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敦煌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大事记

作者:刘进宝


  约前2000年(商周时代)
  羌人、乌孙和月氏人居住在敦煌一带。
  约前700~300年(战国时代)
  月氏强大,吞并羌人。
  约前200年(秦时)
  月氏逐走乌孙,独占敦煌及河西走廊,成了敦煌的主人。
  前176年(西汉文帝四年)
  匈奴打败月氏,“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匈奴占据了敦煌。(《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
  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汉书》卷六十一《张骞传》)
  前121年(西汉元狩二年)
  三月,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至皋兰,斩首八千余级。
  夏,复出陇西、北地二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得首虏三万余,匈奴投降。(《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传》)
  前119年(西汉元狩四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以联络乌孙抗击匈奴。(《汉书》卷六十一《张骞传》)
  前113年(西汉元鼎四年)
  “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屯田敦煌界,数于此水(渥洼水)旁见群野马中有奇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他想办法捕获后献给武帝,“欲神异此马,云从水中出。”(武帝)作《天马之歌》。(《汉书》卷六《武帝纪》及注)
  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
  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汉书》卷六《武帝纪》)
  赵破奴率甘、肃、瓜三州人筑沙州城。
  汉太中大夫索抚因罪徙边,从钜鹿南和迁于敦煌。因抚原居钜鹿之北,号为北索。(P.2625《敦煌名族志》)
  前108年(西汉元封三年)
  从酒泉列亭障至玉门关。(《资治通鉴》卷二十一)
  前105年(西汉元封六年)
  济南人崔不意为敦煌渔泽障尉,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因改渔泽障为效谷县,以不意为令焉。据《重修肃州新志》:县址位于安西卫,西汉置。(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S.5448《敦煌录》)
  前104年(西汉太初元年)
  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便上书说“愿且罢兵。”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贰师恐,因留屯敦煌。
  八月,广利还军至悬泉,天热无水,将士渴,广利用剑辟山,出水,起名贰师泉。其后于悬泉谷口置驿,名悬泉驿。(《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汉书》卷六十一《李广利传》)
  前72年(西汉本始二年)
  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前59年(西汉神爵三年)
  置西域都护,统辖西域,以郑吉为都护,治乌垒城。“都护之起,自吉置矣”。(《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
  2年(西汉始元二年)
  敦煌郡有一万一千二百户,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五口。(《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资治通鉴》卷四十)
  9年(西汉始建国元年)
  郡县尽易其名,王莽改敦煌为敦德,敦煌县为敦德亭。(《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25年(东汉建武元年)
  窦融据河西五郡,辛彤为敦煌太守。(《资治通鉴》卷四十)
  73年(东汉永平十六年)
  (汉)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阗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明年,始置都护、戊己校尉。(《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
  74年(东汉永平十七年)
  冬十一月,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入车师。初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76年(东汉建初元年)
  正月,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击车师于交河城,匈奴遁。章帝不欲疲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己校尉,不复遣都护。三月,耿恭等从车师还敦煌。(《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资治通鉴》卷四十六)
  97年(东汉永元九年)
  班超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于是远国蒙奇、兜勒皆来归服,遣使贡献。(《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
  100年(东汉永元十二年)
  (班)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卷四十七《班超传》)
  107年(东汉永初元年)
  六月壬戌,罢西域都护。
  西域反叛,以(班超子)勇为军司马。与兄(班)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因罢都护。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后汉书》卷五《安帝纪》、卷四十七《班超传》)
  119年(东汉元初六年)
  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北匈奴即复收属诸国,共为边寇十余岁。议者因欲闭玉门、阳关,以绝其患。(《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
  班勇上议曰:“……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今宜复之,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如永元故事。又宜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阗心胆,北扞匈奴,东近敦煌。如此诚便”。(《后汉书》卷四十七《班超传》)
