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辑录

唐诗传入新罗及其影响

作者: 石云涛


  中国诗歌最早何时传入韩国,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在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的高句丽、百济的教育机构里,已经把《诗经》作为基本教材。据金富轼《三国史记》记载,韩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汉文诗是高句丽琉璃王于公元前17年所作的《黄鸟歌》。诗云:“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在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上都与《诗经》作品非常相似。说明在两汉之际,《诗经》已经为高句丽人所诵习。公元6世纪时在中国南朝的高句丽僧人定法师写过一首题名为《咏孤石》的五言古诗。〔1〕南朝陈时,五言诗正在走向格律化,这首诗已经表现山向五言律诗演化的特点。这首诗以物喻理,孤石其实就是作者的自画像。通过展现湖中孤石超凡脱俗的形象,寓含了作者清高离俗、不染纤尘的情怀。全诗写景如画,对仗工整,是一首艺术表现上成功的佳作。
  唐诗在新罗的传播
  统一新罗时期,唐代的文学作品在朝鲜半岛非常流行,唐朝著名诗人作家的作品很受欢迎。武后时,张鷟以诗文知名,“新罗、日本使至,必出金宝购其文”。〔2〕白居易“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鸡林(即新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3〕韩国典籍中存有不少未见诸《全唐诗》的唐代逸诗。〔4〕在唐诗影响下,新罗国很多人擅长用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写诗。唐高宗时,新罗真德女王胜曼写过一首诗,赠唐高宗,题名《太平颂》。真德,新罗王善德之妹,贞观二十一年继承王位。永徽元年(650年),真德女王遣其侄春秋、子法敏来朝,织锦作五言《太平颂》以献。这样的诗显然都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影响下写成的。
  特别是有机会到唐朝学习的人。他们写诗的技巧更为纯熟。唐诗中收入新罗人王巨仁、薛瑶、金地藏等的诗,新罗人写的诗成为唐代文学的组成部分。
  王巨仁,唐时新罗国隐士,其《愤怨诗》云:“于公恸哭三年旱,邹衍含愁五月霜。今我幽愁还似古,皇天无语但苍苍。”〔5〕王巨仁,真圣女王时(约唐僖宗光启年间)在世。时权奸当政,国事日衰,国人乃作隐语书投于路上。女王以为王巨仁作,将其囚系狱中。巨仁愤而作诗诉于天。其夜雷震雹降,女王畏而释其狱。〔6〕
  薛瑶,新罗人。薛瑶也是王族后裔,聪明美丽。其父薛承冲,高宗时入唐,拜左武卫将军。瑶年十五,父卒,出家为尼。六年后还俗,嫁郭元振为妾。〔7〕夫妻感情甚笃,因病早亡。今存《谣》一首,为其返俗之作。诗云:“化云心兮思淑贞,洞寂灭兮不见人。瑶草芳兮思芬蒀,将奈何兮青春。”〔8〕
  金地藏,新罗僧人,名金乔觉,出身新罗王族。早年曾入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此间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曾自悔说:“世上儒家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与我心相合。”回国后,削发为僧。唐开元七年(719年),24岁,西渡来华,至池州府青阳县九子山(后称九华山)。据说他那时年已60,“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9〕他在东崖岩石终日坐禅,得到本地闵姓山主等人捐助,建寺庙,辟道场。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真身宝殿。三年后“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随(遂)名金地藏”。他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金地藏存诗《送童子下山》一首,诗云:“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部竹栏骑竹马,惯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10〕金地藏在九华山提倡种茶、饮茶,倡导“茶禅一味”。这在《送童子下山》诗中,也能得到印证。
