,旧肃慎国也,自太鲁水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国有大水名速末,国南有徙太山。”《北史·勿吉国传》云:“其部类凡有七种,其一粟末部,其二伯咄部,其三安东骨部,其四沸涅部,其五号室部,其六黑水部,其七白山部。”太鲁水即今滔儿河,粟末水即松花江,徙太山即长白山。则自今松花江以东际海,混同江以南抵长白山,皆其国境。诸部之分,应在魏延兴以前,其中黑水粟末特强。勿吉国与北魏联系密切,频繁至北魏朝贡,并大量向北魏输入楛矢。史书记载,自北魏延兴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贡后,与中原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兴盛起来。包括夫馀、高句骊、百济在内50余国遣史向北魏朝贡。478年,勿吉人曾朝贡北魏,要求准许其和百济配合,南北夹攻高句丽。魏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属,令彼等“宜共和顺,勿相侵扰”。勿吉听从魏廷的谕令,停止对高句丽的进攻。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灭亡邻近的夫馀,领土扩展到伊通河流域松辽平原的中心,为东北一支强大势力。后魏时勿吉国曾频繁致贡,其贡物明确说明即楛矢。《魏书》卷7下《高祖纪》下记载:
  (太和)十年……十有二月……癸未,勿吉国遣使朝贡。
  十有二年……八月甲子,勿吉国贡楛矢、石砮。
  《魏书》卷8《世宗纪》记载:
  (景明)四年……八月,勿吉国贡楛矢。
  (正始)四年春二月……己未,勿吉国贡楛矢。
  (永平)四年……八月……癸巳,勿吉国献楛矢。
  延昌元年……八月……丁亥,勿吉国贡楛矢。
  《魏书》卷9《肃宗纪》记载:
  (延昌四年)……冬十月庚午朔,勿吉国贡楛矢。
  (熙平二年)冬十月……丁酉,勿吉国贡楛矢。
  在当时战争频繁的时代里,勿吉人如此频繁入贡楛矢,其数量可能很大,而且确是为战争所用。楛矢还经过高句骊向南朝进贡。《宋书》卷6《孝武帝纪》记载,大明三年“十一月己巳,高丽国遣使献方物。肃慎国重译献楛矢、石砮”。《宋书·夷蛮传·高句骊国》记载:“大明三年,高句骊王高琏又献肃慎氏楛矢石砮。”楛矢作为东北亚地区古民族向中原地区政权进贡的特产,南北朝时已经用“楛矢之贡”泛指东北藩属的贡物,成为国家强盛的象征。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夸耀梁朝皇威云:“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2〕
  北朝后期,勿吉国在汉文文献中被称为“靺鞨”。《北史·勿吉国传》云:“勿吉国一曰靺鞨。”当北魏灭亡,中国北方分裂为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靺鞨曾向东魏、北齐进贡。《北齐书》卷7《武成纪》记载:河清二年(563年),“室韦、库莫奚、靺鞨、契丹并遣使朝贡”。三年,“高丽、靺羯、新罗并遣使朝贡”。《北齐书》卷8《后主纪》记载,天统元年(565年),“高丽、契丹、靺鞨并遣使朝贡”。二年(566年),“突厥、靺鞨国并遣使朝贡”。三年(567年)“冬十月,突厥、大莫娄、室韦、百济、靺鞨等国各遣使朝贡”。四年(568年)“是岁,契丹、靺鞨国并遣使朝贡”。武平三年(572年)“新罗、百济、勿吉、突厥并遣使朝贡。于周为建德元年”。四年(573年)“高丽、靺鞨并遣使朝贡”。六年(575年)四月“癸卯,靺鞨遣使朝贡”。按照传统的进贡方式,靺鞨向北齐进贡的物品可能还有楛矢。
  〔1〕〔韩〕朴容大等编著:《增补文献备考》卷171《交聘考》一,明文堂,2000年,第1007页。
  〔2〕〔南朝·梁〕萧统编:《昭明文选》卷43,上海书店,1988年,第608页。
  

文明的互动: 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石云涛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