  123年(东汉延光二年)
  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三策。尚书陈忠上疏议曰:河西既危,不得不救。议者但念西域绝远,恤之烦费,不见先世苦心勤劳之意也。方今远境守御之具不精,内郡武卫之备不修,敦煌孤危,远来告急,复不辅助,内无以慰劳吏民,外无以威示百蛮。臣以为敦煌宜置校尉,案旧增四郡屯兵,以西抚诸国。庶足折冲万里,震怖匈奴。帝乃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车师。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绝三通。(《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
  125年(东汉延光四年)
  秋,(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首虏八千余人,马畜五万余头。捕得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将至索班没处斩之,以报其耻,传首京师。(《后汉书》卷四十七《班超传》)
  137年(东汉永和二年)
  敦煌太守裴岑败呼衍王于蒲类海,勒石纪功而还。(《裴岑碑》)
  170年(东汉建宁三年)
  凉州刺史孟佗遣从事任涉将敦煌兵五百人,与戊司马曹宽,西域长史张晏,将焉耆、龟兹、车师前后部,合三万余人,讨疏勒,攻桢中城,四十余日不能下,引去。其后疏勒王连相杀害,朝廷亦不能禁。(《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
  228~232年(三国魏太和中)
  (仓慈)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三国志》卷十六《仓慈传》)
  284年(西晋太康五年)
  二月,敦煌僧竺法护在敦煌译《修行道地经》,十月,龟兹副使羌子侯至敦煌,法护从彼处得《不退转法轮经》,译为汉语。(《出三藏记集》卷七。)
  280~289年(西晋太康中)
  敦煌人索靖博览经史,以才艺绝人,擢为尚书郎。后又拜酒泉太守。据《莫高窟记》载,索靖曾在莫高窟题壁号仙岩寺。
  324年(东晋太宁二年)
  (前凉张茂卒,张)骏嗣位。……(晋愍帝)令拜骏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领护羌校尉、西平公。……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诸珍异二百余品。西域长史李柏请击叛将(戊己校尉)赵贞,为赵贞所败。(《晋书》卷八十六《张骏传》)
  327年(东晋咸和二年)
  初,戊己校尉赵贞不附于骏,至是,骏击擒之,以其地为高昌郡。(《晋书》卷八十六《张骏传》)
  336年(东晋咸康二年)
  张骏分凉州西界之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并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都护军三军三营置沙州,领敦煌郡。(《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上》、卷八十六《张骏传》)
  345年(东晋永和元年)
  冬十二月,凉州牧张骏伐焉耆,降之。(《晋书》卷八《穆帝纪》)
  366年
  沙门乐僔在莫高窟造龛一所,开始了莫高窟的兴建。(P.3720V《莫高窟记》)
  376年(前秦升平十六年,东晋太元元年)
  苻坚灭凉,前凉张天锡降于前秦,敦煌归前秦。(《十六国春秋·前秦录》)
  384年(前秦建元二十年)
  苻坚徙江汉民众万余户至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吕光平西域三十六国。(《晋书》卷八十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卷一百一十四《苻坚传下》)
  386年(后凉太安元年)
  吕光据河西,建后凉。敦煌归后凉。(《晋书》卷一百二十二《吕光传》)
  395年(后凉麟嘉七年)
  武威、张掖以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晋书》卷八十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400年(后秦弘始二年)
  法显等人西行求法,至敦煌停留月余。十一月,李暠自称凉公,据敦煌,建西凉。(《法显传》,《十六国春秋·西凉录》)
  401年(西凉庚子二年)
  李暠在敦煌西门外起靖恭堂,以议朝政,阅武事,图赞自古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等。(《晋书》卷八十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北史》卷一百《李暠传》)
  407年(西凉建初三年)
  敦煌人刘昞被李暠征为儒林祭酒,他著有《敦煌实录》、《人物志》等书,授业弟子五百余人。(《魏书》卷五十二《刘昞传》)
  421年(西凉永建二年)
  沮渠蒙逊率众攻敦煌,西凉亡,敦煌归北凉。(《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
  422年(北凉玄始十一年)
  罽宾僧昙摩蜜多从龟兹至敦煌,建立精舍,植柰千株,开园百亩,房阁池林极为严净。(《高僧传》卷三)
  442年(北魏太平真君三年)
  北魏遣将讨沮渠无讳于敦煌,无讳捐城遁走,渡流沙,据鄯善。李宝自伊吾还敦煌,修缮府城。李宝遣使诣魏,魏授宝沙州牧、敦煌公。宝弟怀达为散骑常侍、敦煌太守。(《魏书》卷三十九《李宝传》)
  444~452年(北魏太平真君五年至正平二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敦煌)郡置敦煌镇。(《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条)
  445年(北魏太平真君六年)
  北魏万度归至敦煌,留其辎重,将轻骑五千渡流沙,击鄯善。西域复通。(《魏书》卷四《世祖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
  516年(北魏熙平元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罢敦煌镇,改瓜州为敦煌郡,寻又改为义州。后孝庄帝于攸又改为瓜州。(《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余)
  529年(北魏永安二年)
  八月丁卯,封瓜州刺史元荣为东阳王。初,孝昌元年之前北魏宗室元荣出任瓜州刺史。(《魏书》卷十《孝庄纪》)
  544年(西魏大统十年)
  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届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申)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周书》卷三十二《申徽传》)
  546年(西魏大统十二年)
  春,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反。瓜州民张保害刺史成庆,以州应仲和。太祖遣开府独孤信讨之。……夏五月,独孤信平凉州,擒仲和,迁其民六千余家于长安。瓜州都督令狐延起义诛张保,瓜州平。(《周书》卷二《文帝纪下》)
