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一章 三、丝绸之路新疆段研究(二)国内对丝绸之路新疆段的研究

作者:乌布里·买买提艾力

 

 

 

    第一章 丝绸之路建筑文化导论
   三、丝绸之路新疆段研究
   (二)国内对丝绸之路新疆段的研究
   我国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框架内进行的。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外文资料的翻译等,涌现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丝绸之路研究学者。本书仅对丝绸之路新疆段的研究者进行梳理,对整体线路及中国段的研究不做推论。
   由于丝绸之路新疆段处在几大文明之间,南亚地区对该段的影响极为显著。季羡林先生早就关注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我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如佛教东渐、西域古代文明、西域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发表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等数篇著作。20世纪70~80年代以后,我国丝绸之路研究呈现新局面。80年代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合拍的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向世人首次显现了丝绸之路的魅力,为了解新疆古代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引起了社会关注,提升了丝绸之路的社会认知度和该学科的地位。其范围包括古代种族、人类学、艺术、医药学的交流,草原石人、屯垦的研究,龟兹国历史,宗教文化,东察合台汗国史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巫新华的《大海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魏良弢的《喀喇汗王朝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王炳华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张志尧的《草原丝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等。
   近年来,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发掘提供的出土文物和国外收藏文献研究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小河墓地考古新收获、察吾乎古墓群陶器、山普拉古代丝织品、洋海古墓出土文物、交河故城、尼雅遗址、北庭故城、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吐峪沟石窟等的一系列考古与研究,为研究丝绸之路新疆段价值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英文及藏文、俄文及藏文、德文及藏文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出版更弥补了百年以前丝绸之路研究初级阶段的珍贵资料。国内学者翻译了有关新疆古代历史有关的海外文献,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丝绸之路新疆段的认识。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热潮和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呼声越来越高涨,整体框架内相关国家开始研究本国路段的普遍价值。同样,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各省自治区也开始梳理与古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和自然遗产,组织课题对本辖区内的古遗迹、墓葬、古道等进行研究。
   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的申报标准,研究者努力研究丝绸之路的普遍价值和对比分析。丝绸之路新疆段是整体线路中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一段,虽然其研究得到了丰富的成果,但都以研究文献和猜测为主。由于塔里木盆地环境变化尤为明显,加上新疆很多古代遗址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运动,管理跟不上、前后资料无法衔接,几次的破坏严重扰乱了原有考古层,而近现代也仅是以调查为主,很多遗址没有进行系统考古等,这些使研究者没有能够对丝绸之路新疆段城市布局、建筑特征、壁画美术等进行系统研究,论著甚少。
   相关研究,如韩翔、朱英荣的《龟兹石窟》(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了龟兹石窟情况,凡举龟兹石窟产生的背景、石窟建筑、壁画等都做了论述,并对龟兹石窟研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进行探讨;论述了龟兹石窟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影响、文明传播中的作用及其混合性、过渡性和民族性特征,以及龟兹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固有联系。苏玉敏的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吐峪沟石窟的分期》(北京大学,2009年)通过将吐峪沟石窟的形制和壁画与龟兹、河西石窟壁画进行了比较研究。李肖博士通过参加教科文组织援助的交河故城保护项目,编写的研究成果《交河故城布局研究》是这一地区古代城市布局的研究佳作。该书系统研究了交河故城城市布局、功能、道路系统等。刘文锁的博士学位论文《尼雅遗址形制布局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探讨了尼雅遗址的形制布局问题,从分析构成遗址要素的遗迹与遗物入手,总结性地介绍了尼雅遗址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建筑形制等。范庭刚的硕士学位论文《新疆伊犁伊斯兰建筑文化研究》(重庆大学,2004年),对天山北部,古丝绸之路的北道建筑文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伊犁的伊斯兰建筑产生的地理环境及历史人文背景,试图把握伊犁伊斯兰建筑的演变历史。此外,他还对伊犁伊斯兰建筑的主要类型清真寺麻扎、巴扎、住宅进行了分析。前苏联学者李特文斯基《新疆石窟建筑分类》(中国吐鲁番学学会秘书处编,秦卫星译),对西域石窟进行了介绍等。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组织一批建筑学专家对新疆天山南北的民居、伊斯兰建筑进行调查,包括吐鲁番和哈密一带;对新疆各地区伊斯兰建筑和维吾尔建筑的装饰做法和风格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对石膏花饰、彩画、柱式、木雕、砖饰、琉璃装饰,以及维吾尔建筑的特点、装饰手法的运用和具体做法等进行了分析。代表人物有刘致平、王世仁、邱玉兰等,著作有《中国伊斯兰建筑》《新疆维吾尔建筑装饰》《新疆南部民居调查(调查报告)》等。20世纪7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组织一批专业人员在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对伊斯兰教建筑进行调查。在此次基础上,艾山·阿布都热依木编著了《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该书从文物保护角度对新疆典型清真寺和麻扎进行了系统介绍。张胜仪的《新疆传统建筑艺术》(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年)系统介绍了天山南北的新疆佛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新疆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住居建筑,新疆传统建筑体系及新疆建筑装饰装修等。该书中各建筑都有完整精制的测绘图和照片,论述了各民族居住建筑的形制、特点和布局,对研究丝绸之路新疆段古代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陈震东的《鄯善民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重点介绍了鄯善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吐峪沟麻扎村的历史情况、村庄布局及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包括对鄯善县的自然环境、人文习俗、鄯善民居的分析和研究、民居的美学思考等。该书还对28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民居进行了案例分析。阿里木江·马克苏提主编的《维吾尔民居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以我国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为依据,从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因素来研究维吾尔民居的总体布局、空间结构、装饰特点等内容。王小东的《伊斯兰教建筑史图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是一部以图像为主全面介绍伊斯兰建筑的历史资料,以伊斯兰建筑九大文化圈为研究背景,详细介绍了每个文化圈的主要建筑活动和代表性建筑。常青的《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介绍了华夏建筑文化和周边建筑文化关系中的许多情节,特别是西域—中亚地区的文化关系、民族迁移、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在西域的变迁,以及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并重点阐述了西域建筑的原形及其演变过程。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乌布里·买买提艾力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