  唐朝有的新罗人写的诗,有些没有被《全唐诗》所收,但被后来的学者补入唐诗。日本学者河世宁编《全唐诗逸》3卷之卷中录有金云卿、金立之、金可记之诗,朝鲜学者徐居正编《东文选》收有崔匡裕的诗。
  金云卿是新罗最早以宾贡身份中举的。崔瀣《送奉使李仲父还朝序》云:“进士取人本盛于唐。长庆初,有金云卿者始以新罗宾贡,题名杜师礼榜,由此以至天佑终,凡登宾贡科者五十有八人。”〔11〕仕唐任兖州司马。〔12〕《全唐诗逸》卷中录其《秦楼仙》诗残句:“秋月夜间闻案曲,金风吹落玉箫声。”
  金立之,新罗人。敬宗宝历元年(825年),随新罗王子金昕入唐,曾至长安青龙寺、清远峡山寺。宣宗大中九年(855年)任新罗秋城郡太守。〔13〕《全唐诗逸》卷中存其诗7联,皆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
  烟破树头惊宿鸟,露凝苔上暗流萤。(《秋夜望月》)
  山人见月宁思寝,更掬寒泉满手霜。(《峡山寺玩月》)
  绀殿雨晴松色冷,禅林风起竹声余。(《赠青龙寺僧》)
  风过古殿香烟散,月到前林竹露清。(《宿丰德寺》)
  更有闲宵清净境,曲江澄月对心虚。(《赠僧》)
  寒露已催鸿北去,火云渐散月西流。(《秋夕》)
  园梅坼甲迎春笑,庭草抽心待节芳。(《早春》)
  金可纪(一作记),新罗人,唐开成、会昌、大中间留学长安,约大中时及第,为“宾贡进士”,隐居子午谷中修道,受道教仙祖钟离权传授内丹术。〔14〕《全唐诗逸》卷中录其《题游仙寺》诗残句:“波冲乱石长如雨,风激疏松镇似秋。”
  崔匡裕入唐留学,同乡人及第归国,他写了《送乡人及第归国》诗送行:“仙桂香浓惹雪麻,一条归路指天涯。高堂朝夕贫调膳,上国欢游罢醉花。红映昼楼波吐月,紫笼蟹极帕横霞。同离故国君先去,独把空书寄远家。”表达了对同乡的企羡和思乡之情。〔15〕
  崔致远的诗歌创作
  崔致远,字孤云,新罗后期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学者、诗人,被韩国学术界奉为“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他12岁到中国,在唐朝生活了16年,起初在长安、洛阳求学,后来任溧水尉 (在今南京附近),又入高骈淮南幕府。28岁回国,在新罗王朝担任要职。崔致远在中国10余年,写有大量诗文,据他自己说,有100多首,多数失传,现存30多首。他曾经将自己的作品汇编为《桂苑笔耕集》20卷。其著作还有《私试今体赋》1卷、《五言七言今体诗》1卷、《杂诗赋》1卷、《中山复篑集》5卷(任溧水县尉时作品),皆佚,只有《桂苑笔耕集》20卷和收在《东文选》等书中的少量诗歌传世。《桂苑笔耕集》中的全部诗文都是他在中国生活时期所作,其中的诗作主要为近体诗,反映了他与唐朝朋友裴瓒、顾云、罗隐、张乔等人交游之谊,幕主高骈的知遇之恩以及思念故国的衷肠等,造诣极高。《秋夜雨中》《江南女》等颇具盛唐、晚唐纯熟诗风。崔致远诗歌中的一些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大多是在他回国之后创作的。新罗末季,社会混乱,到处爆发农民起义。他的诗歌虽然没有直接反映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但是已经和前期不同,有些作品已能反映出乱世的黑暗和污浊的社会面貌;如《寓兴》《古意》《蜀葵花》等。此外,《三国史记·乐志》载有他的《乡乐杂咏五首》,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金丸”“月颠”“大面”“狻猊”“束毒”等五技演出的盛况,成为研究朝鲜古代歌舞的珍贵资料。《新唐书·艺文志》有其传,《全唐诗》及宋人编《唐人五十家小集》中都收有他的作品,日本学者编的《全唐诗逸》也收有他的作品。《桂苑笔耕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慧超的诗