  563年(北周保定三年)
  改敦煌为鸣沙县。(《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条,《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三)
  564年(北周保定四年)
  省寿昌郡人鸣沙(敦煌)县。(《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条)
  571年(北周天和六年)
  在此前后,燕国公于寔为凉州总管、大将军,其弟瓜州刺史、建平公于义在莫高窟修造佛窟。(《周书》卷五《武帝纪上》,P.2551V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580年(北周大象二年)
  八月,沙州氐帅、开府杨永安聚众应王谦,遣大将军、乐宁公达奚儒讨之。……十一月甲辰,达奚儒破杨永安于沙州。沙州平。(《周书》卷八《静帝纪》)
  583年(隋开皇三年)
  夏四月,建平公于义卒。罢永兴郡,置瓜州。(《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瓜州”条)
  584年(隋开皇四年)
  凉州总管贺娄子干发凉、甘、瓜、鄯、廓五州兵击吐谷浑。(《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
  607年(隋大业三年)
  改瓜州为敦煌郡。炀帝复令裴矩往敦煌。矩遣使劝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
  609年(隋大业五年)
  炀帝西巡河西,至武威、张掖。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可汗、使节谒于道左。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
  617年(隋大业十三年)
  金城校尉薛举据兰州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尽有陇西之地。武威人李轨举兵据河西,自称河西大凉王,建元安乐,收张掖、敦煌、西平、枹罕等河西郡县。时敦煌郡统敦煌、常乐、玉门三县,有7779户。六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命子李世民将兵征河西,下之,以世民为敦煌公。(《旧唐书》卷五十五《薛举、李轨传》、卷一《高祖纪》,《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
  619年(唐武德二年)
  五月,凉州将安修仁与兄安兴贵执李轨以降,河西平。
  析敦煌(今南湖地)置寿昌县。(《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
  620年(唐武德三年)
  唐朝建立后,罢郡置州,以太守为刺史。时天下未定,凡边要之州,皆置总管府,以统数州之兵。
  置瓜州,领敦煌县。
  十二月,瓜州刺史贺拔行威举兵反。(《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
  622年(唐武德五年)
  五月,瓜州土豪王干斩贺拔行威以降,瓜州平。
  改瓜州为西沙州,领敦煌县。分瓜州之常乐县置瓜州,仍立总管府。
  六月,车骑将军元韶为瓜州道行军总管,以备突厥。(《新唐书》卷一《高祖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
  623年(唐武德六年)
  四月,以杨恭仁为凉州总管。六月,瓜州总管贺若怀廓按部至沙州,值州人张护、李通反,怀廊以数百人保子城;凉州总管杨恭仁往救,败绩。七月,张护、李通杀贺若怀廓(《资治通鉴》作“广”),立沙州别驾窦伏明为主,进逼瓜州,长史赵孝伦击却之。九月,窦伏明以沙州降。
  高昌王麴伯雅卒,子文泰立。(《新唐书》卷一《高祖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
  627年(唐贞观元年)
  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
  本年二月,因山川形便分全国为十道,凉、甘、瓜、沙等十六州属陇右道。(《新唐书》卷二《太宗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629年(唐贞观三年)
  九月,玄奘西行求法至凉州,因凉州都督李大亮禁阻西行,奘停月余,乃昼伏夜行而达瓜州。刺史独孤达供事殷厚,经月余,州吏李昌等协助出玉门关,经敦煌西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633年(唐贞观七年)
  改西沙州为沙州。(《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
  644年(唐贞观十八年)
  玄奘携经论、舍利佛像等归国,唐太宗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
  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
  沙州刺史苏海政率兵随阿史那社尔伐龟兹。十二月,龟兹平,西域震骇。(《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650年(唐永徽元年)
  废沙州寿昌县。(《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
  651年(唐永徽二年)
  五月,沙州升都督府。(《唐会要》卷七十《州县分望道》)
  666年(唐乾封元年)
  沙州灵图寺建成。(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667年(唐乾封二年)
  复置寿昌县。(敦煌写本《寿昌县地境》)
  673年(唐咸亨四年)
  沙州刺史李祖隆奏置鱼泉驿。在沙州东185里,东去瓜州常乐县四十五里,西去悬泉驿四十里。(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681年(唐开耀元年)
  由于“西边不静,瓜、沙路绝”,高宗授薛仁贵为瓜州长史,寻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以击突厥。(《旧唐书》卷八十三《薛仁贵传》、卷五《高宗纪》)
  698年(武周圣历元年)
  李克让于莫高窟修造佛龛并立碑。 
  701年(武周长安元年)
  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于凉州南境硖口置和戎城,于西北500里置白亭军,以御突厥、吐蕃。(《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七)
  705年(唐神龙二年)
  在沙州城内置豆卢军,管兵4500人,马400匹。(《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凉州”条)
  710年(唐景云元年)
  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
  711年(唐景云二年)
  分陇右道设河西道。(《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
  714年(唐开元二年)
  九月,正议大夫杜楚臣为沙州刺史兼豆卢军使。(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715年(唐开元三年)
