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唐代西域城乡群体的社会生活——以西州地区为主要考察对象
唐代西域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各异,是众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既有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经济较为发达的高昌、伊吾等地,也有常年游牧在天山南北的突厥部落,还有更为遥远的铁勒九姓等。在唐朝统一西域之前,以游牧为业的突厥控制着西域的广大地区。唐统一西域之后,唐朝政府在西域进行屯垦开发,有效进行行政体制建设,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本地居民,东西方商人、旅人及内地屯垦军民经留或常驻西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活区域。
在唐代西域城乡群体中,西州地区是较有代表性的区域,其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垦田九百顷。管辖五县: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①这一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是进入新疆特别是丝绸之路中路和南路的枢纽。它成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之地,并且唐朝一度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设在西州地区,成为唐朝经略西域的行政中心,所以西州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大,相较于其他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近年来,吐鲁番文书的陆续出土,为研究西域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难得的历史资料,其中有关西州地区的史料,充分反映当时城乡群体的社会生活。西州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唐代西域城乡群体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也是西域地区经济文化在社会底层的普遍反映。
第一节 唐代西州地区的自然与社会风貌
唐代的西州地区气候温暖干燥,水利条件发达,适宜五谷生长。《新唐书》描述其地为“厥土良沃,谷麦岁再熟,有蒲萄酒,宜五果。”②自魏晋以来,这里就成为中原民众与西域胡族杂居的地区,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并存发展。因此,从魏晋以来的高昌王国到唐代西州的建立,社会风貌逐步呈现出胡、汉交融的特色。
一、唐代西州地区的自然条件
新疆地质结构复杂,周围群山环绕,以天山山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大地断层和低洼盆地,唐代西州所处的吐鲁番盆地就是其中之一。吐鲁番盆地在气候条件上呈现出典型的沙漠绿洲的特色,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水利条件好,灌溉系统发达,有利于农业生产。
(一)地理环境
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山脉东南面的博格达山与库鲁克山之间,东西长约245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整个地区形成了一片500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吐鲁番盆地的一部分是由环绕它的群山地带因风化作用产生的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的陆地和水面有4050多平方公里,占整个盆地面积的80%。而在这4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中,又有2000多平方公里是低于海平面100米以下的低地。盆地中心是海平面以下154米的艾丁湖面,是中国内地的最低点,也是仅次于死海的世界第二低洼地。在吐鲁番低洼地的北部,被博格达山的群峰所封闭,其海拔高度也迅速增高,在洼地向北行进130公里远的地方,海拔差度就已经达到5600米。博格达峰终年积雪,冰雪融水成为干旱盆地的重要水源。冰雪融水在通过地下粗沙砾层向盆地渗透过程中,被火焰山所截,在山间沟谷呈泉状涌出地面,并汇成河流,成为吐鲁番地区的重要水源地。唐朝的西州地区大多引此地水源进行灌溉。河流两岸田园苍翠,风景秀丽,盛产五谷、瓜果。
(二)气候条件
吐鲁番地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主要特点是干燥、高温、多风。盆地内,年日照时数长,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6毫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吐鲁番成为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每年的6—8月,这里的平均气温为35~37℃之间,极端最高温度可达到49℃,而地表温度超过70℃。
吐鲁番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3000~3200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83668~629274焦/平方厘米,无霜期长达210天。由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极利于植物体内糖分的集聚。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独特的气候,为粮食作物、葡萄、瓜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在《魏书》、《周书》、《隋书》、《北史》的《高昌传》中都有其地“气候温暖”、“其地高燥”的记载。
(三)水利环境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了吐鲁番地区较为发达的水利系统。吐鲁番北面的贪汗山(即东天山的博格多山)“夏有积雪”,此处的积雪,冬天形成,夏天融化,成为高昌用之不竭的水利资源。在《通典·州郡四》中交河郡西州交河县条记载:“交河水流出县地。”③《旧唐书·地理三》西州中都督府交河县条同。《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四十,陇右道下西州交河县条中记录为:“交河,出县北天山,水分流于城下,因以为名。”④可见高昌的水利资源确实来自天山,且非常充足。《魏书》、《北史》的《高昌传》都谈到高昌“引水溉田”,说明高昌的水利的确较为发达。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授田地块四至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唐代西州地区发达的水利条件,如《唐年次未详(八世纪)西州田簿四片段》中地块的周围情况⑤:
(1)
1. 一段壹亩贰拾步赐田一易 城南伍里 东至渠 西[ ]
2.赵□者□支 一段贰亩 部田 城西伍里屯头渠 东至荒[ ]
(2)
1. [ ]贰亩[ ]
2. 一段贰亩部田三易[ ]里榆树渠[ ]
3. 一段壹亩贰拾步赐田三易 城南五里[ ]西渠[ ]
(3)
[ ]常田 城南贰里杜渠 东渠 西梁 南[ ]
(4)
1.[ ]部田 城西十里北至渠 东至荒 西至渠 南至塞 北至渠
2.[ ]*(外□里柳)中县 东张西 西白祀 南还公 北至道
3.[ ]西至荒 南至[ ]
农户田地四周大都以水渠为界,体现了唐朝西州地区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唐朝水利体系完备,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机构进行管理。唐朝中央负责水利设施的是水部郎中、员外郎,负责“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仲春乃命通沟渎,立堤防,孟冬而毕。若秋、夏霖潦,泛溢冲坏者,则不待其时而修葺。凡用水自下始。”⑥
唐朝西州地区,虽然常年少雨干旱,但是由于有着充足的水源和发达的灌溉系统,加上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宜于五谷种植和瓜果生产,为唐代西州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城乡民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①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四,州郡四。
②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传。
③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四,州郡四。
④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四十,陇右道下。
⑤ [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账研究》(龚泽铣译),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9页。
⑥ 《唐六典》卷第七,水部郎中员外郎。
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张安福,郭宁等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