  新罗僧人慧超在开元十一年(723年)至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往印度诸国巡礼,自东天竺登陆后,依次游历中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和北天竺,再经中亚回长安,后在五台山去世。学界认为“慧超从海路去印度从陆路归国”。如丁笃本在“旅唐新罗僧人慧超西域巡礼述略”中推测,慧超可能是在日南郡(今越南中部)向西航行,过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登上印度东海岸,然后自东向西横贯整个南亚次大陆,经过中亚,至西域(今新疆),后在五台山去世。《往五天竺国传》乃其记游之作。慧超富于文学才情。《往五天竺国传》残本中保留有五言格律诗五首。
  其一,“不虑菩提远,焉将鹿苑遥。只愁悬路险,非意业风飘。八塔难诚见,参着经劫烧。何其人愿满,目睹在今朝”。该诗是慧超游览四大灵塔中的摩诃菩提寺时“称其本愿,非常欢喜”所作。从诗中可见当时求法僧的漫游是非常艰难危险的。而当他到达了摩诃菩提寺,满心欢喜,故吟诗述志。
  其二,“月夜瞻乡路,浮云飒飒归。缄书参去便,风急不听回。我国天岸北,他邦地角西。日南无有雁,谁为向林飞”。该诗作于南天竺途中,天涯孤旅的惆怅之情跃然纸上。
  其三,“故里灯无主,他方宝树摧。神灵去何处,玉貌已成灰。忆想哀情切,悲君愿不随。孰知乡国路,空见白云归”。作者来到北天竺时,在揭罗驮娜寺里遇到一位中国僧人,慧超计划与他结伴同行,他却不幸故去。慧超十分感伤,写下这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揭示出追求信仰的代价,赞扬了佛教徒的虔诚、毅力和坦然无畏的献身精神。
  其四,“君恨西蕃远,余嗟东路长。道荒宏雪岭,险涧贼途倡。鸟飞惊峭嶷,人去偏梁□。平生不扪泪,今日洒千行”。该诗作于吐火罗国,慧超遇见一名唐朝使臣,两人行路方向不同,但均十分感慨旅途的艰苦和漫长。
  其五,《冬日在吐火罗逢雪述怀》:“冷雪牵冰合,寒风擘地烈。巨海冻墁坛,江河凌崖啮。龙门绝瀑布,井口盘蛇结。伴火上赅歌,焉能度播蜜。”此诗写途中艰险,表达了不畏艰苦、誓志求法的精神。
  〔1〕〔唐〕徐坚等:《初学记》卷5,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页。
  〔2〕《新唐书》卷161《张荐传》附张鷟传,中华书局,1975年。
  〔3〕《新唐书》卷119《白居易传》。
  〔4〕牛林杰:《韩国文献中的<全唐诗>逸诗考》,载《文史哲》2010年第3期。
  〔5〕《全唐诗》卷732,第8376页。
  〔6〕王巨仁事迹,见《朝鲜史略》,《全唐诗》卷732引;一然:《三国遗事》卷2,明知大学校出版部,1975年,第370页。
  〔7〕陈子昂:《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载《陈子昂集》卷6,中华书局,1960年。
  〔8〕《全唐诗》卷799,第8993页。
  〔9〕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见《全唐文》卷69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159页。
  〔10〕《全唐诗》卷808,第9122页。
  〔11〕〔朝鲜〕徐居正:《东文选》卷84,民族文化刊行社,1994年。
  〔12〕事迹见〔朝鲜〕安鼎福:《东史纲目》卷5、卷9,首尔:景仁文化社,1970年。
  〔13〕事迹据《旧唐书·东夷传》,见《全唐诗逸》卷中,《全唐诗》附,第10193页。
  〔14〕《太平广记》卷53“金可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30页。
  〔15〕〔朝鲜〕徐居正:《东文选》卷47,民族文化刊行社,1994年。
  

文明的互动: 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石云涛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