  以薛讷为凉州镇军大总管,赤水军等军并受节度,居凉州。张嵩为沙州刺史。(《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716年(唐开元四年)
  六月,敦煌县令赵智本到任;九月,令敦煌世族张仁会等修葺墨池,立张芝庙及像。(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
  717年(唐开元五年)
  七月,瓜州晋昌人、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
  721年(唐开元九年)
  瓜州常乐人王君*代河西、陇右节度使,判凉州都督。沙州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像(即今第130窟弥勒倚坐像),高120尺。(《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P.3721《瓜沙两郡大事记》,P.3720V《莫高窟记》)
  723年(唐开元十一年)
  吐谷浑率众诣沙州求内附,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抚纳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
  727年(唐开元十五年)
  九月,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寇瓜州城,执刺史田元献及王君*之父寿,尽取城中军资及仓粮,毁城而去,又进攻玉门军。又攻常乐县,县令贾师顺率众拒守。回纥余党杀王君*于甘州南,奔吐蕃。河、陇震骇。以兵部尚书、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使,以建康军使、左金吾将军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守珪击退吐蕃进攻者,修筑州城,招辑百姓,令其复业。朝廷嘉其功,以瓜州为都督府,以守珪为都督。(《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吐蕃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728年(唐开元十六年)
  七月,吐蕃大将悉末朗攻瓜州,都督张守珪出兵击走之。(《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吐蕃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729年(唐开元十七年)
  三月,瓜州刺史、墨离军使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领伊沙等州兵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六《外臣部·征讨五》)
  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
  二月,金城公主请立碑于赤岭,以分唐与吐蕃之境,许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
  三月,吐蕃侵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五月,以河西、陇右、剑南节度使分道经略吐蕃,仍毁所立赤岭碑。(《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吐蕃传》)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
  以盖嘉运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使之经略吐蕃。十一月,金城公主殁,吐蕃遣使告丧。(《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旧唐书》卷九《玄宗纪》)
  742年(唐天宝元年)
  是时,置十节度使、经略使以备边。河西节度为隔断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五门、墨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改州为郡,因改沙州为敦煌郡,瓜州为晋昌郡。(《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三》,《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
  746年(唐天宝五年)
  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皆捷。(《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
  753年(唐天宝十二年)
  八月,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754年(唐天宝十三年)
  僧不空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所请,至武威开元寺灌顶,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宋高僧传》卷一)
  756年(唐天宝十五年)
  安禄山陷京师。玄宗李隆基逃亡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肃宗,改元至德。
  河西诸胡部落乱,以兵马使周沁为河西节度使镇之。命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将兵五千赴行在。
  十一月,河西地震,张掖、酒泉尤甚。(《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新唐书》卷五《玄宗纪》,《旧唐书》卷十《肃宗纪》)
  758年(唐乾元元年)
  改州为郡,复敦煌郡为沙州、晋昌郡为瓜州。(《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
  763年(唐广德元年)
  七月,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吐蕃传》)
  764年(唐广德二年)
  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命监军柏文达将兵攻灵州,以分敌势,未几,吐蕃围凉州,志烈奔甘州,为沙陀所杀,凉州遂陷。(《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765年(唐永泰元年)
  遣使巡抚河西及置凉、甘、肃、瓜、沙等州长史。(《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766年(唐大历元年)
  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徙镇沙州。吐蕃陷甘州、肃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甘州”条、“肃州”条)
  781年(唐建中二年)
  吐蕃陷沙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条)
  782年(唐建中三年)
