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五章 二、麻扎(陵墓)建筑(二)麻扎建筑的特征

作者:乌布里·买买提艾力

 

 

 

001

 

002

 

003

 

004

 

 

 

    第五章 丝绸之路新疆段伊斯兰建筑衍变
   二、麻扎(陵墓)建筑
   (二)麻扎建筑的特征
   公元16世纪中叶,由和卓势力掌控塔里木盆地各个绿洲的地方政权。他们极力强调麻扎崇拜的重要性,组织苏菲人群在守护麻扎时进行祈祷。喀什、莎车等地出现了一批白天黑夜围绕麻扎进行宗教活动的人群。上层人士的支持和广大居民的信仰,使麻扎建筑随之出现大规模的发展,大小不一的麻扎星罗棋布,逐渐成为穆斯林必去的重要公共场所。麻扎建筑从规模上分为大、中、小型三种类型(图5.11)。政治地位高的和卓家族和政权者的麻扎较为讲究(图5.12)。
   例如,阿巴和卓麻扎、穆哈默德热甫麻扎等,这些麻扎由正方形平面,穹窿屋顶组成,建筑结构较为坚实,下方上圆形式,结构处理较为讲究。第一层为四角形平面,中央的穹窿顶有四根拱柱支撑,第二层四隅起四个尖拱形成八角形平面,共计八个尖拱,第三层为十六角形平面,再上部位三十二角,逐渐由方形变圆形呈拱顶。室内刷白外表镶贴琉璃砖。室内的白色代表伊斯兰教丧葬文化中的清白概念,外面用蓝色琉璃代表天空。随着麻扎崇拜活动的发展,大型麻扎周边已成为公共活动场地,与集市和宗教活动融入为一体形成了公共文化空间。“大型麻扎成为了崇拜者圣地,人民在这里不仅是进行祈祷、祭祀等的教场所仪式,还进行娱乐活动的场地,如摔跤、叼羊、斗鸡、民间歌舞等。”[65]。大型麻扎的建筑艺术极为讲究,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建筑图案、柱式、雕刻、石膏花纹饰等与深受中亚西部费尔干纳盆地建筑文化的影响。塔里木与费尔干纳仅隔一座山,为邻里关系,加之中亚之间文化的频繁交流,使波斯建筑文化深度影响了塔里木盆地古代建筑技术和形制。当时很多建筑匠人从布哈拉、撒马尔干等地来到喀什及周边地区,参加了修建清真寺和麻扎活动。有的麻扎虽然非常有名,但其建筑规模仅是几间土木结构或拱顶式砖石结构建筑,如吐峪沟麻扎由佛教石窟(吐峪沟石窟)演变而来的小型洞窟;有些麻扎连建筑都没有,仅插上树干视为纪念;有的甚至还是堆土而已,周边插着树干、布条或放着羊角等。尼雅遗址附近的麻扎仅是一对高台沙漠上的由木栏杆围着的坟墓而已。麻扎的兴建与塔里木盆地居民故有信仰和自然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麻扎崇拜应与史前时期西域草原文化联系起来,是延用于中亚早期萨满教中的风俗。新疆突厥语族,特别是维吾尔人,至今在麻扎前诵经念咒,施行周绕,在麻扎顶上挂满枝条彩旗等至少部分地与之有着传承关系。因此,麻扎明显“亦有萨满教敖包的形制和特征”[60]。萨满教是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宗教,塔里木盆地麻扎崇拜也是延用原始崇拜巫术之后,接受佛教文化直接被延用,由佛塔代替突厥族的“敖包”或草原石人墓①。由佛塔延续到麻扎崇拜,由空心拱顶(麻扎建筑)来代替实心拱顶(佛塔建筑)。从崇拜意义和场地精神角度来讲,麻扎社会功能与佛塔基本一致,不管这种建筑物规模多大,都为朝圣者、朝拜者和伟人修建。从纪念建筑角度上来讲,麻扎与佛塔具有相同的作用。“翠堵波的大部分是实心建筑,一般分为尖塔型和弯顶型。石窟中方形穹顶窟,平面成正方形的窟室与穹顶的衔接有几种方法,其中之一是利用墙角尖拱把直角相交的侧壁和育顶曲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四角的空间显得更加广阔。这种正方形的房屋墙壁与穹顶式屋顶的衔接方法在后来的麻扎建筑中得到继承和发展。”[66]常青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仅就苏菲—伊善派教义而论,除了波斯祆教观念的影响而外,不乏佛教乃至新柏拉图主义的渲染,并深入民间。如实行内心修炼和禅定深思,于麻扎旁诵经,超度亡灵,以及绕旋礼拜等,皆无不与前伊斯兰时期的佛塔寺的礼拜规有着明显的关联。”[60]麻扎建筑上部为圆顶形式,并且大部分建筑内外设有拱券,佛塔建筑顶部也是圆筒顶,无论功能还是建筑形制麻扎建筑是佛教佛塔的延续(图5.13、图5.14)。
   ① 突厥族坟前立祠庙指是草原石人和背后的墓葬。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乌布里·买买提艾力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