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地区,除了炳灵寺石窟外,还有景泰五佛寺、靖远法泉寺、寺儿沟等石窟。这些早已被世人遗忘的石窟和炳灵寺一样,都位于黄河沿岸丝绸之路沿线的重镇。随着丝路的日渐兴盛,当地的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在这里修凿了许多石窟来烧香供佛。这里也曾有过梵音袅袅、晨钟暮鼓的盛世繁荣。如今,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长期破坏,属于它们的荣光俱往矣,这些石窟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华。
(一)靖远二寺
寺儿沟石窟位于靖远县北湾乡,又名红罗寺。石窟多开在黄河北岸的崖壁上。原来有6个窟龛,其中5个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炸山取石而遭灭顶之灾,现在我们只能看到1个窟:其窟门为砖券形,门顶一木构建筑,窟门前左方现有残破的石碑一通,字迹已不清楚,难以通读。窟的形制为近方形,正、东、西三壁为唐代和后世重塑的造像,有佛、弟子、天王等计62尊。后人为了积德,表示对佛虔诚,将造像涂上了油漆,现在已很难再看到当时塑像时的真实色彩与线条技法。这种善意饰毁的现象在许多地方的石窟中都有发现,而炳灵地区尤甚。当地佛徒、香客与寺僧在朝山时,除进香及燃灯外,还习惯用油手在造像的嘴上涂抹,以示诚心。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有寺僧们在庙会时为了避邪赶鬼,用石灰水或黄土浆泼在壁面上。人为的破坏,黄河沿岸潮湿的气候加上疏松的红砂石质地易受自然的侵蚀,天长日久,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佛教石窟寺如今成了我们追古思今的反面教材。
法泉寺石窟坐落在靖远县东湾乡杨梢沟口,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据文献记载,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宋代崇宁及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都曾有过大规模的修缮。随着世事沧桑,历遭劫难,石窟原有的造像与壁画,几乎被全部清空。后虽又有修复,但已很难再现“凿池穿洞、依崖建阁”的规模与气势,观之令人扼腕叹息。
(二)景泰五佛寺
五佛寺石窟又称沿寺石窟,位于景泰县五佛乡。石窟背山面水,环境幽雅。文献记载也是创建于北魏时期。现仅存一窟,窟的形制为方形,窟内有中心方柱,中心柱四面开龛造像,每龛内都雕有一佛,可惜大部分佛像已被毁坏,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是宋代的重塑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