  五月,诏故伊西北庭节度使杨休明、故河西节度使周鼎、故西州刺史李琇璋、故瓜州刺史张铣等归葬长安。休明等人皆陇右牧守,至德已来陷蕃而殁故。(《旧唐书》卷十二《德宗纪》)
  848年(唐大中二年)
  张议潮率众起义,推翻吐蕃统治,遂摄州事,缮甲兵,耕且战,遣押牙高进达等奉表赴长安告捷。(《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下《吐蕃传》,《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
  849年(唐大中三年)
  张议潮乘胜东进,克获甘、肃二州。(S.6161+S.3329+S.11564+S.6973+P.2762《张淮深德政碑》)
  张议潮邀请其恩师吐蕃高僧法成大师留在瓜沙,讲经教化管内僧俗。(P4660-25《大唐沙州译经三藏大德和尚法成邈真赞》)
  850年(唐大中四年)
  七月,沙州使者七人奉河西地图到天德军境,廿日,天德军使牒上朝廷。(P.2748Vb《天德军牒状》)
  十月,张议潮整饬沙州户籍,计口授田。军制民政,渐复大唐故事。(日本有邻馆51号《大中四年十月令狐进达申报户口牒》,罗振玉藏《大顺元年正月沙州百姓索咄儿等请地状》)
  是岁,张议潮率军北征伊州,拔之。(P.2854《转经画像祈愿文》,S.367《沙州伊州志》)
  851年(唐大中五年)
  二月,天德军防御使奏报唐廷,张议潮克复沙州,请以州降。唐廷嘉奖其归心,以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吐蕃传》,《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
  五月,唐朝敕授敦煌高僧洪*(上巧下言)“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仍赐紫衣,依前充任河西释门都僧统知沙州僧正、法律、三学教主”,敕授悟真“京城临坛大德,仍赐紫衣”。(《洪*(上巧下言)碑》)
  八月,沙州刺史张议潮遣兄议谭以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户口图籍入朝。自河、陇陷蕃百余年,至是悉复陇右故地。十一月,唐王朝在沙州置归义军,以议潮为节度使兼河西十一州观察使。(《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纪》)
  853年(唐大中七年)
  张议潭入长安觐见不归,其子张淮深任沙州刺史。
  张议潮、都僧统洪*(上巧下言)主持算会敦煌管内十六所寺及三所禅窟资产。(《张淮深德政碑》,P.2931V-2《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司徒南阳张府君墓志铭》,S.1947V《唐咸通四年五月抄录官算籍上沙州僧明照手下再成毡定数》)
  856年(唐大中十年)
  四月,以悟真为沙州释门都僧录。(P.3720-2《敕都法师悟真告身》)
  十一月,唐朝遣使王端章等,册西迁回鹘庞特勤为怀建可汗。使者途经伊州,于雪山南衅遇回鹘叛贼,国信遭劫。从者押衙陈元弘走至沙州界内,得见张议潮,具述缘由。(《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纪》,《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二十九《议立回鹘可汗诏》,P.2972《张议潮变文》)
  861年(唐咸通二年)
  张议潮收复凉州,其时归义军辖境东抵灵州,西达伊吾,控瓜沙等六州之地,势力臻于极盛。(S.6342-1《张议潮进表》)
  862年(唐咸通三年)
  河西都僧统洪*(上巧下言)卒,门徒以吴和尚窟之耳室(今17窟,即藏经洞)为影堂。
  翟氏家族修建今85窟,庆祝法荣升任都僧统。
  悟真为副僧统。(P.3720-4《敕副僧统告身》,P.4640《翟家碑》)
  863年(唐咸通四年)
  正月,唐廷发兵筑凉州城,并置凉州节度使,不欲张议潮坐大,雄踞河陇,今天德军等派兵戍守凉州。
  三月,张议潮奏自将蕃汉兵七千人攻克凉州,表奏朝廷。(《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一》,《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S.4397《观音经》题记)
  864年(唐咸通五年)
  法成大师卒。(P.4660-25《大唐沙州译经三藏大德和尚法成邈真赞》)
  865年(唐咸通六年)
  正月,张淮深续修完成今156窟,窟主为张议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72~74页,文物出版社,1986。P.3720V《莫高窟记》)
  866年(唐咸通七年)
  十月,沙州张议潮奏:差回鹘首领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蕃寇,斩尚恐热,传首京师。(《旧唐书》卷十九上《懿宗纪》)
  867年(唐咸通八年)
  张议潭卒于长安。
  二月,张议潮入朝,诏授检校司徒、右神武统军、南阳郡开国公,赐第及田。命其族子淮深为归义军留后。寻张淮深自称河西节度,遣使入唐求旌节而遭拒。(《张淮深德政碑》,《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下《吐蕃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
  869年(唐咸通十年)
  八月,河西都僧统翟法荣卒。十二月二十五日悟真充任河西都僧统。(P.3720-5《沙州刺史张淮深奏白当道请立悟真为都僧通牒并敕文》)
  871年(唐咸通十二年)
  九月,张议潮上表奏请经营凉州,唐廷不许,但凉州实际处于归义军统治之下。(S.6342+Дx.5474V《张议潮奏表》)
  872年(唐咸通十三年)
  八月,张议潮卒,张淮深代理归义军事务。是岁,张淮深于莫高窟所修大窟(94窟)成。(P.2762《张淮深德政碑》,《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
  887年(唐光启三年)
  张淮深遣宋闰盈等六十余人至凤翔向朝廷请旌节。(S.1156《光启三年沙州进奏院状》)
  888年(唐文德元年)
  唐授张淮深为归义军节度使,并加授检校兵部尚书。(P.3451《张淮深变文》,《张淮深德政碑》)
  890年(唐大顺元年)
  张淮深夫妇及六子遇害,张淮鼎自任节度使。(P.2913V-2《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司徒南阳张府君墓志铭》等)
  892年(唐景福元年)
  张淮鼎卒,索勋立为归义军节度使。(《索公纪德碑》)
  894年(唐乾宇元年)
  张议潮第十四女李明振妻率诸子杀索勋,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李氏之子李弘愿为沙州刺史兼节度副使,李弘定为瓜州刺史、墨离军使,李弘谏为甘州刺史,李弘益为左神武军长史。(莫高窟第148窟《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
  895年(唐乾宁二年)
  河西都僧统悟真卒。(P.2856V-1《乾宁二年三月营葬都僧统牓》)
  900年(唐光化三年)
  八月,唐授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旧唐书》卷二十上《昭宗纪》)
  910年(后梁开平四年)
  张承奉建立金山国。(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2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911年(后梁乾化元年)
