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雕塑

陇南其他梵像

作者: 阮荣春




  陇南地区石窟除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外,艺术价值较高的还有拉梢寺石窟群及甘谷的大像山摩崖造像。拉梢寺石窟群位于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地处渭河上游,窟群包括拉梢寺、水帘洞、千佛洞和显圣池四处。
  (一)拉梢寺
  559年,北周驻秦州刺史尉迟迥,在武山响河沟北面建摩崖大佛,此崖又名大佛崖。当时,僧侣艺术家在封建王朝不断更迭的年代,“欲登太行雪暗天,欲渡黄河冰塞川”,有家难投、有国难奔,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拉梢寺大佛崖下“砍尽北山柴,修起大佛崖”。那种为佛教艺术献身的气魄,实在令人钦佩。
  这里的造像为一佛二菩萨组合,石胎泥塑,整体呈浮雕状,并敷彩绘。佛像肉髻施石绿,面为白色,贴体袈裟施红色,上绘石绿方格纹,高40米,结跏趺坐,双手作禅定印。二菩萨立于两侧,北侧的一身保存较好。其中佛座形式较为罕见,自上而下有六层浮雕,第一层为莲花,第二层为卧狮,左右各3只。第三层仍为莲花。第四层为卧鹿,左右各4只。第五层为莲花。第六层为立像。其中的动物均为佛经中描述的瑞兽。
  崖壁满布有宋、金、元三代所绘的壁画,在这组雕像右下方留有阴刻铭文:“惟大周明皇帝三年,岁次乙卯二月十四日,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渭、鄯、凉、甘、瓜、成、武、岷、洮、邓、文、康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蜀国公尉迟迥与比丘释道成,于渭州仙崖,敬造释迦牟尼佛一区。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家国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由铭文可知尉迟迥为此造像的供养人,其祖先为西域于阗人,曾于西魏废帝二年(552)兴兵伐蜀,大获成功,诏为大都督、益州刺史。北周孝闵帝时进位“柱国大将军”,进爵“蜀公”,邑万户。尉迟迥建造龛像时正值他仕途巅峰时期。这尊大佛就其高度而言,不仅在全国而且在世界大佛中也占一席之地。中亚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西立佛高55米,东立佛高37米,学者认为成像时间在4~6世纪之间,这与拉梢寺大佛时间相近,可以看出,中亚佛教艺术和中国北方佛教艺术之间存在某种相同之处。尉迟迥热衷佛教,时任秦州刺史期间,耗费巨大人力和财力,由于他的支持,拉梢寺石窟群遂成为渭河上游建窟仅次于麦积山的佛教重地。
  (二)水帘洞
  水帘洞石窟位于响河沟南岸,与拉梢寺隔河相望仅半公里,这是一处依天然洞穴建造的像窟,高30米,宽50米,深20米。鲁班乡沟南的山峰裸露洁净,尤以试斧山更奇特,两座山峰上端一线分开,形似刀斧所劈。试斧山东侧峭石壁上,有一个约50米长、30米高、20米深的天然洞穴,据说雨季时能见到流水像晶莹珠玉垂帘似的壮阔景象,因而有“水帘洞”的美称。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泉殿、老君阁和十数个小殿。观音寺中序碑记载了当时的传说。据传南海观音在“隋文中叶,投生李氏”,及笄之年,抗婚出走,途经显圣池,到水帘洞中坐化,为了显灵,将闻讯赶来的兄嫂手中的条刷和火棍,插地成树,这就是形态别致的条刷树、火棍树。于是,人们就修了观音寺。传说虽然荒谬,但从中可知水帘洞庙宇是隋文帝中叶始建,寺外残存的一幅136平方米的壁画,据考始作于北魏。菩萨泉殿是最大的殿,殿分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皎洁如镜;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与“菩萨泉”相对的东北峭壁上悬挂着老君阁,亦名三清洞。三清洞的楼阁修得精巧险要,令人赞叹不已。洞穴内满绘壁画,西南壁北侧彩绘10余组壁画,多为北周时期作品。壁画中心部位所绘大型说法图,为主体部分。说法图两侧,各有小幅画面,绘有一佛二菩萨、七佛、三菩萨、释迦多宝并坐像、一佛二弟子及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等。壁画用传统工笔手法并敷彩,说法图主尊立佛,肉髻低平,面部及肌肤为白色,袈裟施为红色,上饰有石绿色方格纹。二菩萨头戴宝冠,肩披长发,宝缯下垂,袒上身,有帔帛,戴项圈,下身着裙,外侧为二弟子。佛的下方绘有博山炉、供养菩萨、供养比丘及供养人。这组壁画在造型,技法运用及敷色上都堪称精品,较高地体现了北周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
  (三)千佛洞
