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雕塑

丝路余韵 通衢大道

作者: 阮荣春





  一般人的眼里,今天的新疆就是历史上曾有过无数传奇故事的西域。这种看法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还不全面。所以在开始对丝路巡礼之前,还应当先了解西域的概念,了解它不断变迁的历史内涵。
  西域一词最早见诸《汉书·西域传》,在以后的岁月里,它的确切范围一直是在变化着。汉武帝之前,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直至葱岭之间的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今人习惯地将其称为狭义的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开拓和东西间交流的越来越频繁,人们的地理知识也愈加丰富,对西域地理范围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扩大。汉代以后的人们所说的西域,除上述新疆地区之外,还包括今天独联体范围内的中亚国家、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以及波斯、小亚细亚、南亚次大陆等区域,这一范围又被称为广义的西域。现在我们所说的西域,一般是指新疆地区,即狭义的西域。
  西域境内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古代西域的自然条件远比今天优越:天山融化的雪水依山汩汩而下,南北分流,在山脚的沙漠盆地边缘滋润出无数绿洲。绿洲里水草丰美,牛羊遍地,人们择地建城而居,且牧且耕。那种恬适的生活不由得使人浮想联翩,即使在今天,我们站在满目荒夷的古城遗址上的时候,似乎犹可听见从遥远的岁月那边传来的悠然的牧歌声……
  原地区和西域之间的交往历史之悠久,可以从传说、考古和文献等各个方面得到证明。《穆天子传》中就记载了有关周穆王西游的传说,说周穆王曾经西行到昆仑山,并在那里见到西王母,由此而引出一段瑶池之会的佳话。后来,周穆王命人在“*(上合下开)山”勒石以纪念他的这次不失浪漫的西域之旅。
  传说未必可信,但考古资料证实,中原地区可能在更早的商代就已经和西域发生过交往和联系,因为在商代的墓葬中就可以见到不少产于新疆地区的白玉。这一观点已为现在的学术界所认可。从资料看,商代时期,中原和西域之间有一条专事玉石运输的交通线,专家们给它起了一个非常高贵的名字——玉石之路。
  正史有关中原和西域之间交往的记载较晚,一直到西汉早期,司马迁在其《史记》中第一次提到西域的名称。汉武帝建元三年,“张骞始开西域之迹”。他的“凿空”之行,才正式把中原地区和西域紧密联系起来了。但此时的西域,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祥和……
  历史上,西域各族在绿洲上曾经建立过几十个国家。西汉初年,当张骞西行到达这里的时候,这些“逐水草而居”的小国基本上都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匈奴不仅威胁着中原的汉王朝,也同样威胁着西域这些小国的命运。其过分贪婪的扩张和掠夺,使得匈奴成了中原和西域共同的敌人。
  汉武帝时期,经过“休养生息”而积蓄了足够力量的西汉王朝对匈奴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这不仅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也逐步驱逐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使汉王朝初步取得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权。“自盐泽(今罗布淖尔)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西域和中原之间联系的通道从此被打开。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一个行政和军事合为一体的管理机构,“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立,使整个西域地区都纳入汉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中原地区的汉人开始大量西迁进入该地区,并和当地的游牧民族杂居相处。东汉永初年间,东汉政府又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长史,加强对这一地区实施的行政管理。
  东西方之间的通道一旦被打开,很快便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千百年绵绵不断的“丝绸之路”。王朝的使节们和迫不及待的商人就紧随在张骞的身后,摩肩接踵,往复其间——各自寻找起心中的梦想。
  但是,作为商道开通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在这条传奇之路上年复一年地寻找着自己梦想的来自于东方和西方的商人、政治家和其他各类旅行者,却始终没有人注意过这条路的实际名字,甚至也没有人想起过这条路有没有名字。也许在他们心中,这就是一条普通的商道而已。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自己周而复始行走于其上的商道,居然是一条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沟通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衢大道——“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作为正式的名称出现是在19世纪晚期。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两汉时期的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嗣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其《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更进一步把丝绸之路的终点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赫尔曼认为,古罗马时期,贵族们对这种来自远方的薄如蝉翼又柔滑如水的丝织品如此喜爱,进而不遗余力推广,使得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这条商道西传,故而他把这条商道称为“丝绸之路”,亦简称“丝路”。
  赫尔曼无疑是明智的——他把沟通中西方之间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这条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不仅富有浪漫的色彩,而且有着丰富的现实内容。
  从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来看,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最早发明了缫丝技术,正式开始了中国养蚕的历史。如此细细算起来,已经有4000多年了。考古资料则证实,中国养蚕缫丝的历史比这则传说的还要久远,在距今已近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代,太湖地区就出现了绢和丝带、丝线等丝织品。史书记载,商汤的大臣伊尹曾经用丝织品与夏桀换一百钟粟。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也表明,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迄今为止,丝织品仍然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流传广远,意义非凡。所以,以“丝绸”命名这条在东西文明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的重要通道,形象而准确,名副其实。
  丝绸之路从西汉的长安或东汉的洛阳出发,像一条巨龙,缓缓西行,经过陇西的固原至金城(今兰州),然后越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阳关,到达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楼兰,由楼兰向西的路线分成南北两条。南道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历且末、精绝(新疆民丰尼雅古城遗址)、于阗(今新疆和田),至莎车、疏勒(今新疆喀什),由疏勒向西越葱岭至中亚的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粟特(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和安息(今伊朗),再往西可至大秦(古罗马帝国)东部的黎轩城,即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北道由楼兰出车师前王庭,经天山南麓的渠犁(今新疆库尔勒)、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西行至疏勒,出葱岭而至中亚的大宛和康居。
  丝绸之路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路线,是从皮山西南出发,穿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扇宾(今阿富汗喀布尔)和乌弋山离(今锡斯坦),再往西南前进可以到达条支(在今波斯湾口)。如果从罽宾向南,经印度河口(今卡拉奇)走海上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像一条蜿蜒流动的河,不仅会合了很多支流,而且由于时代的不同和自然条件的不断变化,其本身的走向也缓慢地变迁着。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一些原有的道路走向发生变化,一些通道的部分路段甚至整个通道被废弃。比如地处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长年的风沙使得往来商贾损失惨重,甚至连他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这一段道路就逐渐被遗弃了,成了一堆废墟,一个等待惊醒的沉睡……
  东汉初年,汉王朝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中原政权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很快就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北方和南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中原地区的各个王朝和南方各王朝在淮河和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激烈争夺。南方倚重长江这条“天堑”,阻止了北方的南下,但是偏安一隅的南朝历代政权却再也无力北顾中原,中原地区和西域交往也就形同虚设了。
  即使在这种形势下,南方地区民间与西域的交往并没有完全中断过。这一时期的南方和西域的交通路线大致是这样的:先沿长江上溯到益州(今成都),弃舟登岸后向北行至龙涸(今松潘),越过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向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会合;或由吐谷浑都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鄯善,与丝路南道会合,学者称之为“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称它作“青海道”。
  回顾历史,尽管道路漫长,沿途艰辛,自然和人为的障碍时时困扰这条古老的商道,但是,整个丝绸之路却曲折地畅通着……
  玉雕骆驼 新疆现代
  ●玉雕骆驼为现代玉雕工艺作品,系用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质地温润细腻,光泽如脂,造型生动,表现灵活,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 第一卷 西域梵影/阮荣春主编.-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