  甘州回鹘兵逼沙州,张承奉派金山国宰相等人赴甘州议和,结父子之盟。(P.3633《沙州百姓一万人上表》)
  914年(后梁乾化四年)
  曹议金代张承奉掌归义军政权,去敦煌国之号,称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使。(P.3239《甲戌年十月十八日敕归义军节度使兵马留后牒》)
  916年(后梁贞明二年)
  曹议金娶甘州回鹘可汗女为妻,号圣天公主。(P.3262《开窟佛会祈愿文》,P.3781-1《河西节度使尚书修大窟功德记》)
  918年(后梁贞明四年)
  曹议金遣使随凉州使东行,始达梁廷。梁授曹议金节度使。曹议金在莫高窟建今98窟,以庆中朝授节。(P.2945《权知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使状稿》,P.3262《开窟佛会祈愿文》,P.3781-1《河西节度使尚书修大窟功德记》)
  924年(后唐同光二年)
  五月,后唐以权知归义军留后曹议金为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刺史、榆校司空。奠高窟第98窟建成。(《旧五代史》卷三十二《唐书·庄宗纪六》)
  926年(后唐同光四年)
  正月,甘州回鹘可汗狄银卒,阿咄欲立,娶曹议金女为妻。至此,双方关系为舅甥之国。(P.3500V《歌谣》)
  930年(后唐长兴元年)
  九月,沙州曹议金进马四百匹。(《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二《外臣部·朝贡五》)
  931年(后唐长兴二年)
  正月,以沙州节度使曹议金兼中书令。(《旧五代史》卷四十二《唐书·明宗纪八》)
  933年(后唐长兴四年)
  河西都僧统海晏卒,享年72岁。(P.3720-8《阴海晏墓志铭并序》)
  934年(后唐清泰元年)
  七月,后唐授检校刑部尚书瓜州刺史慕容归盈转检校尚书左仆射。(《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五《外臣部·封册三》)
  935年(后唐清泰二年)
  二月十日,曹议金卒。曹议金长子曹元德嗣归义军节度使。(P.2638《清泰三年六月沙州儭司教授福集等状》,P.3556V-2《清泰三年正月廿一日归义军节度留后使曹元德转经舍施疏》)
  936年(后唐清泰三年)
  曹议金夫人宋氏卒,其回鹘夫人圣天公主称国母,开建今第100号窟,称公主窟。(P.4638-4《曹大王夫人宋氏邈真赞》,S.4245《河西节度使曹元德造佛窟功德记》,100号窟题记)
  939年(后晋天福四年,辽会同二年)
  十月,曹元德卒,其弟元深继任节度使司空。后晋遣张匡邺、高居诲等到瓜、沙州,刺史曹元深等郊迎。
  十一月,敦煌遣使入贡于辽。(《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录一》,《辽史》卷四《太宗纪下》)
  940年(后晋天福五年,辽会同三年)
  端午节,沙州赴辽使者在辽廷作敦煌本俗舞。(《辽史》卷四《太宗纪下》)
  942年(后晋天福七年)
  沙州曹元深、瓜州曹元忠所遣使者随于阗使刘再昇入朝。(《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三》,《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八《吐蕃传》,P.4046《天福七年曹元深疏》)
  944年(后晋开运元年)
  曹元深卒,曹元忠继任。(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112~113页)
  953年(后周广顺三年)
  曹元忠榜示置新乡镇并征民镇守。同时设会稽镇,形成了归义军八镇。(P.3727-3《广顺五年正月吕富延、阴义进等状》,S.8516A+C《广顺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牓》)
  955年(后周显德二年)
  曹元忠所遣使入贡,后周授曹元忠为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曹延恭为瓜州团练使,各铸印赐之。(《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三》,《宋史》卷四百九十《沙州传》,《宋会要辑稿》第198册《蕃夷五》“瓜沙二州”条)
  961年(宋建隆二年)
  十一月,沙州节度使曹元忠、瓜州团练使曹延恭等遣使献玉鞍马。(《宋史》卷一《太祖纪一》)
  962年(宋建隆三年)
  宋朝承认曹元忠原有的地位,“可依前检校太傅兼中书令、使持节沙州诸军事、行沙州刺史、充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管内营田押蕃落等使、加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散官勋如故。又以曹延继(敬)为本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封食邑三百户,赐名延恭。”(《宋会要辑稿》第198册《蕃夷五》“瓜沙二州”条)
  回鹘打劫雍归镇人畜,曹元忠致书回鹘可汗责问。(P.2155-2《曹元忠与回鹘可汗书》)
  963年(宋建隆四年)
  回鹘甘州使至敦煌,呈可汗致元忠书,令各部设盟立誓,不许侵扰归义军地界。(P.3272V《丁卯年正月廿四日甘州使头阎勿成去时书本》)
  965年(宋乾德三年)
  十二月,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宋史》卷二《太祖纪二》)
  966年(宋乾德四年)
  五月,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重修莫高窟北大像下三层窟檐。(Ch.00207《宋乾德四年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修莫高窟北大像功德记》)
  968年(宋开宝元年)
  十一月,甘州回鹘及于阗、沙州使人各贡驼马方物。(《宋会要辑稿》第197册《蕃夷四》“回鹘”条)
  974年(宋开宝七年)
  六月六日,曹元忠卒。(S.5973-1《开宝七年正月归义军节度使敦煌王曹元忠舍施回向疏》,S.5973-2《开宝七年二月归义军节度使敦煌王曹元忠舍施回向疏》)
  975年(宋开宝八年)
  曹延恭执掌归义军,充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曹延禄充归义军节度副使。(P.3827《曹延禄上表》,S.5973-3《开宝八年正月归义军节度使曹延恭舍施回向疏》,S.5973-4《开宝八年二月归义军节度使曹延恭舍施回向疏》)
  976年(宋开宝九年)
  莫高窟今第454窟建成,窟主为曹延恭。七月,曹延恭卒。(S.3978《丙子年七月一日司空迁化纳赠历》,《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171页)
  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
  四月,曹延禄上表宋朝,告父死兄亡,自称权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遣使修贡。(P.3360《太平兴国四年曹延禄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
  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
