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一章 第一节 西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三、唐代西域气候环境变化概况

作者:张安福,郭宁
 

 

    三、唐代西域气候环境变化概况
   通过一些科学手段(如冰芯、树轮、沉积物、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等)研究表明,历史上的西域地区与现在比较,气候及水资源状况曾发生过阶段性的变化。例如,一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塔里木盆地基本为持续干旱的气候环境。但在据现今7000~3000年的全新世中期,是水资源量相对充沛的时期,绿洲生态环境稳定,适合人类生息繁衍。
   同时,进入全新世以后,西域地区的气候迅速转暖,气温波动式上升。而在大暖期结束后,气温又开始波动式下降。3世纪的东汉后期,西域地区气候转向寒冷,直至整个南北朝时期,气候都是普遍寒冷的。7世纪气候迅速转暖并持续至10世纪,而这一温暖时期正是唐代的三百年间。而对于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和灌溉的唐代西域绿洲来说,气温的升高有利于水资源供给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年积温的增加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收获。
   如上所述,隋唐时期西域正处于一个较为温暖的气候时期。这一温暖趋势在7世纪尤为显著。对此,竺可桢先生通过对梅树、柑橘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从物候学角度研究认为,7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①。而有关资料也表明,在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长安无冰、雪。在七八世纪,长安冬季气候愈加温和,现存资料中只提及其间少数几个冬季相对严寒。这种温和的气候与9世纪的气候形成反差,9世纪出现严冬的次数是8世纪的两倍。9世纪后期以后气候逐渐趋于转寒②。另外,中国台湾省的刘昭民先生在《中国历史上之气候变迁》中研究也认为:“在唐代三百年中,大雪奇寒和下霜下雪的年数都比较少,而冬天无雪的年份竟达十九次之多,居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之冠。”③而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分布研究甚至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较之公元4世纪时,高出2℃左右,即使较之现代,也要高出1℃左右。由此,唐、五代时期农作物的生长期比现在长10天以上④。可见,在唐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西域和内地的气候都是相对温暖湿润的。
   由于气候处于温暖时期,唐代农牧分界线较之魏晋时期显著北移,这样不仅扩大了唐代的农耕区,而且使农业区与游牧区有了一个缓冲的地带。例如唐代沙州、敦煌、同州以及河套等地区,由于气候相对温暖适宜,也成为唐代重要的农业产区,在唐代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资治通鉴》所述:“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⑤。此时,西北丝绸之路也十分顺畅,为唐代经济的发展和西域屯垦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气候转暖使唐代农作物生长周期增长、熟制增加及复种指数提高,相应地增加了农作物的单产和总产。据郑学檬先生研究,唐代在4月收麦,而宋代多在5月,同样,唐代两税征收的时间比宋代提早一个多月⑥。单季农作物因气候湿热而本身生长期缩短,在单季产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为提高复种指数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同时,由于唐代气候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水稻田得到普遍开发,水稻种植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南至秦岭、淮河,东至于海,相较南北朝和宋元时期北线分布比都靠北一些,分布面积也更广一些⑦。
   唐代之后,西域气候在11世纪又一次开始转寒,12—13世纪早期有短暂的转暖现象,15—19世纪进入小冰期,20世纪后气候再度转暖,气温迅速上升。因此,西域地区的气候基本上呈现波动式变化的趋势,期间曾有多次冷暖干湿阶段的交替出现。西域的湖泊是气候湿润状况变化的良好指示器。降水是这些湖泊的主要水量来源之一,蒸发则是其主要消耗。据有关专家研究,全新世中期塔里木盆地周边湖泊进入高水位时期时,昆仑山乌鲁库勒湖面水位比现今高出22米。这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全新世中期曾是湿润多雨的时期。在唐代,随着气候转向温暖,使西域高山冰雪融水大量增加和河、湖水资源补给充沛,这自然有利于改善西域绿洲的生态状况甚至扩大绿洲面积。
   总之,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西域地区的气候环境呈现出波动式的阶段性变化,并深刻影响到西域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经济状况。每当气候进入温暖湿润期,西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畜牧经济繁荣,而当气候转入干燥寒冷的冰期后,西域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规模缩小,畜牧经济萎缩。因此,气候环境状况对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同时,对于西域屯垦和丝路贸易来说,气候环境的影响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汉、唐时期西域气候正处于温暖湿润期,因此其屯垦开发策略才更容易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不仅推动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增进了中原与西域文化、贸易的交流,而且通过西域把这种交流扩展到了遥远的西方世界,造就了闻名中外、绵亘万里的“丝绸之路”。
   ①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
   ② 布雷特·辛斯基:《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蓝勇等译),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18卷第2辑。
   ③ 刘昭民:《中国历史上之气候变迁》,引自Shen wenhsiung,changes in China’s climate,Bulletin American Meteo log ical society Vol.55,No.11,Nov,1974。
   ④ 龚高法等:《气候寒暖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载《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212页。
   ⑤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⑥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9页。
   ⑦ 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复旦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张安福,郭宁等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