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楼兰”一名是作为国名出现的。作为西域国家,原来受匈奴控制,向匈奴交纳贡赋。史载张骞出使西域后,汉与大宛(费尔干纳)诸国的交往开始频繁起来,“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楼兰不堪供顿之苦,勾结姑师和匈奴,成为汉通西域的障碍。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了保证丝路的通畅,汉朝派赵破奴、王恢率军征楼兰、姑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斯坦因根据这条记载,判断楼兰国位于从敦煌到大宛的“大道”上,而且它的态度对汉朝前往西域商使的安全特别重要。姑师就是《汉书》中其他地方所称的车师(在今吐鲁番一带)。据《汉书》记载,赵破奴、王恢奉命进击姑师,“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既然在进击姑师之前先破楼兰,楼兰国一定位于罗布淖尔附近,因为只有这里才具备可以形成一个“国”并用作进击姑师的基地的条件,而且从敦煌出发到姑师,必走罗布淖尔道。
既然是一个国家,就有其疆域问题。即使不必像现代国家一样有明确的边境界限,也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斯坦因判断,当时的楼兰国可能与罗布地区大致相当。由于与公元前108年汉朝西征以前事件有关系的大道容易遭受来自楼兰与姑师两边的阻碍,所以这条路线应该位于罗布淖尔以北。早期中国使节可利用的唯一路线,就是曾使“楼兰”遗址东连长城终点,西连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的那条路线。这条路线遭受来自楼兰和姑师两方面的困扰,也遭受来自焉耆和姑师方向两面匈奴的袭击。从匈奴占据的天山北部和尤勒都斯峡谷大牧区很容易进入焉耆,焉耆则是匈奴侵入塔里木盆地特别方便的门户。从那里派出的拦截汉使的匈奴部队能够最有效地控制那一段西经楼兰的通道。当时楼兰可能像后来一样包括罗布淖尔附近整个塔里木河三角洲的地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匈奴曾企图在楼兰驻扎一支骑兵,以切断汉朝远征大宛的退路。根据科兹洛夫和罗博罗夫斯基探险队1893—1895年吐鲁番和罗布淖尔考察图,斯坦因指出,来自通过姑师的匈奴的袭击,至少有三条小道通过吐鲁番正南的库鲁克塔格荒原,与南面南脚的古道垂直相交,小股部队可以从好几个地方通过库鲁克塔格中部。罗布淖尔北部的古道曾面临匈奴的侧面攻击。〔1〕延和元年(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汉朝以为其质子在汉犯法,被处以宫刑,不当立为王,于是另立次子为王。楼兰新王仍遣一子质汉,一子质匈奴。延和四年(公元前89年),楼兰曾出兵进攻车师,以助汉军攻打天山北部的匈奴。后王死,“匈奴先闻之,遣质子归,得立为王”。汉诏其入朝,鉴于被派往汉朝的两个质子都一去不返,新王借口国中未安推迟入汉的时间。《汉书》继续写道:“然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以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这段话对研究罗布地区古地理特别重要,因为它清楚地讲明了楼兰国的东界。
伴随着汉与匈奴的长期较量,楼兰国的形势出现许多次反复。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遣平乐尉傅介子往刺其王。傅介子斩其王首,驰传诣阙。汉朝更立尉屠耆为新王,改其国名为鄯善。鄯善与西汉保持良好关系,保证了由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的西域南道的通畅。西汉末年,西域反乱,莎车称雄,鄯善与其他诸小国皆受其役使。东汉建立以后,鄯善国与其他诸小国都想得到东汉王朝的支持以摆脱莎车的控制。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鄯善等国纷纷遣子入侍,请求东汉保护,希望东汉派遣都护。东汉未能接受他们的请求,莎车王贤令鄯善王安绝通汉道,安不纳而杀其使,贤出兵南破鄯善,安逃亡山中。这件事证明当时鄯善是汉朝通西域干道上的重要枢纽。东汉无力经营西域,鄯善遂复附匈奴。莎车的称霸行为遭到西域诸国、匈奴和东汉的普遍不满,终于在多方面的进攻之下破亡。此后,于阗、鄯善成为西域南道两个最强大的国家。总的来看,在东汉与匈奴争夺西域的过程中,鄯善的立场虽然时有反复,但基本上是东汉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顺帝阳嘉元年至三年(132—134年)以后,东汉在西域的威信渐衰,诸国转相攻伐。关于西域余下时期的记述,则明显缺乏,也未再提到鄯善。根据《魏略》记载,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鄯善兼并了周围一些小国,成为西域南道与于阗并称的两个大国之一。其后鄯善国的变迁,要靠20世纪初之后百余年的考古发现来说明。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在新疆考古的发现,说明《汉书》记载的楼兰国和从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以后的鄯善国,所表示的地方是整个罗布地区。
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考古发现的古城遗址,被他们判断为楼兰国(后来的鄯善国)境内的一个城堡,而这座城堡是以楼兰之名存在的。公元前77年以后,楼兰国易名鄯善以后,楼兰之名则作为鄯善国境内一座丝路古城继续存在,后渐为瀚海吞没。《后汉书·班勇传》记载,大约在东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年),班勇建议朝廷“宜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阗心胆,北捍匈奴,东近敦煌”。斯坦因指出,这里提到的“楼兰”一名,在它作为国名更名为鄯善后近两个世纪在汉文史料中再次出现时,是以一个具体的地名形式出现的。这个地方在鄯善国北部,因此说“南强鄯善、于阗心胆”。成书于239—265年之间的《魏略》描述西域三条路线,中道上有“故楼兰”,也是一个具体经行地点,就是指罗布淖尔以北在罗布地区以内的“楼兰遗址”。《水经注》讲到北河水“东径楼兰城南而东注”,特意交代所谓楼兰城,“故城禅国名耳”。〔2〕在楼兰国易名为鄯善以后,此废址却禅国名而为地名,说明此地地位的重要,那是汉晋时期守护丝路交通汉代“北道”或曰《魏略》“中道”和整个罗布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
据斯坦因的考察,现在的楼兰古城遗址是一座呈不规则方形的城市,城墙残垣隐约可辨。东面城墙长333.5米,南面城墙长329米,西面和北面都是327米。城墙用夯土法筑成,夯土中央压当地出产的芦苇秆和红柳枝。南北城墙中间均有一个缺口,似为南北城门。西城墙也有一个缺口,缺口两侧还有两个土台,疑是城门和附属建筑,由于风蚀严重,难以判断其本来面目。城中最高的建筑是城东部的一座佛塔,现存高度是10.4米。塔基为方形,塔身为八角形,用土坯加木料垒砌而成,中间填土充实,塔顶圆形。在塔南侧塔基与塔身之间有供攀登的土坯阶梯。佛塔的南面为一片大型建筑遗址,地面上有许多错乱放置的粗大木料。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等人都在这里找到雕刻各种精致花纹的装饰木板和木雕佛像。这里可能是官员的府邸。城中偏西部有一较大的院落,坐北朝南,东西宽约57米,南北残长约30余米,曾出土大量汉文简牍、少数佉卢文简牍以及各种日用器物,斯坦因认为这是西域长史衙署。楼兰城南有三条干涸的河床,城内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穿城而过的石渠道遗迹,与城外的河流相连,显然是城内汲水之道。在楼兰古城周围还发现了一些古城址和文化遗址,出土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文物,楼兰城的格局和各种遗物,都可以看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1〕〔英〕斯坦因:《踏勘尼雅遗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4-297页。
〔2〕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2《河水》,中华书局,2013年,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