  四月,诏赠曹元忠为敦煌郡王,授曹延禄归义军节度使,其弟延晟为瓜州刺史、延瑞为衙内都虞侯,母封秦国太夫人,妻封陇西郡夫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
  984年(宋太平兴国九年)
  曹延禄与夫人于阗圣天公主建天王堂于鸣沙山。(《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178页)
  995年(宋至道元年)
  三月,曹延禄遣使朝贡,制加特进检校太尉。(《宋会要辑稿》第198册《蕃夷五》“瓜沙二州”条)
  1001年(宋咸平四年)
  制进封曹延禄为谯郡王。(《宋会要辑稿》第198册《蕃夷五》“瓜沙二州”条)
  1002年(宋咸平五年)
  曹延禄及其弟延瑞并为族侄曹宗寿所杀。八月,归义军兵马留后曹宗寿遣使入贡,求授旌节。宋授宗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使持节沙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赐竭诚奉化功臣。弟宗文(允)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御史大夫、知瓜州军事,子贤顺为检校兵部尚书、衙内都指挥使,妻氾氏封济北郡夫人。(《宋会要辑稿》第198册《蕃夷五》“瓜沙二州”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二,《宋史》卷四百九十《沙州传》)
  1006年(宋景德三年,辽统和二十四年)
  八月,沙州曹宗寿遣使向辽进大食国马及美玉,辽以对衣银器等物赐之。(《辽史》卷十四《圣宗纪五》)
  1014年(宋大中祥符七年,辽开泰三年)
  曹宗寿死。子贤顺自为归义军兵马留后,请命于宋朝。
  四月,以贤顺为归义军节度使,弟贤惠为检校刑部尚书知瓜州。归义军掌书记宋庆融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同月,沙州回鹘曹贤顺遣使贡于辽,回赐衣币。(《宋史》卷八《真宗纪》,《辽史》卷十五《圣宗纪六》,卷七十《属国表》,《宋会要辑稿》第198册《蕃夷五》“瓜沙二州”条)
  1019年(宋天禧三年,辽开泰八年)
  正月,辽封沙州节度使曹贤顺为敦煌郡王。
  三月,敦煌永安寺、龙兴寺、金光明寺、报恩寺、灵图寺、三界寺、莲台寺、大乘寺、圣光寺等寺的二十六名僧人结社,在莫高窟对岸三危山下造塔一座。(《辽史》卷十六《圣宗纪七》,《天禧塔记》)
  1020年(宋天禧四年,辽开泰九年)
  七月,辽遣使赐沙州回鹘敦煌郡王曹贤顺衣物。
  九月,沙州回鹘敦煌郡王曹贤顺遣使贡于辽。(《辽史》卷十六《圣宗纪七》)
  1028年(宋天圣六年)
  李德明遣子元昊攻甘州,拔之。(《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国传》)
  1030年(宋天圣八年)
  回鹘瓜州王以千骑降于西夏。(《西夏书事》卷十一,《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国传》)
  1036年(宋景祐三年)
  七月,元昊攻取瓜、沙、肃三州,陷之,归义军政权终结。沙州回鹘逐走西夏军,统治瓜、沙州。(《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
  1046年(宋庆历六年)
  莫高窟今第444窟重修窟檐。
  1093年(宋元祐八年,西夏天祐民安四年)
  二月,西夏命瓜、沙诸州严兵备于阗。(《西夏书事》卷二十九)
  1097年(宋绍圣四年,西夏天祐民安八年)
  二月,于阗国破西夏瓜、沙、肃三州,黑韩王入贡上表与宋。(《西夏书事》卷三十,《宋会要辑稿》第197册《蕃夷四》“于阗”条)
  1110年(宋大观四年,西夏贞观十年)
  九月,瓜、沙、肃三州饥,西夏主乾顺命发灵、夏诸州粟赈济。(《西夏书事》卷三十二)
  1176年(宋淳熙三年,西夏乾祐七年)
  七月旱,蝗大起,河西诸州食稼殆尽。(《西夏书事》卷三十八)
  1205年(宋开禧元年,西夏天庆十二年)
  蒙古入河西,纵兵躏瓜、沙诸州,西夏主纯佑不敢拒。(《西夏书事》卷三十九)
  1224年(宋嘉定十七年,西夏乾定元年)
  五月,蒙古兵围沙州,不克。
  十月,蒙古破银州,漠北诸部溃散。
  十一月,夏主德旺遣使诣蒙古军请降,沙州围始解。沙州军民坚守半载。(《西夏书事》卷四十二)
  1226年(宋宝庆二年,西夏乾定三年,元太祖二十一年)
  二月,蒙古破西夏黑水城。
  三月,河西诸州旱,民无所食。
  五月,蒙古取肃州,屠城;六月,破甘州;七月,取凉州府;十月,破灵州;十二月,破盐州,进围中兴府。(《元史》卷一《太祖纪》,《西夏书事》卷四十二)
  1227年(宋宝庆三年,西夏宝义二年,元太祖二十二年)
  三月,蒙古破沙州。
  六月,西夏末主出降,西夏亡。蒙古以沙州隶八都大王,瓜、沙州废。(《元史》卷一《太祖纪》,卷六十《地理志三》)
  1228年(宋绍定元年,蒙古拖雷监国)或1229年(宋绍定二年,蒙古窝阔台汗元年)
  窝阔台以按竺迩为元帅,镇删丹州,自敦煌置驿抵玉门关,以通西域,从定关陇。(《元史》卷一百二十一《按竺迩传》)
  1271年(元至元八年)
  二月,以沙州、瓜州鹰坊三百人充军。(《元史》卷七《世祖纪四》)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
  正月,立沙州北陆驿二。(《元史》卷入《世祖纪五》)
  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
  正月,中书省奏:“王孝忠等以罪命往八答山采宝玉自效,道经沙州,值火忽叛,孝忠等自拔来归,令于瓜沙等处屯田。”从之。(《元史》卷九《世祖纪六》)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
  复立沙州、瓜州。(《元史》卷六十《地理志三》)
  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
  升沙州为沙州路总管府,下辖瓜州。
  五月,括沙州户丁,定常赋;其富户余田,令所戍汉军耕种。(《元史》卷十一《世祖纪八》,卷六十《地理志三》)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
  五月,遣使赈瓜、沙州饥。于甘州立行中书省,以控制河西诸部。(《元史》卷六十《地理志三》)
  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
  十一月,诏甘州新括田土,亩输租三升。河西官府参用汉人,徙甘、肃、沙州民户复业。(《元史》卷十二《世祖纪九》)
  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
  七月,以河西屯田军与沙州军民修城。河西沙州、瓜州等处立阇鄽屯田。
  十二月,发河西甘、肃等处官民千人往阇鄽地与汉军、新附军杂居耕种。(《元史》卷十四《世祖纪十一》)
  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
  十一月初九日,沙州、瓜州城坏,诏发军民修整。(《元史》卷十五《世祖纪十二》)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
  九月,沙州、瓜州民徙甘州。诏于甘、肃两界划地耕种,无力者给以牛具农器。自此,瓜、沙州仅有其名而已。(《元史》卷十七《世祖纪十四》,卷六十《地理志三》)
  1295年(元元贞元年)
  春正月,罢沙州、瓜州等州屯田。(《元史》卷十八《成宗纪一》)
  1296年(元元贞二年)