  千佛洞石窟位于拉梢寺西北约半公里的千佛沟,也是一个天然洞穴。其宽25米、高25米、深8米。现有龛29个,分上、中、下三层排列,多为北周时期作品。其中第1至23号龛不同程度存留有塑像或壁画,第16号龛原塑有七佛像,这里因此也称“七佛沟”。今只存一佛头,身躯已被毁,佛头高1.2米,肉髻低平,面形丰圆。现存造像组合都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其中以第10、15号龛保存较好。第10号龛位于最上层,平面呈方形,高1.4米,宽1.8米,深0.5米,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高1.2米,佛头为磨光肉髻,面相方圆,细颈平胸,内着僧衹支,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姿,双手作说法印。这尊造像与麦积山西魏时期的作品有许多共同点,时间应定为西魏向北周过渡时期的作品。两侧胁侍菩萨高约1米,头戴花蔓冠,颈系项圈,袒上身,下身着裙,外侧各一身弟子,高约0.85米,内着僧衹支,外着半披式袈裟。龛内壁面绘有壁画,题材有弟子、菩萨、飞天、华盖等。千佛洞壁画风格古朴,技巧娴熟,线条流畅,有满壁风动之感。
  (四)显圣池
  显圣池也是拉梢寺石窟群之一,坐落在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的钟楼山中,距离拉梢寺东约1公里。该峡谷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是难得的仙境圣地。岩洞崖面上绘有历代巨幅佛教壁画,殿、台、楼、阁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引人入胜。显圣池为天然洞窟,宽54米,高20米,深17米。窟内南壁上保存有北周壁画,题材为说法图、千佛等,其风格与水帘洞相近。
  (五)大像山
  甘谷县大像山石窟,位于城西南约2.5公里处。大像山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自山脚攀登而上,经韦陀殿,再穿越飞栈阁道直上至最高处的三圣殿。上有石刻:“白云封处”。山上楼阁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密布山岭,层层楼阁,座座殿院逐台登高。计有土地庙、墨翟殿、伏羲殿、接引佛殿、文昌阁、鲁班殿、财神殿、无量殿、韦陀殿等。相传鲁班殿为大像山建筑全部竣工后用所剩零块木料拼凑为梁架而建造。殿宇结构奇巧,玲珑剔透,独具匠心,充分显示了精湛的建筑技艺。窟龛以大像窟为中心向左右罗列,西侧紧倚飞云岩,有7窟,东侧攘连松花崖,有14窟。大佛洞窟两旁依山势建有长长的走廊将窟龛相连。这些窟龛大部分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此为大像山窟龛的特殊之处。晚清吴可读诗赞“地因迭胜翻宜僻,景以深幽不压堂。一结更饶江上韵,万山深处白云封。”近人高一涵诗赞:“尺五连天大像楼,一川景物望中收。”
  在山崖峭壁上凿一大窟,内有石胎泥塑像一尊,应为弥勒佛。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趋完美。大佛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阔10.4米,结跏趺坐于30.2米高莲座之上。其高大魁梧,温顺善良,颐面丰满,肉髻高突,两耳下垂,颈短并饰三道弦纹,短须作蝌蚪状,施拔济众生印,足踩丰莲。窟内还残存悬塑达摩、频伽、飞天、卷云、莲叶等,栩栩如生。
  在我国南朝和唐代前后,制造弥勒大佛的风气最盛。弥勒的造制样式有三种,即菩萨装、如来装、和尚装。菩萨装弥勒,通常呈交脚坐姿或思维之相,表现弥勒在兜率天宫说法,这时弥勒尚未成佛。交脚相弥勒菩萨,因双腿在座前交叉故名。思维相弥勒菩萨,为右腿着地,左腿将足部盘放于右膝上,右手支颐作思维之相,又称“思维菩萨”。
  如来装弥勒也有两种,一为弥勒结跏趺坐,这种造型出现在石窟中,如不依据铭文和图像分析,不易和其他佛像区别。另一种弥勒呈善跏趺坐,这种坐式为弥勒佛所特有,表现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宫下生龙华寺菩提树下成佛的形象。弥勒佛双膝并屈,双足着地,双手抚膝,据说这种坐姿表示其就要立起去救渡众生。大像山石窟的这尊坐佛就是对善跏趺坐弥勒佛的表现。弥勒和尚形象,出现在唐末五代,这是按照一位叫契此的和尚形象雕造的,其体胖腹大,样子乐呵呵的,敞怀露肚,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又称“大肚弥勒佛”。大像山石窟的大像规模成为渭河流域仅次于拉梢寺的坐佛造像。佛窟前原有木构建筑,现已损毁,窟内除大佛外已无遗存。
  在天水麦积山、武山拉梢寺、甘谷大像山,万物皆随岁月老去,“天若有情天亦老”,万佛亦然,而精神永存。那是历史老人唇边一抹疲惫的微笑;那是盛装丽人眼角一丝青春逝去的皱纹。我们感叹,是对历史沧桑的无奈;我们礼佛,是对艺术永恒的尊重。“小江南”的春色依旧,而佛国的繁盛和辉煌再也无法重现。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必然而令人心痛的现实:那飞天手中的花朵,正逐渐失去往日的艳丽色彩,终于会飘落在人们的希冀和回忆里。

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 第二卷 河西胜境/阮荣春主编.-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