  六月,给沙州、瓜州站户牛、种、田具。(《元史》卷十九《成宗纪二》)
  1303年(元大德七年)
  六月,御史台奏以蒙古军万人在沙州、瓜州分镇险隘,立屯田以供军实。(《元史》卷二十一《成宗纪四》)
  1309年(元至大二年)
  八月,中书省奏,时沙州、瓜州军屯,岁入粮二万五千石。(《元史》卷二十三《武宗纪二》)
  1314年(元延祐元年)
  十月,复甘、肃屯田,置沙、瓜等处屯储总管万户府,秩正三品。(《元史》卷二十五《仁宗纪二》)
  1324年(元泰定元年)
  七月,以诸王阿剌忒纳失里出镇沙州,赐钞三千锭。(《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纪一》)
  1327年(元泰定四年)
  十月,增置肃州、沙州、亦集乃三路推官。(《元史》卷三十《泰定帝纪二》)
  1330年(元至顺元年)
  三月二十三日,封诸王速来蛮为西宁王。(《元史》卷三十四《文宗纪三》)
  1348年(元至正八年)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立。(碑文纪年)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
  八月,莫高窟皇庆寺重修。(《重修皇庆寺碑》)
  1372年(明洪武五年)
  正月,征西将军冯胜取甘肃,征扩廓帖木儿。
  六月,追败元兵于瓜、沙州后返回肃州。在肃州西七十里的嘉峪关山麓筑城,筹建嘉峪关。始营关西七卫。
  十一月,置甘肃卫。(《明史》卷二《太祖纪二》,卷四十二《地理志三》)
  1404年(明永乐二年)
  酋长困即来、买住率众来归。置沙州卫,授二人指挥使,赐印诰、冠带、袭衣。(《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传二》“沙州卫”条)
  1426年(明宣德元年)
  困即来以岁荒人困,遣使贷谷种百石,秋收后还官。帝曰:“番人即吾人,何贷为。”命即与之。(《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传》“沙州卫”条)
  1444年(明正统九年)
  困即来卒,长子喃哥率其弟克俄罗领占来朝,授喃哥都督佥事,其弟都指挥使。(《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传》“沙州卫”条)
  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
  秋,甘肃镇将任礼强徙沙州二百余户、千二百三十余人,居之甘州,沙州遂空。因沙州先废,而其他诸卫渐不能自立,肃州遂多事。(《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传》“沙州卫”条)
  1479年(明成化十五年)
  罕东部酋班麻思结卒,明于沙州故城置罕东左卫,令思结孙只克以都指挥使统治,捍御西陲。(《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传》“罕东左卫”条)
  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
  沙州岁饥,朝廷发粟百余石令播种,并按人月发粮赈济。(《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传》“罕东左卫”条)
  1504年(明弘治十七年)
  瓦剌及安定部人大掠沙州人畜,只克不能自存,叩嘉峪关求济。(《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传》“罕东左卫”条)
  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
  只克卒,子乞台嗣,吐鲁番复据哈密,犯肃州。罕东左卫不克自立,相率徙肃州塞内。(《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传》“罕东左卫”条)
  1528年(明嘉靖七年)
  乞台内徙时,其部帖木哥、土巴仍居沙州,服属吐鲁番,岁输妇女、牛马。以征求苛急,是年夏率部族五千四百人来归,沙州即为吐鲁番所据。(《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传》“罕东左卫”条)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
  十一月,清朝派兵驻防沙州及色尔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80页)
  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
  番族内附,置靖逆、赤斤二卫。(《清史稿》卷六十四《地理十一》“安西直隶州”条)
  1723年(清雍正元年)
  复置沙州所,筑布隆吉城,设安西同知治焉。(《清史稿》卷六十四《地理十一》“安西直隶州”条)
  1725年(清雍正三年)
  升沙州所为卫,并迁甘肃五十六州县穷民二千四百余户开垦屯种。(《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九《安西直隶州》)
  1727年(清雍正五年)
  光禄少卿汪隆到敦煌,督修沙州卫城。(《重修敦煌县志》)
  1731年(清雍正九年)
  沙州卫守备赵在熊督率户民修沙州新城廓。(《重修敦煌县志》)
  1732年(清雍正十年)
  安置吐鲁番回民于瓜州。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
  改沙州卫为敦煌县,属安西直隶州。首任县知事曾希孔。(《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九《安西直隶州》,《重修敦煌县志》)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
  知县许乃谷创修党河大桥,名曰“柳桥”。(《重修敦煌县志·交通志》)
  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
  知县许乃谷著《千佛岩歌》并序。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道士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
  本《大事记》的编辑,主要参阅岳邦湖、钟圣祖《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附录《汉唐西域与敦煌大事记简辑》(文物出版社,2001);史苇湘《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附《敦煌莫高窟大事年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姜德治《敦煌大事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荣新江、余欣《沙州归义军史事系年》(系列成果,分载《华学》第七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八卷;《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图书绾出版社,2006);《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敦煌学》第27辑。特此说明。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